周敏
摘 要:《3~6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科學探究提出了三個目標: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對這三個目標的實施分別提出了具體的、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建議,強調了科學探究的重要性和科學活動的多樣性,尤其強調了幼兒的科學探究一個依托區域活動中的自由探究和一日生活中的隨機滲透。
關鍵詞:生活性;操作性;探究性;引導性
如何在大班正確地投放區角活動材料非常重要,有利于每一個孩子探索欲和求知欲的發展。
一、材料的投放具有生活性和操作性
活動區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學具,幼兒學習、游戲的物質基礎。提供什么樣的材料就可以引發相應的活動,關系到幼兒發展的速度和方向,幼兒的注意力具有不穩定性,因此,并不是投放的材料越多越好,而是要選擇材料與活動目標的關系、材料與幼兒需求的關系,做到有的放矢。
在幼兒的一日生活環節中隨時滲透科學教育,是幼兒科學學習與科學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活動區的材料應取之于幼兒的生活中。如,春天到了,春意盎然,正是各種種子發芽的季節,因此,我們就在植物角去投放各種種子,讓幼兒觀察記錄種子的生長過程。撿回來的樹葉,在美工區:把各種葉子粘貼制成一幅幅美麗的圖案;科學區:把樹葉塑封成標本,供幼兒認識各種樹葉,并嘗試做書簽。可以在音樂區作為一種樂器;在語言區:編成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讓人百聽不厭;表演區:把樹葉做成裙子,編成花環,串成項鏈和耳釘……就這樣把幼兒的興趣帶到了教室,帶進了幼兒的生活學習之中。
二、材料的投放具有引導性和探究性
所謂材料的引導性是指教師提供的材料應能引導幼兒做出“成品”。材料的探究性能夠引發幼兒動手、動腦,因為只有探究性的材料才有利于引發幼兒、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支持幼兒與活動環境的積極互動。
(一)材料投放的引導性
材料的引導性不是教師的語言指點,更不是教師代替幼兒操作,而是內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線索,使材料具有引導性的關鍵是找到材料與活動預期結果間的關聯。如,大班主題活動《七彩世界》中的“人造彩虹”,通過事先對幼兒的能力了解,了解哪些練習能幫助幼兒獲得知識,然后選取不同質地、不同結構、不同特性、不同形狀的材料等控制點的不同設置方法;最后才能確定讓幼兒完成什么樣的作品。因此,只有在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才適時地介入并通過簡單的行為進行暗示或言語提醒,并最終得以完成活動而達到的。
(二)材料投放的探究性
探究是一個既動手又動腦的過程;是一個使幼兒思維活躍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激發幼兒靈感,發揮幼兒思維活躍的過程。如,在設計大班科學活動《磁鐵》時,為幼兒研究磁鐵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回形針、鐵釘、易拉罐(能吸和不能吸取兩種)、羽毛、杯子(能吸和不能吸兩種)、毛線、玻璃球、小鋼珠等等。讓幼兒比較哪些可以吸,哪些不能吸,討論為什么同樣的兩種東西有的可以為什么有的就不可以。通過比較研究以后,在區角逐步增放材料,科學區角提供了鐵夾娃娃跳舞,幼兒可以先在泥工板上試驗,如果覺得不過癮還可以到桌子、黑板上試驗;投放各種質地不同的板,如塑料板、木板、紙板、泡沫板等等。幼兒的探索更自由,而不是做做樣子。讓幼兒在寬松的環境下,通過操作,感知磁鐵能隔著不同材料吸住鐵質品的特性,即磁鐵的穿透性;自發地思考,發揮想象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科學角活動真正成為幼兒的生活。
活動的探究性和引導性是緊密相連的,活動區的材料只有引導下和探究性的有機結合,才能使幼兒獲得主動有價值的發展。
區域活動是幼兒自主游戲的舞臺,在區域活動中游戲的材料隨著主題的變化不斷進行更新,讓幼兒園的區域活動成為幼兒真正參與,并自主學習的形式。作為教師,我們要給幼兒提供寬松、自由的環境,讓幼兒在快樂中操作、擺弄、探究、實驗、制作。讓幼兒在和環境以及同伴間的互動中促進發展。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