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賢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小班幼兒年齡小、依賴性強、頑皮,從家中到幼兒園集體生活里,勢必很不習慣、很不適應。眾所周知,要搞好一個班級,建立常規是必要的,但絕不能限制孩子去遵守。
一、教師創造愉快寬松的心理環境
小班幼兒大部分與教師都從未接觸過,幼兒從各自的家庭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總會出現膽怯,有些甚至有任性、倔強的情況出現。那么,教師就必須充分了解每個幼兒的家庭情況,了解幼兒的個性,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孩子體驗集體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并以寬容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位幼兒,在幼兒心中建立威信,同時盡量縮短師幼之間的距離。小班幼兒年齡小,有時不接受老師的幫助,常常哭鬧,作為一名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愛,我們的抱一抱、親一親,哪怕一個小小的微笑,也能讓孩子感到安全與關愛,一旦教師成為幼兒的朋友,幼兒便樂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和指導,也為我們常規管理打好基礎,做好鋪路石。
二、多種方法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規習慣,使幼兒逐步形成自我管理
1.標記法:小班幼兒不認識數字,更不認識漢字。持久性記憶能力差。凡要求幼兒人手一套的物品,如:喝水杯、擦手毛巾、晨檢袋等,我們都可使用標記法。
2.游戲法:剛入園時小朋友記不住自己的標記,時常拿錯別人的杯子,我們通過“找朋友”的游戲幫助幼兒記憶。智力游戲“猜猜我是誰”幫助幼兒加深對老師、同伴的認識,增進師幼情感。以游戲的口吻,“送玩具回家”“學小貓走路”“學大老虎吃飯”等以游戲情節培養幼兒的常規。
3.兒歌法:在常規活動中,洗手、喝牛奶、用餐、穿脫衣褲是每天必不可少的環節,在培養和訓練中,孩子們不是把先后順序弄錯,就是細節達不到要求。在傳承的基礎上我修改了兒歌,這樣既可讓孩子熟練地掌握要領,又可把握動作的先后順序。
三、制訂規則,循序漸進
首先應擬定一系列衛生和自我服務方面的規則,讓幼兒認識自己的標記圖,幫助幼兒養成自己的物體自己用的好習慣,同時學習正確使用杯子、毛巾的方法;通過各種游戲使幼兒認識小手,學習正確洗手的方法,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幫助幼兒學會用小手做有用的事。
循序漸進地執行各種規則。教師可以通過語言、音樂、社會等系列活動,利用多種形式,幫助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常規,如《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教學中,幼兒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知道吃飯要專心,要保持桌面干凈不掉飯粒,由于故事具體形象,引人入勝,幼兒很快掌握了這一規則要求。教師還要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時刻提醒幼兒遵循這一規則,并讓幼兒學會飯后把掉落桌上的飯菜撿起來,裝進盤里,使幼兒從中領悟掉飯粒的后果,從而慢慢改變這些不良行為習慣。
教學先行,以教學促常規。幼兒天性好玩,喜歡新奇的事物。因年齡特征,注意力容易轉移,喜愛的物品愛不釋手。我們的教學內容應是幼兒喜歡的,以激發幼兒興趣為主。操作材料應盡量多些,讓每一位幼兒有機會動手動腦,避免等待時間過長。借此我們還可培養幼兒自己收拾操作材料的能力。教師以身作則。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幼兒,教師在幼兒面前的話語、行為習慣幼兒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教師必須注重自身習慣的養成,為幼兒樹立榜樣。
四、家長配合,共同培養幼兒遵守生活常規的習慣
教師利用家長園地,向家長宣傳幼兒園活動常規細則。讓家長了解幼兒遵守常規的重要,更好地配合老師的工作,在家也給孩子一個家的常規,并督促執行。讓家長也加入到培養良好的幼兒生活常規中來,真正做到家園同步。
總而言之,幼兒常規紀律的培養是一門藝術,它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收到成效的。教師要積極、平等地對待每位幼兒,用我們的愛心、耐心、細心去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和孩子,那常規教育中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做到日常生活中學會觀察和評價幼兒的行為,及時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通過各種手段對幼兒進行滲透教育,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常規,這對幼兒將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