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艷杰
【摘 ? ?要】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數學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不僅利于降低學生的數學學習難度,而且也會拉近師生的情感距離,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也大有裨益。
【關鍵詞】初中數學 ?生活化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1.144
現代教育的先驅陶行知指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也應努力讓學生聯系生活去感受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體會到數學的魅力無邊。
一、讓數學植根于生活之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
華羅庚說:“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生活實際。”因此從已有的生活現象、熟知的生活事例、常見的自然現象、親近的社會生活中導入新知。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
比如,七年級數學的“絕對值”這節的學習中,我們可以通過教材提供的學習背景,也可根據學生所處的社區及生活的日常經驗來創設情境。上課開始時,我通過具體的例子:星期天老師從學校出發,開車去游玩,她先向東行20千米,到江邊,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學校、江邊、家在同一直線上),如果規定向東為正,①用有理數表示老師兩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車每公里耗油0.15升,計算這天汽車共耗油多少升?學生思考后,教師作如下說明:實際生活中有些問題只關注量的具體值,而與相反意義無關,即正負性無關,如汽車的耗油量我們只關心汽車行駛的距離和汽油的價格,而與行駛的方向無關;觀察并思考:畫一條數軸,原點表示學校,在數軸上畫出表示江邊和蔡老師家的點,觀察圖形,說出江邊、老師家與學校的距離。
情景的創設體現了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讓學生在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獲得數學體驗,不僅加深對絕對值的理解,更感受到學習絕對值概念的必要性和激發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將抽象的數學題或知識化為身邊符合實際生活情境的問題,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發散思維。
二、以生活詮釋數學,讓抽象的數學問題變得具體、生動、直觀,易于理解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在教學某一數學知識時,我往往不先出示數學問題,而是先提出相關的生活問題;讓學生急于去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為謀求簡便而不得不思考數學問題。這樣,數學問題就成為了學生急于探究的問題。一方面,我們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方面,我們又促使數學問題的解決變得既具有濃重的現實意義,又具體、生動、直觀地呈現了一種或多種解答思路。
例如講解《認識三角形》時,學生已經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何進一步探尋組成三角形的元素之間關系,我和學生們一起做個實驗(自制教具):
這是一端相連但能轉動的兩根木棒,一根長20厘米,一根長30厘米。另外,這里還有三根長度不同的木棒,黃棒長15厘米,白棒長10厘米,黑棒長60厘米。現在要釘一個三角架,使端點相互連結,請同學們試試看,用哪一根木棒合適?
通過實驗,學生發現,白棒和黑棒都不合適,只有黃棒合適。
由此,學生首先建立一個印象,要構成一個三角形,則三個邊的長度之間有某種制約關系,某一邊過長或過短都不行,那么這個制約關系是什么呢?從而正式引入課題,獲得“三角形任何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結論,及“a+b>c,b+c>a,c+a>b”的數學表達式。
說明: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是直線形中線段不等關系的重要依據,應使學生確實掌握。在教學中我們通過讓學生動手、觀察、分析,歸納出數學結論,從而比較好地體現了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頭腦,無疑是有價值的。
三、在生活實踐中尋找數學、運用數學,讓數學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
思維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課堂提問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于運用富有吸引力的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而生活正是問題的源泉。教師的作用首先是善問,其次是引導學生自問。這樣,我們就能逐步引導學生自覺地“在生活實踐中尋找數學、運用數學”。我們的數學教學又必將邁向一個新的天地。
如我在教學“生活中的圖形”時,恰巧學校在裝修幾間會客室,我把學生帶到裝修現場,分別出示了我課前準備好的“三角形的”“四邊形的”“五邊形的”“六邊形的”地磚,請孩子們(用自己已有的數學知識)為一個角落設計地磚鋪設方案,看誰設計的好。那堂課空前的令孩子們饒有興致、大有收獲!
四、引導學生善于從復雜的生活信息中抽取需要的數學問題
生活是萬花筒,其中的問題包羅萬象,涉及各門學科、各個方面,數學問題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因此,數學教學中,從生活實際中引入數學知識,我們在展現數學與其他科學的聯系的同時,還要重點突出數學化的過程,重點提高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總結能力、歸納能力,提高他們的數學感,不至于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后,我讓學生走出校門觀察周邊環境,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呈軸對稱圖形的。學生把日常生活中每天看見的、但又沒有意識到的是軸對稱圖形的物體一一找了出來。更有意思的是學生把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的對稱性也講得頭頭是道。這無疑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離得很近,也增強了學生今后運用數學知識去創造美好生活的意識。
總之,教師要善于挖掘“生活”的源泉, 引來“數學”的活水。數學從來就不是書本上的枯燥學問,它的身影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它的價值就來自你我的生活,只要將生活帶進課堂,將知識融于生活,我們的課堂就會充滿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應金霞.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初中數學的生活化思索《考試周刊》2014年17期.
[2]古升高.聯系生活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廣西教育》2014年5期.
[3]鄭啟標.關于初中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思考《求知導刊》2014年5期.
[4]賈豫.淺談融入生活的初中數學《新課程學習·中旬》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