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華
摘 要:高校產學研創新對于提升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應主要從政府的政策引導、機制體制創新、充足的資金保障和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努力做好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建設工作。
關鍵詞: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6-0222-02
引言
胡錦濤在清華大學建校一百周年慶典大會上做重要講話時指出:“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這一論述第一次從國家戰略高度對產學研協同創新提出了新要求,對我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逐步增強,科研成果非常豐富,但是科研成果轉化率只有25%,真正實現產業化的還不足5%,而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當前我國正處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關鍵時期,以協同創新的思路推進高校產學研合作,充分發揮高校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對于提升國家和地方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內涵
1.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內涵。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有機結合,通過突破參與創新主體之間的壁壘,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技術、信息和資本等創新要素活力,為協同創新團隊共同使用而實現的深度合作形式。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就是將企業、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主體聚集到一起,發揮各自的資源、技術、人才和信息優勢,同時又能彌補各自的不足,齊心協力完成有利于各方的重大科技創新工作。在中國現有體制下,政府、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不同的利益主體,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跨度比較大,協調、溝通、管理、合作等都存在諸多困難。所以要想使產學研協同創新真正持續發揮作用,就需要有體制機制的保障,需要國家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或法律法規,引導和促進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發揮各自的能力和優勢,整合互補性資源,加速科研技術推廣和產業化發展。
2.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特征。第一,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在職能上具有互補性。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在形成和運行過程中,必須形成一個有機聯系、職能互補的整體。政府是產學研合作和技術創新的主導力量,負有制定技術合作政策,加強科技管理,推進技術常新的重要職能。企業是協同創新的主體力量,知識與技術只有通過企業的生產活動才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才能為社會創造經濟和社會價值。高校是培養高技能人才、開展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發展的重要基地,更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主力軍。在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中,政府的宏觀管理職能是企業和高校所不具備的;企業作為生產者,其創新的主體地位不同于高校和政府;高校是知識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其職能有別于政府和企業。因此,政府、高校和企業在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其職能具有互補性。第二,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在行為上具有協調性。政府、高校、企業要想在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取得實效,必須密切配合、分工協作、協調互補,形成整體合力,更好體現出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的行為協調性。政府、企業和高校在產學研合作中積極性不一樣,一般是高校比較積極,企業的熱情不高。它主要是因為高校立足于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有很高的積極性;企業由于政府配套政策和激勵措施不到位,在產學研協同創新中收益不高,導致不愿意或者不積極參與。政府在制定產學研協同創新政策和措施時,必須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積極推動高校創新能力的提升,使得企業的經濟效益和高校的社會效益得到兼顧。另外,高校既要積極主動把握好國家和各地區的產學研發展政策,也要積極面向市場需求,以實力和貢獻贏得市場。如果政府、企業、高校三者能夠在協調互動中優化系統的整體結構,則系統內部就會更加有序和穩定,形成協調一致的整體運作效果。第三,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在效益上具有放大性。在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中,政府、高校、企業都能實現非協同情況所不能實現的價值放大。政府追求的是公共利益,在產學研協同創新中政府的科技管理成效得到增強,科技經費投入有效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國家綜合國力得到增強。而且,由于企業的參與,政府對研發經費的投入壓力得到緩解。企業主要是生產性行為,追求的是經濟效益,如果企業通過與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借助高校的科技和人才優勢,在投入少量資金的情況下就能有效地獲取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可以有效提升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高校在產學研協同創新中,既能獲得企業的資金資助,又實現了科技成果的轉化,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功能得到更好發揮,辦學實力和科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建設的主要對策
隨著國際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競爭的日趨激烈,推動高校產學研創新對于提升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能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是實現產學研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
1.政府加強政策引導是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的基礎。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的保證和支持是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基礎,政策和法律法規不僅能規范參與各方的行為,還能保護參與各方的利益,激勵各方為產學研合作取得實質成果發揮潛能。首先,國家要結合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制定和完善產學研合作方面的宏觀政策,制定科學的產學研合作規章制度,強化政府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政策引導和宏觀調控。其次,各級政府要結合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制定具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政策。產學研的有效推進離不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諸多部門和機構的密切合作與協調一致,目前各地區在產學研合作方面的政策和規定還不夠完善,對合作各方的責、權、利的規定還不規范、不合理,要從建設目標、基本原則、機制體制、模式等方面制定詳細而明確的產學研合作指導意見,政策制定要目標明確、原則清晰、機制健全、管理運行模式等方面做出規范,充分發揮具體指導和激勵作用。
2.機制體制創新是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的核心。構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一體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是一項系統系工程,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和市場發展規律,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建立資源共享、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合作機制。首先,要建立戰略協同機制,把政府引導、高校與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和企業需求有機整合起來。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和項目推動作用,高校要緊扣企業發展需要的智力和技術,企業要給予高校和科研院校產學研發展的市場和具體項目,根據企業自身的發展需求和市場需求提出科學、合理的技術創新目標和具體指標要求。其次,政府要建立人力資源和資金資源協同機制。人才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核心,政府要制定人才引進、培養、激勵和流動機制,實現人才在產、學、研、用等各方科學合理有序的流動。endprint
3.充足的資金保證是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的動力。當前資金短缺、資金使用效率不高是我國產學研合作不能很好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資金不夠,導致產學研項目擱置或進展緩慢,應該建立完整的、全程的產學研合作資金鏈。一是建立以政府資金投入為引導、企業資金投入為主體、廣泛吸納社會閑置或流動資金、外資的資金來源體系,建立完善的資金保障體系,為產學研協同創新提供充足的資金保證。二是建立科學完善的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做好來自各方面資金的管理、監督和使用,保證資金最大發揮使用效率。另外,應建立資金使用考核、管理機制,保證產學研資金使用的合理性、管理的科學性、效能的最大化,這是促進相關人員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重要保證。
4.建立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是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的關鍵。人才是決定事業興衰的根本保證。要想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必須建立高水平、專業化的人才庫,著力提高科研隊伍的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一是通過國內外研修和產學研項目支撐的形式,培養國內知名的相關專業的領軍人物;二是通過選送科研、業務、管理骨干到相關行業、企業進行輪訓、實訓和頂崗,提高隊伍的科研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三是建立靈活的人才引進、流動機制,打破專業之間、高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的界限,構建人才交流、互動的平臺,促進不同學科、不同院校、不同行業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四是加強科研團隊和管理團隊建設。產學研協同創新絕不是單兵作戰,加強整個團隊建設、形成科學配置、分布合理的人才梯隊,凝練形成團結奮進、共謀發展的合作意識和協作精神是產學研項目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
結束語
產學研協同創新是新形勢下我國經濟振興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保證和依托。但是,產學研協同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范圍廣、涵蓋內容多,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的科學規劃、深入論證、默契配合、有序推進,需要各級管理者和科研人才在工作中積極實踐、努力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才能做好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體制建設,才能為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和產業升級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嚴雄.產學研協同創新五大問題亟待破解[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07-03-19(B06).
[2] 虞佳,朱志強.基于生態學理論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J].科技通報,2013,(7).
[3] 饒燕婷.“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內涵、要求與政策構想[J].高教探索,2012,(4):30-31.
[3] 張力.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戰略意義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責任編輯 王曉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