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赟
摘 要: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學生學會學習的主渠道和實現自主和諧發展的主陣地,必須實現“低耗高效”的核心理念,特別需要每位教師認真審視日常教學行為,在課堂教學中以新的教學方式,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整合教學資源,構建高效課堂。做到這一點,在教學前必須把對教材、教法、學法、學生、資源的研究作為工作重點,以研促教,提質增效。
關鍵詞:發揮作用;轉變教法;革新
一、做實研究功,定位角色,準確發揮各自作用
1.研究教材,定位好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角色
學生主體地位體現如何,關鍵在教師的組織,用好教材、課件、多媒體、學生等資源,變拿來套用為整合借鑒,確保課堂設計精、再到過程優化。要靈動地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依據實際組織教學活動。一位老師在教學生了解水時,旁征博引地拓展了一大堆,然后總結水的特征:水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沒有氣味、透明的液體,然后再不斷地重復記憶。為何不拿水來讓學生看看、嘗嘗、聞聞、摸摸?或比比、議議、說說、填填?一節課老師口若懸河說得口干舌燥,太辛苦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何不偷偷懶,能說的讓學生說,能辯的讓學生辯,能想的讓學生想,能動手的讓學生操作呢?教師只需畫龍點睛,適當引導,學生學會了,教師也輕松了。
2.研究教法,當好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角色
教師必須有強烈的研究意識,熟悉教材,將教材活化于心,內化于形。在每堂課前都必須對課程標準、教材、學生以及相關的課程資源進行深入研究,優選最佳教學方法,巧妙恰當地引導,以保證有效駕馭課堂。如習作教學“寫一個人”。可寫之人太多啦!如何引導學生打開思路,理清線索呢?我們不妨這樣設計:首先引導學生給人分類。按地點分:校園、家庭、社會……按品格分:高尚、普通、卑劣……按年齡分:老人、幼兒……組織學生按類去尋找,圍繞中心(人物的品質)去挖掘材料。當然,每類還可再細分。這樣學生循著線索:憶—找—議—選—寫,有的放矢,自會事半功倍,妙筆生花。
3.研究學生,扮演好課堂教學的合作者角色
學生是學習的主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必須全程參與學生的學,及時解答學生提問,處理各種突發狀況。所以教師首先要博覽群書,通曉古今。新課程的教學不再局限于“教課本”,更多的知識涉及自然、社會、歷史、生活等各門學科。在教學中應與學生共同探究、分析、解答問題。《世紀寶鼎》教學中,有學生提問“聯合國是哪一年成立的”。這個問題看似很難,實則簡單。大部分人認為從資料中查,上網問,其實不然,仔細理解教材,用送禮的日子減去50就是答案。若沒有深鉆教材,教學自然卡殼。
二、做精研究功,轉變教法,以教的改變促進學的革新
1.激發興趣,寓教于樂
興趣是兒童能夠自覺學習的動力,布魯納也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如果學生對某種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全部的心理機能和生理機能就會處于最佳狀態。想象力才會極大豐富,觀察力就會極其敏感,思維能力也會極端活躍,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活動,變學會為會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創設真實豐富的情境、游戲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為學提供便利,讓課堂真正“活”起來。
2.民主平等,多維互動
和諧、民主、融洽的氛圍能有效化解師生隔閡,促使師生融為一體。所以教學中要堅決廢除灌輸教授、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教師堅決要把讀書權還給學生,把提問權讓給學生,把發言權留給學生,把回答權交給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能力、實踐緊密結合,把所學內容編成“導游詞、繪畫、故事、小品、順口溜、實驗、操作、實踐、調查、參觀”等,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3.交流借鑒,反思提高
教學中,教師要從過去“往容器內灌水”轉變成引導學生“取水”的協助者、指導者。首先,要轉變自己的研究方式,記好“教后感”,及時自我分析,總結得失,查漏補缺,互評改進,并將其作為校本教研的專題內容,進行研究探討,形成經驗加以推廣。其次,還要引導學生整理筆記,及時記錄學習得失、體會感悟、困難疑惑等,分析總結學習中的失誤教訓、好的方法,開展自評互評、經驗交流等活動,相互借鑒,探尋方法,取長補短,逐步提高。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勤于鉆研教材,精于研究教法,善于歸納學法,敢于大膽整合,把所有聰明才智用在優化教學資源、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上,做到高瞻遠矚,胸有成竹,促成有效、高效課堂教學的生成,使學生“愿學”“會學”“學會”。
參考文獻:
寧德琮.談談北京市小語課本中“文詞句”的編排意圖[J].北京教育,1994(03).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