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佑貴
【案例】
師:我們這節課進行一次踢毽比賽,你們看怎么樣?
生:好。
師:我們班有31個學生,按座位分成了三個小組,現在按組為單位參加比賽,首先你們自己得商量商量,每組這么多小朋友參加比賽怎么個比法?
學生討論。
生:選出每個組最厲害的一位參加比賽。
師:那你們選吧,老師為你們當裁判,每組請一個小朋友交換紀錄,其余的自己也要數喲,以免別人數錯。
預備,開始!30秒后,老師喊停,然后統計:第一組:25,第二組:24,第三組:30。
下面我宣布:“第三組勝利!”
一、二組:“我們不同意!”
師:為什么?
生:就一個人能代表我們嗎?應該每組再選幾個。
師:我建議每組再選三個人,好嗎?
每組三人繼續比賽,老師把每個人的踢毽數寫在黑板上。
師: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每組的總數各是多少,報數。
生:第一組:90,第二組:96,第三組:87。
師:現在第二組勝利總可以了吧!
一、三組:不可以,還是不能代表全部。
師:那只有全部參加。
剩下的接著比賽,老師繼續把每個人的踢毽數寫在黑板上。然后加出每組的總數寫在黑板上:第一組:300,第二組:287,第三組:290。
現在我宣布:“今天的勝利者是第一組!
第一組:耶!擊掌歡呼、跳躍!
第二、三組:目瞪口呆。相互責怪別人沒鼓勁。
他們意想不到的是第一組的實力還差些,怎么還贏了呢?
正當教室里一片喧鬧的時候,有一個學生舉手聲音洪亮地說:老師,我反對。
老師裝作很驚訝:剛才不是全部都參加了嗎?為什么還要反對?
生:第一組多一個學生,他們有10次踢毽機會,我們只有9次,不公平。
師:哦,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我們還用總數來比較,顯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怎么比呢?
學生開始思考,相互交流。
終于有一個聲音出現了: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可以求平均數。
師:怎樣求平均數呀?
生:就是用踢毽的總數除以踢毽的人數。
師:真聰明,老師怎么沒想到,其余同學同意嗎?
生:同意!
師:現在同學們自己算一算,今天最終的勝利者是哪一組?
師小結。
【評析】
游戲能在課堂的一瞬間很快抓住智障兒童的注意力,激發智障兒童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隨著老師的語調、手勢和講解,在不知不覺中感知和掌握新知識,使他們感到易學、愛學、樂學。踢毽是學生喜歡的游戲,老師把游戲引進課堂,讓學生自定比賽規則,是要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是為了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讓全部參加,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體會,從而激發學生對平均數知識學習的需要。如果單純地講平均數,對于智障學生來說是根本無法理解的。我在設計游戲時,幾乎每個游戲環節都自然地指向對平均數的理解,學生經歷了“做”的過程,不僅讓學生自己去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經歷過程,體驗愉快的情感,還形成了數學思想與方法,所以學生理解掌握起來就容易多了。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一個概念、法則、公式的產生,都離不開抽象概念、邏輯推理的思維方法,而特校學生的認知處于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在知識的獲取時,很大程度上是靠直觀感知動作進行思維。因此,我在進行概念教學時,非常重視“操作”活動。在知識的教學中,要給學生展示知識發展的過程,將靜態的枯燥的知識結論轉變為動態的探索對象,讓學生在“玩”的活動中,自主地、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通過“玩”中的“操作”,探索未知的知識,親自體驗知識解決的過程和方法策略,達到本次教學的目的,從而最大限度地有效地實現“知識發展思維,訓練智力”的價值。課堂上,學生異常興奮,說得很好,這就是新知識用轉化的思維得到了解決,也使我在教學中體驗到了學生迸發的智慧火花。這種智慧火花是在教師組織下的學生努力付出勞動的結論所得,我想這種知識的獲得學生是不會忘記的。課堂上,我感動著、欣慰著,是“操作”這種活動讓學生得到思維火花的碰撞、發展,使抽象的數學知識通過思維的轉化輕而易舉地得到解決,讓我們重視“操作”教學吧,它會使我們的學生創造出精彩,創造出奇跡。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