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飛
摘 要:初、高中銜接是高一數學教學面臨的首要問題,如果不做好銜接工作就會有一些學生不能及時轉變學習思路,無法與時俱進,提高學習效率。結合一線教學實踐對怎樣做好初、高中數學銜接進行分析與討論。
關鍵詞: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方法;學習習慣
教過高一的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許多本來初中數學成績不錯的學生都反映高中數學學得吃力,跟不上。所以,如果我們在高一階段不做好初高中數學知識銜接,久而久之,同學們就會越落越遠,有淪為后進生的可能。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好初高中數學銜接呢?筆者結合一線教學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一、知識和內容銜接
1.根據學生認知,設置分層引導
從初中到高中對于學生也是一次洗牌,所以高一數學教學之前,我們首先要摸清每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認知能力,這樣才能在接下來的高中數學教學時設置合理分層,有針對性地引導每位同學都能進步和提高。
高一數學因為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深入研究,因此顯得抽象。就拿高一代數來說,筆者結合學生認識情況進行了分層引導:教學集合、映射的教學時,對于基礎好的學生可以結合函數的概念直接切入,然后設置練習遷移知識生成能力,而對于一般學生突然從初中的線性思維切換過來不適應,筆者就結合初中知識舉例進行形象解說:y=bx+c這個函數中每個解數x都與唯一確定的元素y相對應,這就是一個映射法則。這樣引導不但聯系了初中知識,還形象地讓學生認知了映射的概念,為以后用映射思想解決復雜函數問題奠定基礎。
2.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區別,建立知識網絡
數學知識是相互聯系的,高中的數學知識也涉及初中的內容。如函數性質的推證,求軌跡方程中代數式的運算、化簡、求值,立體幾何中空間轉化為平面問題,初中幾何中角平分線、垂直平分線的點的集合,為集合定義給出了幾何模型。可以說高中數學知識是初中數學知識的延拓和提高,但不是簡單的重復,因此在教學中要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銜接,深入研究兩者彼此潛在的聯系和區別,做好新舊知識的串聯和溝通。
比如,高一開始就學習集合然后是函數,其實在初中階段學生就對函數有初步的接觸,只是學習深度和學習角度不同。初中函數多站在變量的角度來分析函數,更多關注函數表達式和自變量的取值范圍;而高中則切換到“集合”為出發點研究函數,涉及函數的多樣表達、定義域、值域以及對應法則等。所以我們應該根據學生對函數的認知基礎,設置對應問題進行引導。如例:“甲、乙兩地相距S公里,一輛汽車從甲地勻速地開往乙地,速度為v公里/小時,所需時間為t小時,回答下列問題:①已知v=45公里/小時,寫出S關于t的表達式,并求出當t=4時甲乙的距離S;②已知S=100公里,寫出v關于t的表達式,并求出當v=30時所需時間t;③用集合表示自變量的取值范圍。”教師鼓勵學生結合初中函數思路進行探索,就能成功使學生對函數的認知角度成功轉化,完成銜接。
二、教學方法銜接
教學要講究方法,高中是數學有形象深入到抽象的過程,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轉變初中數學的線性思維,針對抽象數學概念要善于結合形象實例進行理解。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多用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形象地演示,幫助學生逐步增強空間想象能力,讓他們以形象的方式體驗數學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還有就是結合初中數學思想對比高中概念思路,這樣便于加強定義、概念之間的類比,逐步提高學生對教材理解的深刻性,防止有些相似概念混淆。
比如,高中數學中φ與{φ}是有區別的,我們可以以形象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空箱子放入空房子,房子不空。把個人與集體,小集體與大集體之間關系的相對性,聯系到數學中元素與集合,集合與集合之間關系的相對性。這樣一來,讓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具體、形象,使學生逐步深入到高中數學學習中來。
三、學習習慣銜接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基礎。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這樣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養成認真制訂計劃的習慣,合理安排時間,從盲目的學習中解放出來;引導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可布置一些思考題和預習作業,保證聽課時有針對性。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聽課,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細看清教師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適當做好筆記;“口到”,即隨時回答教師的提問,以提高聽課效率。引導學生養成及時復習的習慣,回顧堂上教師所講內容,查閱有關資料,或向教師同學請教,以強化對基本概念、知識體系的理解和記憶。引導學生養成獨立作業的習慣,要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高一數學教學中,肯定會有許多學生不能及時轉變初中的數學思維而導致反應遲鈍落后于人。所以我們在一線教學中要能及時分析每位同學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規律,然后整合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啟發和引導,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掌握形象、靈活的抽象數學思維方法,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從而逐步深入到高中數學學習中來。
參考文獻:
張嘉月.新課改下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問題的研究[J].赤子,2014(22).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