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翊
中學音樂新課程標準已經對音樂教學要求進行了明確的規定:音樂教學要對學生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進行培養,并且通過實踐活動的方式,提高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合唱教學正好就可以很好地培養這些能力和意識。而且,合唱教學中,師生配合,有利于加強師生默契、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那么問題就來了:教師該怎么做才能搞好合唱教學呢?
一、在合唱欣賞中培養合唱的興趣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放合唱音頻、視頻的方式,帶領學生感受合唱之美。通過藝術魅力的感染,學生會在學習時更加積極熱情。舉個例子,我每節課上都要抽出一些時間帶領學生欣賞一些名家的演出資料,比如,可以找英國國王合唱團,還有我國著名指揮家、音樂教育家楊鴻年指導的中國交響樂團少年及女子合唱團等這些國內以及世界著名的合唱團,學生在聆聽了《塞爾維亞的理發師》《鈴蘭》《回聲》等這些經典名作之后,可以從美妙的和聲中體會到合唱的藝術魅力,這樣一來,學生對合唱藝術的鑒賞感知能力就得到了發展,而且對合唱也會產生興趣。
二、在歌唱中確定聲部
在合唱教學中使學生快速進入“角色”的重要一步就是確定學生所屬聲部。我通常都采取讓學生唱歌的方法來劃分。我先給所有學生都教一首平時不常聽到的歌曲,教完之后在不給伴奏和起音的情況下請學生進行獨唱,這樣就可以對學生的音準、節奏、音樂理解能力得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另外還能考查學生對新作品的接受能力以及學生的樂感。如何選擇歌曲就很重要了,需要找一首難易適中、音域適中的歌。不過注意不能選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像是《小蘋果》這種歌,大家平時都會唱,所以在考察時很多問題就不容易暴露出來。當然了,教師還要做的一點就是考察學生的音域怎樣。有一個很簡便的方法,那就是從C調開始,用一條簡單的音階,每半音逐步升高,看學生的高音在什么地方。在接下來就可以劃分聲部了。從每個人的音色和音域出發,高聲部的學生應該是高音區發聲較為輕松且音色較為細膩輕柔的;而那些在高音區發聲較困難不過低音區發聲豐滿堅實自然的同學,可以劃分為中、低聲部。準確地劃分聲部有利于后面有序地進行合唱教學。
三、運用科學的發聲訓練進行合唱練習
作為集體活動,要想收到美的效果,就需要在合唱教學中統一大家的動態,做到和諧。所以,在每次正式合唱教學前,我都要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吸氣抬肩,氣息不會保持、氣息淺等問題,進行呼吸訓練和發聲訓練。學生都掌握好了基礎技能,后面的合唱就會很輕松了。首先,是正確的呼吸方法,教師要用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來教他們進行練習。
像是胸腹聯合呼吸,我通常采用兩種方法來訓練:(1)舒起練習。根據指揮人員的手勢,在吸氣時,口鼻要一起緩緩吸氣,吸完后停留一小會兒,然后有控制地用輕柔的“嘶——”聲慢慢將氣呼出。(2)突起練習。緩吸后停瞬間然后用跳音“嘶、嘶、嘶”地呼出氣。;練習一段時間之后,學生再進行發聲練習,就會逐漸得到氣息的支持,并且能把它運用到歌唱中。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半打哈欠這一動作啟發學生放松下巴、把喉嚨打開;還有生活中吃驚時大吸一口氣就是一個歌唱狀態的類比,這個時候,喉頭下移,把喉嚨打開,把氣息下沉,這時再進行歌唱,氣息就很深了,歌唱時就需要保持好這個狀態。另外,在歌唱中“微笑” 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笑肌上提可以使歌者呈現出一種積極狀態,歌唱位置、共鳴和氣息三者就可以得到統一和諧,幫助學生對自己的氣息控制后的聲音進行分析,這樣有助于學生辨別聲音能力的提高,學生就可以對聲音有一個正確的概念。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要求學生不要大喊大叫,這樣只會損壞聲帶,破壞合唱的和諧性和美感,而應當用輕聲來演唱,特別是在高音部分。
四、注重音準和節奏訓練
大家都知道,合唱需要多聲部共同配合,對除主旋律以外的聲部的視唱水平要求較高,所以在開始劃分聲部的時候,就要注意平均實力,日常訓練中,要注意對獨唱練耳進行加強。要給學生建立起正確的音高概念,即先單獨進行聲部的視唱,再進行合練,反復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好音準,這樣高低聲部才能和諧統一,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內心感受才會更加深入。
五、加強咬字和吐字訓練
對唱歌的要求是“字正腔圓,聲情并茂”,而歌唱技巧中的一個重要基本功就是要正確地咬字和吐字。因此,合唱中就需要學生正確地咬字和吐字,把歌唱的聲音準確清晰地傳遞給聽眾,這樣才能把歌曲的感情生動地表達出來,這樣的歌聲才更富有感染力。合唱教學中,每個合唱成員都在為這個目的努力著。通過集體配合,同學們無論是歌唱水平還是團隊協作能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每次陶醉于學生美妙的和聲中的時候,我都非常感動,正是合唱這一美好的藝術活動,使得世界更加美麗。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