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婕
摘 要:新課標中對于歷史學科的性質明確規定,不僅要讓學生在歷史學科中學到歷史文化知識,更應該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得到全面的訓練和發展。但是在當前歷史學科教學活動中,仍然存在著只重視教授學生歷史文化知識,忽略對于學生人文精神方面教育的問題。通過對當今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人文精神培養的問題分析,提出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具體策略,旨在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水平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高中;歷史;培養;人文精神
新課程改革計劃中要求,應該在教學中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根據歷史課程使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解釋歷史知識的特點可知,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同時還應該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和文化素質的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而人文精神的培養并不是簡簡單單地靠講解而完成的,需要加強學生的自我感知能力,讓學生做到在適當的環境中發散自己的思維,在內心中完成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所以,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方向,達到學習歷史知識和培養人文精神共同發展的目標。
一、當前高中生人文精神現狀
由于當今社會處于發展和轉型的重要時期,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形成。同時現代工業文明社會逐漸形成,導致傳統觀念不再適應社會發展。人類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給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所以在教學活動中過于重視科技教育工作,沒有對人文精神培養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高中生嚴重缺乏人文素養。這其實嚴重影響了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導致他們對于國家物質和精神文化財產知之甚少,缺乏現在人應有的基本文化素養,影響了其文化情操的培養,特別是在一些不良現象的影響下,高中生人文素質出現了較大的滑坡。
二、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1.充分挖掘教材人文內涵,激發愛國情懷
各種學科知識都應該以人文精神為重要基礎,人文精神就是人們結合社會實踐和內心感受對于人生和整個社會的考量。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其漫長歷史發展長河中,不同時期的人們會存在著不同的價值評判,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對于不同的歷史事件和產生的不同文化背景進行分析,從而對學生進行歷史人文精神的熏陶。歷史學科的重要目標就在于讓學生了解歷史知識的同時,培養其民族榮譽感和愛國情懷,增強其對民族的自信心。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高尚的人文主義精神數不勝數,偉大的民族精神給予了中華民族成長壯大的不竭源泉。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文化資源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合理利用科學技術,吸引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是一門介紹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學科,不能夠讓人們直觀地看到史實,學習歷史知識又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現代社會,找到了解社會發展的重要方法。歷史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人們通過對史實資料的學習和認識,學習歷史文化知識,養成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感受歷史環境,學習前人的寶貴經驗,形成一種生存和發展的意識,推動社會進一步發展。在社會發展中,許多事情都能夠在歷史發展中找到根源,通過當今社會的先進科技,可以模擬歷史發展情況,讓一些抽象的史實變為具體的、生動形象的圖文資料,讓人能夠在身心上有一個沖擊效應,讓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同時能夠牢記歷史,發展壯大自己。
3.有效結合歷史知識和社會實踐,提高教學水平
通過生活實踐活動來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更加清晰地理解知識。歷史史實不能夠重新出現在學生的面前,所以,歷史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中,同時也應該結合生活實踐。比如,在學習《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的時候,教師除了讓學生了解20世紀的理論成果,同時也應該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結合起來,讓學生明白20世紀到現在重大理論成果的發展,讓學生用先進的思想來武裝自己,這樣也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綜上所述,新課標的實施是社會發展對其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時,要想促進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就要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基本原則,在教授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讓學生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同時發揮歷史學科教育傳承的特質,讓學生在得到歷史文化知識的熏陶下加強弘揚人文主義精神,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閆武倫.淺談高中歷史課堂滲透人文教育的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文綜版,2013(10).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