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
教育是今天的事業(yè)、明天的希望。要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歷史課教學承擔著這一重任。歷史課的教學過程,既是傳授知識的認識過程,又是開啟心靈的情感過程。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情感對教學過程具有心理氣氛的調(diào)節(jié)作用、認識活動的伴隨作用、學習過程的參與作用。教師要根據(jù)初中生個性化情感與浪漫主義熱情并存的特點,遵循學生的感情運動規(guī)律,掌握學生的接受心理規(guī)律,從而培養(yǎng)中學生的高級情感,即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一、抓住激情點,提高道德感
教育心理學成果表明,當學生對某件事或某項活動表現(xiàn)出特別關(guān)注時,這種強烈的內(nèi)趨力中,蘊含著學生的興奮點和興趣點。在歷史教學中,要抓住這一時機,就能促成提高道德感的飛躍。
1.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心態(tài)
成功學的始祖拿破侖·希爾說:“一個人能否成功,關(guān)鍵在于他的心態(tài)。”中學生正處于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轉(zhuǎn)折時期,情緒反應(yīng)強烈,富于變化。因此,我們要通過典型材料的渲染,緊扣主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把學生的思想意圖與社會道德進行比較,引導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增強認識的快樂和道德的升華。
2.教師要樹立“道德圣人”形象
“親其師而信其道?!苯處煵坏獙W高為師,更要身正為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塑造真誠可親、優(yōu)秀可敬、明理可信的“圣人”形象,這是教育者從心靈深處發(fā)出的感召信號,由此,學生才可能產(chǎn)生肯定的情緒體驗。
3.運用煽情法
情感的一大特點是感染性,就是以情動情。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努力使學生處于愉快向上的氛圍中十分重要。教師既要富有激情地授課,句句求精,語語傳情地打動學生,使學生興奮,又要努力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認真對待,以此感染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感。
二、抓住模糊點,增強理智感
中學生敏感、好奇,接受新事物快,但是辨別是非能力較差,常常良莠不分,他們的理智感又強烈渴望探求事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努力引導學生趨向真理,以增強理智感。
1.鼓勵學生實話實說
由于長期以來,歷史學科的社會性偏差以及某些社會現(xiàn)實的負效應(yīng),使學生懷疑歷史課的真理性。對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心底的真實想法,從而拉近學生與教材、教師的心理距離。
2.求大同存小異
學生感情的模糊點往往不是三言兩語,甚至不是一兩節(jié)課就能解決問題的。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迎著學生的模糊點,旗幟鮮明又方法多樣地亮出自己的觀點。如對改革開放中出現(xiàn)的一些丑惡、腐敗現(xiàn)象,要態(tài)度鮮明、是非清楚,告訴學生這些現(xiàn)象是支流,不是主流,要敢于堅持這一正面灌輸;另一方面,又要給他們心靈以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逐漸使教材、教師之情交融變成學生的情感。學生在情感相通中心理相容,從而產(chǎn)生穩(wěn)定的、深刻的、趨向真理的情緒體驗,增強理智感。
三、抓住榮辱點,提升美感
我們知道,學生在受到表揚享受榮譽時,或是受到批評感覺到羞辱時,往往是他們思想活動最激烈,思考問題最多、最復雜的時候。因此,在教學中,要抓住這一時機,引起學生對美的真情體驗,這樣才能將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個更深邃、更崇高、更美好的境界。
1.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中學生自我意識增強,他們有著強烈的自尊。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這是學生樹立自信心的前提。在此,教師要善于發(fā)掘不同層次學生的閃光點,挖掘?qū)W生心理的潛能,這樣才能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
2.多一些真情激勵評價
教育藝術(shù)的精華在于激勵。明人馮夢龍在《古今小說·簾馬周遭際賣錘媼》中說:“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睔v史課不是開批判會,許多問題不能簡單下結(jié)論為“正確”或“錯誤”,因此,歷史教師絕不應(yīng)吝惜對學生的溢美之詞。多給學生一個贊許、一個微笑、一片掌聲,就多了一份美的體驗。與此同時,我們更要輔之以榜樣激勵法。這樣,從個體上,學生可以比照,從先進人物事物中得到美的激勵,從而逐步矯正自身的缺點;從社會性看,又可增強歷史使命感,為歷史課教學注入了強大的美的活力,提升學生的美感。
既然情感因素是影響學生學習的眾多因素中最積極、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對教學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就要努力提升中學生的高級情感,即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梢哉f,理智感是靈魂,道德感是宗旨,美感是生命。歷史教育不但是“理”的教化,更是“情”的感化,因此,要知情互促,知行統(tǒng)一,情智并舉,不能走極端,從而真正把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形成良性的互促關(guān)系,真正把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更多的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p>
參考文獻:
李素英.比較史學與中學歷史教學研究[D].河南大學,2014.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