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桂
教育的真諦是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和能夠可持續發展。可是當前的中國教育,由于一部分人難以改變的應試教育理念,使學生學習遠離生活、枯燥而最終喪失了可持續學習的動力。如何提高政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政治課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為此探索“三生課堂”即生命、生活、生態,提高課堂效率和教育教學質量就提上了教學改革的日程。我認為的“三生”,也就是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貫徹三個理念:(1)尊重學生生命個體和生命發展以及學習規律;(2)教會學生關注生活,感悟到生活的美好,讓課堂充滿生活的情趣;(3)實行生態課堂,讓課堂充滿文化與探索的氛圍,呵護學生原始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為此,我在“三生課堂”探索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下面以“民主決策”這節課為例,談談我對“三生”課堂教學探索的收獲與反思。
一、研讀課標,三維定位
本課是人民民主實現形式“民主決策”,內容不難,主要是讓學生樹立民主參與意識,提高公民意識。所以我認真研讀教材,明確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民主決策的四種形式,理解民主決策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學生收集有關民主決策的例子;分組扮演角色;合作探究完成表格,從中獲得當家做主的主人翁體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民主政治意識、參與意識,樹立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和政治參與的熱情。
為此,在教材處理上我做了大膽整合,內容順序作了較大調整,把社會聽證制度放在第一個講,這樣更符合學生生活,注重社會時事性,生活化。同時,民主決策的意義不單獨講,而是讓學生在各種參與形式活動中自己感悟。
二、活動環節的設計
第一個環節——在新課導入上,首先播放總理與網民交流的視頻,由此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政府民主決策理念。引導學生注重社會生活,體現生活化,感受政府的民主決策。
第二個環節——搜集材料,展示成果——提供活動舞臺,展示學生風采。這個環節學生展示了收集到的資料并談了自己的感悟。
在課題的設計上注重貼近生活,我選取學生感興趣和與生活緊密相連的事例。例如,圓明園湖底鋪設防滲膜,提出三問你為何選了這個材料?為什么一個很多人反對的方案,還是會錯誤出臺?如何防止決策失誤?從而激發他們的思考熱情,并引入民主決策的主題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民主決策的重要性,并思考避免此類事件發生的方式。這樣學生就會感受到政治生活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政治離我們不遠。體現生活化、生存化的“三生”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效率。
第三個環節——以社區和學校周邊的案例,分組模擬決策方式(社會聽證制度)——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既認識到政治就在身邊,又能更深刻地體會民主決策的作用和意義。
這個環節我打破教材編排,把社會聽證制度提到前面。為了突出生態化,生活化和生命化的“三生”課堂要求,我選用了學校邊上與學校、學生息息相關,學生都關心的、熟悉的、正在考慮如何處理的事件——明德中學旁一塊土地到底建什么?城市規劃局就此地用途不知如何決定。共同探究這個問題會引起哪些方面的關注?你認為規劃局怎樣決策好?這個問題學生熟悉、關心,也有話可說。學生很全面地提到了家長、教育局、學校、學生、社區居民各方面。自然需要分組,然后讓不同組的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進行模擬社會聽證會。首先是分配角色,為聽證會做準備。討論主題是“該建社嗎”有關問題,第一組為家長方,二組教育局,三組為學校,四組為學生代表,五組為社區居民代表。而在此教師該充當什么角色呢?這個環節很難把握,為避免出現分散混亂的局面,往往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所以,我的定位是主持人,同時還可以根據需要轉換為記者或專家顧問。
在討論發言環節里,學生按照各自代表的身份把他們的觀點表達出來。學生參與熱情很高。這一案例來自于學生生活中,學生了解,有話說,體現了生活化。這個案例中的問題涉及民生問題,教育問題,體現了生態化、生存化。這些觀點是學生在充分理解自己所代表的身份后提出的見解,一方面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政府決策的過程,提高了政治參與能力,增強了對這種決策方式的理解和認同。通過設計和實際教學,充分體現了“三生”課堂的要求,符合生活化、生態化、生存化的要求。
第四個環節——學生看書,共同歸納四大決策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歸納能力。
第五個環節——通過學生前面的模擬和自我歸納,讓學生談體會,談民主決策的積極意義。這避免了“灌輸式”教學,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三生”課堂要求。
三、教學反思
整個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習政治的興趣被激發了,學生的潛力被挖掘出來,口頭表達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了鍛煉。挖掘出了學生身邊的實例,也是感興趣的社會生活現象。學生有話說,愿意說。這就改變了以前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實現了發現式、探究式學習模式,真正實現了教學內容生活化、生態化,關注人的生存。讓學生在參與中追求的不僅僅是一個答案,而是要讓學生這個主角真正“動”起來。這個“動”,既是外露于形表的“動”,更是學生思維的“動”,態度的“動”。這就是生命化課堂,生活化課堂,生存化課堂。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設計與教學,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性。充分關注學生的課堂生存狀態,讓師生的參與、互動成為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課堂才生機勃發、詩意交融、生命流動。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