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孔平
參與式教學是適應新課程改革和教學創新而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就是要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特征的學習方式。
參與式教學能有效喚醒、開掘和提升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能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能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獨特需要,促使學生有特色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礎,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參與式教學法雖有諸多好處,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還沒有得到有效應用和推廣,尤其是在農村中學,由于經濟落后,設備相對較差,信息閉塞,思想守舊,師資水平低下,教法單一,班額大,學生又受地域、文化氛圍、家庭、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故教法、學法片面,效率不高。那么,如何才能在農村高中實施參與式教學法以提高課堂效率呢?筆者根據農村中學的實際條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參與式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教育理念的轉變
參與式教學法是對傳統的講授式、填鴨式教學模式的質疑和突破,提倡“學生主體,活動中心,平等參與”的新課程理念,以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行為特征及發展規律為依據,以營造民主、
平等、參與、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前提,以調動學生的認知欲望、喚起學生個體發展需要為核心,以學生在情感、思維、動作等方面積極、主動、愉悅地參與學習過程為基本特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主動參與和主動發展機會的一種教學模式。然而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以知識為本”的課堂教學和應試教育的思想觀念仍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占主導地位,導致教學價值觀主體性缺失和學生主體性缺失。教師以知識傳授為教育目標,在教學中完全忽略了學生是有能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其個性特長被忽略甚至扼殺了,表現了對學生主體人格的極度輕視。
二、教師角色的轉換
轉變教育理念就是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人格,重視學生能力的發展,培養課堂語言交往和自我控制情感能力。
參與式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但與傳統知識教授者角色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重知識傳遞向重人的發展轉變。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更是學生發展的指導者、合作者、促進者。而農村中學教師身處基礎設施薄弱的學校,面對的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較差的農村孩子。特別是普通高中的孩子,他們經歷了中考的失敗,很多學生不想上學,即使來到了學校,也是抱著混日子的思想,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自主性不高,鑒于這種現象,農村高中語文教師角色的轉換尤為重要。教師角色的轉換就要求教師成為學習者,成為課堂的組織者,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必須持續學習,持續成長,不斷獲取新知識,在課堂上,要組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協助學生獲取新知識,讓學生在學習中發展,在發展中學習,讓學生自主地學習,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三、創設情境,渲染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農村的學生,視野狹窄,好奇心強,我們可根據這一特點,利用“情境”是學習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其學習動機。
多媒體的放映,創設模擬各種情境,比如生活情境、戲劇情境、故事情境、知識情境等,營造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場景氛圍,既能激發學生大腦神經細胞的興奮點和對學習對象的注意,又能使學生在一種虛擬而又真實的生活空間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體驗。例如,教《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圣”》這一文章時,我將詩人在不同時期創作的代表詩作配以插圖,制作成幻燈片通過多媒體放映,
形象、直觀地展示出歷史風云的變幻和詩人一生不幸的遭遇。把詩人及其詩作置于歷史人物遭際的大背景之上來理解,就容易
得多。
四、讓學生熟讀課文,熟記課文內容
農村高中的學生受環境限制,閱讀書籍少,知識視野相對狹窄。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沉悶,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生不多,一問三不知,學生思維活躍不起來,老師只能麻木地自問自答,滿堂灌。課后總是怪學生基礎差、不配合等等。其實,我認為最根本的一個原因是沒讓學生讀熟課文,沒有熟記課文內容。試想,對于一篇課文都沒有讀熟,不知內容,學生又如何提得起興趣,更別說是去參與、思考、解答問題了。我在教學生閱讀文本時,常常留給他們足夠的閱讀時間,甚至有時用一節課讓他們來預習,來熟讀課文。寫下他們的初讀感悟,圈畫出他們無法或難以理解的內容。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文章讀熟了,自然也就明白了。
五、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創建“參與”的環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班級能夠創造一種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氣氛,學生就能把自己的各種感受和印象、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上開展無拘無束的交談。”創造一個自然輕松不受拘束的課堂學習氛圍,可以拉近師生情感的距離,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激活學生的想象和創造性思維,是參與式學習得以開展的前提條件。農村的孩子膽怯、羞澀、不自信、不善于表達,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尤其顯得重要,教師要親切、和藹,多和學生交流、溝通,切忌“居高臨下”;教師要多肯定學生不成熟甚至是“幼稚”的見解或思想,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多表揚、少批評,從內心去欣賞學生;要積極地旁觀,耐心地傾聽,適時而恰當地給予學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要常說“你能行”;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和與他人友好相處的合作精神。“師生和諧,生生和諧”才能營造出一個和諧、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參考文獻:
楊晟義.淺談參與式語文學習中的設題[J].甘肅教育,2007(09).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