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初中數學在整個學科體系中處于中間環節。高中、大學,甚至更高階段的數學學習,都是對初中階段數學的深化和融合。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初中階段數學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數學精神,培育科學的數學素養和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養成嚴謹的思考習慣、創新思維模式、不斷攻堅克難。通過這么多年數學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要想實現這個目標,教師要明確在教學中的主要任務,既要“放”,給學生更多學習的自主性和思維空間,也要“管”,傳授給學生足夠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行駛,不偏離
航線。
一、主動適應數學教學新要求
當前教師群體里,“70后”已是主體和骨干,在他們還是學生時,教師對他們往往采用注入式教學(俗稱填鴨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在中國有著很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私塾,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注入式教學可以讓老師在較短的課堂時間高效地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這點很重要,學生只有掌握基本知識,才能開展一些創新和創造,否則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我看過一篇關于中外教學對比的報道,與國外的學生相比,中國的學生在初始階段拔得頭籌,往往成績優秀許多,這讓國外的教師羨慕不已。但到了后階段,中國的學生逐漸處于劣勢,這樣的結果發人深省,為什么在不同的階段獲得了截然相反的教學結果?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得出,中國課堂采用注入式教學方法多些,而國外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多些。在初始階段,注入式教學會讓中國的學子基礎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但到了后階段需要學生更多地進行自主學習時,弊端就出現了。這種教學方式過于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缺少師生互動,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這種教學還忽視了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沒有對學優生、中等生、學困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因人施教。
顯然注入式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現代教學要求,但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更不能按部就班,裹足不前,而應批判地繼承,創造性地發展出科學的教學方法,做到“放”“管”結合,該放的要放,落實教學民主、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完全釋放每個學生的潛能;該管的要管好,教師在學好新的教學內容的前提下,把該講的內容以生動的方式講好,讓學生樂于接受。
二、啟發學生迸發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教師應按照“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啟發”的指導原則,運用好啟發式教學方法。有學者認為,未來的“文盲”不同于過去目不識丁的“文盲”,未來的文盲將是沒有掌握好的學習方法的人。有人統計過,知識更新速度正從過去幾十年、幾百年增長一倍的速度提高到現在幾年一倍,要想完全掌握新知識幾乎不
可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想搭上時代進步的列車,唯有讓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掌握了符合個性的學習方法后,在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他們才可以較為輕松地學習、掌握、運用自己所需的知識。我始終認為,學生記住幾個公式不難,可是讓他們永久記憶、靈活應用,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教學實踐中,我習慣以提問的方式引出新知識點,然后讓學生用已經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譬如,引導學生用學過的公式推導出新的公式,我歸納了這樣做的幾點好處,(1)復習了舊公式;(2)對推導出的公式印象深刻;(3)對新公式,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4)數學是個龐大的體系,推導的過程就是一個個數學公式融會貫通的過程;(5)反復的推導過程,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思維;(6)對于一些復雜的公式,即便一時忘記了,也能推導出來。啟發式教學是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準確把握以學生為主的原則,正確把握啟發時機,靈活運用啟發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思考、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三、“灌入”讓學生易于吸收的養料
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不是說教師擔子輕了,相反,老師要付出更多,潛心研究恰當的教學方法,形式多樣地講授知識。打個比方,過去我們喂鴨子,只要拽住鴨脖子,掰開鴨嘴巴,往里面灌飼料就行了,也不管它能否消化;現在,我們還是要喂同樣多甚至更多的飼料,但我們摒棄了粗暴的手段,采用科學的喂養方法,在飼料中添加些香料,讓鴨子愿意主動進食,少食多餐,對鴨子在這個過程中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時間。
如何科學“喂養”,我經常使用鼓勵法,效果不錯,有時還有意外收獲。我班有位學困生,數學成績很差。有次我在課堂上提問,答對的獎勵一個玩偶。大概這個小獎品對學生的吸引力很大,學生都踴躍舉手,受氣氛感染,這位學生也舉起了手。我估計這位學生舉手只是覺得好玩,但我還是把回答的機會給了這位學生,不出意料,這位學生面紅耳赤地站起來說不會。為了讓他對數學產生興趣,我對學生說,他可能由于緊張等一些原因,突然忘記了答案,對他的積極表現,我們要給予表揚,希望他努力學習,下次爭取回答出來。然后,我把玩偶送給了這位學生。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認為要上好課,教師就要在課前做足功課、備好課。備課時要兼顧學過的和即將要學習的知識點。上課時,要借助PPT、網絡優秀課程等現代手段,把知識點生動地呈現出來。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接受度。鼓勵學優生與學困生結對幫扶,同時要擠出課余時間對特別落后的學生開小灶,不能讓一個學生掉隊。有總結才有提高,教師要及時總結取得的經驗,查找不足并著力解決,做到教學相長。
“放”與“管”在教學實際中沒有嚴格的邊界,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放”是“管”的一種手段,“管”是“放”的目標,適時適度用好“放”和“管”。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們要按照全國“兩會”提出的“萬眾創新”要求,做創新的排頭兵,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以期獲得教育成果最大化。
參考文獻:
夏宗林.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究[J].文理導航:中旬,2010(0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