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建玲
韓愈的《師說》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不只是簡單的教書匠,還要教授學生為人處世的道理與主動學習的可貴品質。下面就傳道、授業和解惑淺談一下我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傳道
傳道,要求老師言傳身教,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边@句話強調了師德的重要性。
師德是作為老師的根本,正所謂厚德載物。厚德不僅僅指高尚的品格,更要有愛心。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人心也顯得浮躁。有些老師無法靜下心來搞學問,對于教材也懶得鉆研,教書成了一種沉重而又無趣的謀生手段。這種職業的快樂和偉大顯得那么渺小。試想,老師在這種狀態下怎么對學生用心呢?所以,對學生也很冷漠。這種上施下效的做法形成一種惡性的循環,學生將來對別人也會這樣。所以,作為老師,我們肩上的責任是沉甸甸的。
有一次網上看到一個學生這樣寫道:“這個世界上最不可信的人便是老師?!弊鳛槔蠋?,看到這樣的話,我心里一顫:是什么事讓這個學生會這么反感老師?我不清楚發生過什么,但是敢肯定老師不關心這個學生。若干年之后,這個學生想起校園生活的時候,心里仍然會有陰影吧。我們每位老師都會為人父母,那么你期待你的孩子將來在學校接受怎樣的教育呢?所以,我們應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讓我們把我們的愛心給每一個需要關愛的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上,不再以成績的高低來判斷學生的好壞,而是用心去感受他們的童心、童趣,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有的學生可能不會成為社會的精英,但是他們在社會這所大學里是一個品格端正、關愛他人、快樂幸福的人。
二、授業
授業指傳授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這是老師與家長最關心的主題。身為老師,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并采用恰當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吸收與利用。我們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任務更好地進行下去,所以,構建一個快樂、高效的課堂至關重要。傳統的課堂都是老師講,學生聽或記,學生思維僵化。很多老師抱怨學生不好好學,上課思維不集中,其實在抱怨學生的同時,應該反思一下課堂的教學到底有沒有問題。美國學者埃德加·德爾研究發現,通過講授,閱讀的知識學生只能記住10%,而通過討論可以記住50%,通過實踐能記住75%。由此可以看出,參與式的學習或主動的學習效率更高。
作為英語老師,如何使英語課堂更有效?我談談我的看法。首先,課堂導入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起著溫故知新和承上啟下的作用。有效的導入可以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學生運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激發學習興趣,化解學生的焦慮,強化他們的求知欲。導入的目的在于激活學生已有的相關背景知識,補充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識,啟發學生對有關話題的思考。同時也是為了學生歸納、總結已有的語言知識,如詞匯、句型等,從而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新內容、新知識作好鋪墊。
其次,在呈現部分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法,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問題教學法”。可以概括為“三問、三議、一測”,通過“三問”形成問題,通過“三議”解決問題,通過“一測”整理問題,檢查效果,加深鞏固。這種教學法可以應用到各個學科。這種課堂模式讓課堂更加高效、趣味和生活化?;蚴窃诓煌某尸F部分我們可以設計一些游戲,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比如,單詞呈現部分,我們可以讓學生做詞匯卡,或是分組來進行單詞大比拼,根據老師的任務在黑板上記單詞,看誰寫得更多。當然,教學方法有很多種,我們只要用點心思,課堂不僅會讓學生愉悅,也會讓老師很有幸福感。
三、解惑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利用教材、課堂特點,主動設置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質疑。也就是老師設疑,為學生營造出一個適合學生自己去尋找知識的意境。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的注意力只是集中在對課本知識的學習上,并未對這些語言知識的延伸多進行關注,而且不能系統地總結,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發現問題,產生疑問,利用自己和同伴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通過教師巧妙設疑,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和求異的個性,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探究學習精神,使他們不僅掌握了英語知識,還培養了其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學生通過主動學習提出他們的疑惑,也就是“自主質疑”。老師要有效地解決知識的困惑,采用恰當的方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培養學生勇于質疑的精神。對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要注意觀察,必要的時候給出自己的建議,使他們很好地走出困惑。在解惑的同時也要意識到,解惑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并使他們自己掌握一定的處理問題的能力,在引導的時候要留有空隙,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千萬不要一味地說教。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蓖瑯咏逃膊皇且货矶偷?,而是慢慢熏陶、逐漸內化的過程,就如海綿吸水綿軟無聲。所以,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給予每個孩子一樣的關愛,讓他們首先做一個內心充滿愛的人,這樣的老師才是偉大的。
參考文獻:
楊靜.也談“傳道、授業、解惑”[J].現代企業教育,1999(0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