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俠 唐省三 邱翠瓊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 護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關于高職護理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考與實施
陳 俠 唐省三 邱翠瓊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 護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為了回顧我國高職護理課程體系建設現狀,總結其經驗與不足,指導我院課程體系構建,通過文獻和實地調研等多種方法,了解國內外課程設置和具體實施情況,提出我院課程設置建議。通過對比,我們采用基于職業崗位需求的課程體系構建方法,強調職業能力需求點、重視人文及綜合素質、加強實踐比重、整合基礎及專業課程等。
高職 護理 課程體系 構建方法
一
通過對國內外多所院校護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分析,發現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護理課程體系仍無法完全擺脫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內容上不能體現護理學科自身的特點,人才培養的效果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和距離。主要存在與培養目標脫節、結構不合理、缺乏特色等問題。
首先,課程設置與專業培養目標脫節。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學生的去向主要是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臨床一線,直接運用其護理技能為社會醫療衛生事業服務,高職高專護理專業教育培養目標應為培養技能應用型護理專門人才。因此,在課程設置上要區別于中職的“技能型、服務型的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目標和本科、研究生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和管理科研人才”的培養目標,更多地與醫院、社區、養老院、幼兒園等機構結合辦學,護理教育會更加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
第二,課程設置課程數過多,出現“大而全”的現象[1]。從課程內容看,許多院校,課程不做整合,什么知識都要學生學習,但結果往往是學時有限,課程排得很滿,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的時間嚴重不足,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醫學基礎課程比例過大。許多院校沿襲舊的課程體系,強調知識體系的系統化和完整性,忽視護士的崗位能力需求和高職教育的特點,不以學科為依據,而是以崗位或崗位群為依據,也就是淡化學科體系、強調職業能力。它掌握的基礎理論知識表現為“必需、夠用”為度,主要掌握較高層次的應用技術和高新技術在本專業的應用。
第四,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過少,如文學、美學、禮儀、溝通、外文、計算機等課程。由于許多院校在公共素養課程、醫學課程、臨床護理課程上所設學時過多,只能減少人文課程的學時,多數學校此類課程就是1-2門,不能滿足護士的人文知識需求。
第五,社會醫學、職業病、衛生保健、心理與精神護理等課程較少或無。目前醫學的發展模式,已經把醫學的關注點放在人本身,不只是局限于疾病本身,因此,對人的護理也應體現在各個方面,比如疾病的預防,心理疏導、日常保健、職業病防治等。
第六,缺少護理科研相關課程。高職護生不是簡單地從事護理技術操作,還有病情評估、疾病預防保健等重要工作任務,可以閱讀護理文獻、應用科研成果和收集資料,進行臨床研究和護理技術改革。
第七,實踐性教學環節偏少。許多院校的專業課程理論與實踐的比達不到1:1,在課程設置里應該加大實踐學時比例,至少要達到1:1。護理專業實踐性很強,應該讓學生盡早接觸臨床,通過不斷的學習-臨床-學習的循環教學,提高學生的理論和技能素養,更好地勝任臨床工作[2]。
目前國內也有許多護理學院對課程設置體系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改革,以期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發展。我國現行的護理課程設置,基本上是分為三大部分,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護理專業課程設置主要有兩類,第一種按臨床分科,分為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第二種按照生命周期分科,分為母嬰護理、兒童護理、成人護理、老年護理[3]。第一種在我國已經使用多年,絕大部分院校都有采用;第二種模式較為新穎,按照現代護理觀念設置,在我國由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首次采用,而后一些醫學院校陸續采用這種課程設置模式,有部分院校采用后因為教材、師資、臨床實踐與教學不一致等原因,效果不佳沒有繼續使用。到底哪一種設置模式更為合理,目前并沒有定論,但是與國際接軌,形成護理自己的學科特色已成護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此問題仍然值得實踐和探索。
以上是通過大量調查研究所發現的課程體系方面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是,樹立正確的護理教育觀念,通過崗位職業能力分析,確定科學的培養目標,從而有針對性地構建課程體系。
二
在護理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我們采用了DACUM辦學模式[4],進行護理崗位職業能力分析,對崗位需求逐一分解,進而設置課程。具體內容包括:
1.通過與醫院、社區衛生站等社會機構密切聯系,了解護理崗位的職業能力需求,從而確定我校護理辦學培養目標,實施特色辦學。調查結果顯示,在基本素質方面,人文、倫理、法律、評判性思維、創新意識這些基本素質為臨床學生較為欠缺的,學校在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質教育中應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在知識能力方面,多數護生對基礎護理技能掌握比較扎實,但英語和計算機、組織管理和科研能力較差,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人文綜合能力。
2.在課程體系改革上,一方面要做到循序漸進,分步實施,另一方面要適應護理專業的發展態勢,做到與時俱進。綜合學院各方面資源,在課程設置初期,我們按照知識能力要求,力求做到能覆蓋所有的點,不全盤打亂傳統的課程體系,每一種課程體系都有其內在科學性,但也有其局限性,依據現代護理觀,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學習人的正常和異常兩種狀態的護理工作,把醫學基礎課程合理整合,突出在調研過程中強調的人文和社科類課程。課程命名強調實用性,比如護用藥理,基礎護理技術等。
3.注重課程的內在聯系,要與護理有機結合。比如在介紹皮膚層次時,可以與護理注射操作結合,學習食管的結構時,可以與鼻飼聯系起來等。因此,在教材的選用上,我們要選用統編教材,整套選用,比如選用人衛第三版高職高專教材,內容不會簡單交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案例豐富,可以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下一步我們可以考慮組織編寫適合本校特點的配套教材。
4.具體課程調整:對公共必修課做適當調整,突出護士的計算機和英語能力培養;設置合理的專業基礎課,整合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組織學、微生物與免疫等課程;專業基礎課程里,增設顯性和隱形人文課程;安排一定的科研、管理、評判性思維方面課程;臨床課程要突出精神心理、中醫、ICU等護理課程。
5.加大護理實踐學時比例:在課程設置及具體實施方面,我們均做到增加實踐教學。每門專業課程,我們基本控制實踐比例占一半以上。另外在課題講授過程中,我們有教學做一體化的課室,因此在理論學習時,已經擺脫了單純的理論教學模式。另外,考慮課外實訓室的開放,增加學生實踐機會。
6.實習彈性學分制,在臨床實習中,學生結合自身特點,可回校選修專科方向課程,比如手術室護理、中醫護理等課程;增加講座性質的課程,每學期邀請行業專家就不同護理問題或者就業、教育等開展講座,使學生在學校就能感知臨床工作的點點滴滴,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7.憑借地緣優勢和頻繁的國內外合作交流,加大英文課程比重。依托本校國際學院的外語培訓平臺,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良好條件。
8.其他,師資建設要與課程體系配套,課程內容體現優質護理服務,還要結合護士執業考試的知識點進行教學。
在順利實施本課程體系后,我們可以通過多套評價機制,評判其設置合理與否。同時,我們會與時俱進,繼續探索更加符合護理學科特點和規律的、更加科學的課程體系,比如目前有關專家在研究有關護理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及實施[5],這個從理論上講是比較科學合理的,但不是一個或者幾個學校就可以做好的,需要從國家層面對本行業的典型工作、能力、素質等分析構成職業行動領域,進而形成不同的學習領域,每個學校可以根據不同領域的要求,進而設置學習情境和任務,這才是真正體現基于崗位職業能力需求的課程體系。我們也希望能向這個方向邁進,以期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護理人才。
[1]呂子靜.構建高職護理專業“五位一體”課程體系的實踐探索[J].高教論壇,2012,(5):56-58.
[2]牡愛萍,羅紅艷,王哲敏.高職護理專業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9,24(13):1.
[3]涂明華,沈寧,戴寶珍,等.護理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4):1-3.
[4]胡野,李旭升,章曉幸基于工作任務的高職護理技能教學體系的構建[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10)104-107.
[5]孫師家,宋卉.護理專業學習領域課程方案開發與實施[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9):89-90.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