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瑋璦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推進,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孩子上學問題隨之成為了人們高度關注的話題。而同時我國教育事業也適時頒發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統領性文件,為指導教育事業朝向“產業化”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從1999年開始我國教育事業就拉開了高等院校大規模擴招的序幕,隨著這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超過許多西方發達國家。但也要清楚的看到按照“教育產業化”發展思路發展起來的高校暴露出來的種種弊端,重新審視我國高等教育產業化問題已成為眾多專家學者研究的課題,筆者擬就我國高等教育產業化問題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教育產業化”概述
要想較好地理解“教育產業化”的概念,首先應清楚“產業化”的內涵,從一般意義上講產業化就是指同一屬性的企業或實體完全按照產業或企業的組織形式和運作方式,從量的集合實現規?;洜I,以求質的變化來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價值目標,甚至能成為國民經濟中某一經濟鏈條的重要組成部分。通俗地講,所謂產業化就是同一屬性的企業或實體依靠規模經營,大量的生產產品以實現規模效應,促進企業或實體能夠保持健康持續發展的勢頭。
“教育產業化”這一概念是從西方國家傳播過來舶來品,特別是世界知名大美國斯坦福大學首創的學校工業園和麻省理工學院開辟的工程與制造工藝有機結合的教育模式,都是按照“教育產業化”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各國也開始紛紛借鑒這一獨特的教育模式,而我國隨著教育事業改革的深入,1992年國務院也適時頒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的統領性文件,在文件中第一次明確指出教育是影響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產業,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能夠將教育產業化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教育產業化可能帶來的問題
1.教育本質的扭曲。眾所周知,教育的本質就是用教育的手段培養對社會、對國家有用人才的社會活動,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是商品。而“教育產業化”的觀點則認為要把教育事業看作是一個有利可圖的產業,以企業盈利為目的來運營來培養學生,最后再把整個“教育產業化”的教育產品包括學生都要按商品的品質和價格來加以經營出售。2006年著名學者孫綿濤教授就在其出版的《教育管理學》中對當時學校教育機構改革“教育產業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當時許多高校辦得既不像學校也不像企業,成為了“四不像”,這與當時“教育產業化”思潮的推動有很大關系[1]。特別是“教育產業化”實施后,許多高校就把學生當成斂財等工具,而對學生的培養則不是太上心,這就造成教育的性質開始扭曲,將學校等同于企業了,學校開始悄無聲息地成為生產學生商品的工廠,教育事業也從大家公認的公益性事業開始變成了盈利性的企業工廠。
2.大學教育質量的下降。雖然這幾年我國人均GDP迅猛增長,但總體而言還處于一個較低水平,況且中國農村人口眾多,尤其是一些老少邊窮地區和貧困家庭中的學生即使自身學習非常好,但面對“教育產業化”高額的學費他們也往往望而卻步,這樣造成的嚴重后果是一些家庭貧困但自身學習成績非常好的學生不得不放棄上高等院校的機會。事實上,高等教育的門檻還是很高的,不是學習一般的學生都能進去的,但由于高額收費迫使學習好但家庭困難的學生放棄了進入高校的機會,使得學習能力一般但家庭富裕可以承擔高額收費的學生就可能獲得進入大學進一步深造的機會,從這個層面上說無形中就降低了大學生源的質量,為以后大學教育質量帶來了損失,也無窮后患。
獨立學院是教育產業化后在大學教育階段產生的新生事物。獨立學院學費收入高,盈利色彩非常濃厚,招進來的學生大多是被稱為“官二代”“富二代”的子女,這些學生往往沒有積極向上的學習動力,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獨立學院的教育質量下降也就不難想象了。
3.教育經濟功能的過度夸大。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潑及整個亞洲,中國也不例外,經濟發展很疲軟尤其是中國經濟靠外貿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式已不再奏效。于是有的經濟學者看到中國人受傳統觀念的熏陶,向來節衣縮食、勤儉節約,但在孩子教育問題上還是很舍得花錢的。而中國教育事業還是一塊待開發的處女地,假如能放開政策——高校大規模擴招提高收費促進國民消費以教育產業拉動內需,那將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好辦法。
高校大規模擴招提高收費實際上就等同于把教育用企業經營的方式來運作,以賺錢為目的運作扭曲了教育的本質,在很大程度上片面夸大了教育經濟功能的效能。而實際上經濟功能只是教育社會功能中很小的一部分功能,它還有政治功能、傳承文化功能、完善個人綜合素質發展功能等教育社會功能。因而在市場經濟物欲橫流的今天,唯利是圖單單為追求經濟利益把教育產業化,忽視其他方面的社會功能顯然背離了教育原有的軌道和本質屬性,對教育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無疑會帶來許多嚴重后果。
三、教育產業化應堅持的原則
1.應該堅持教育的公益性。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都是不僅要為國家各行各業培養各層次所需要的人才,而且還要培養國民具有良好的身心發展。因而從這個程度上說教育事業小至每個公民的個人前途,大至對于一個民族、國家的健康發展,甚至對于提升本國國際競爭能力的高低都將具有至關重要的重大作用[2]。從上可以看出教育事業涉及到了社會的公共利益和全民基本利益,是為國家、為民族無償或半無償提供給需要者的,這就決定了教育事業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是公益性的,而不應該以盈利為目的。再從經濟學意義上說學生不是商品,無法用較精確測量的辦法計算培養一個不同類別學生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而學生的價值在勞務市場上就不可能獲得等價的經濟回報。因此,教育事業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是公益性事業而非盈利性事業。
2.應該保持教育的相對獨立性。眾所周知,教育事業不同于其他一般產業具有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其相對獨立性。教育有它自身獨特的自主品格和自身的規律,排除掉經濟、政治文化兩個因素的影響外,人們發覺教育事業還有對經濟、文化等具有自主能動的作用。換句話說,教育事業這一本質屬性決定了人們不應該把教育看成是政治上的上層建筑,也不能把教育看成是賺錢的工具使其成為了經濟的附庸,特別是在今天經濟大潮物欲橫流的今天,更應該保持教育事業的相對獨立性防止被“教育產業化”。同時人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教育事業發展往往滯后于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它往往能使成熟的對社會有益的科學文化知識得以很好的傳承,而同時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教育事業能夠沿著正確的軌道向前發展,持續不斷的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3.不能斷然切斷教育與經濟的密切聯系。從上面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教育產業化”帶來了種種危害,特別是教育經濟功能的過度夸大,使好多寒門子弟失去了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那是不是就搞“一刀切”徹底斷絕教育與經濟密切相連所發揮的應有功能呢?這樣顯然也是不行了,國家財政畢竟有限,往教育事業投入的就更少了[3]。因此,我國高校在一定能力范圍內教育辦產業也是可行的,特別是現在提倡較多的是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通過產學研一體化的形式高校的教學科研成果很快就能轉化成為現實生產力??梢哉f這是發揮教育經濟功能的一種相對比較好的做法,很值得提倡推廣。世界著名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建立的學校工業園“硅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學校的理論教學和一些理論科學研究,可以在工業園“硅谷”里得到實踐和實驗,理論與實踐雙向互動、彼此推進,極大地縮短了科研成果的轉化為生產力的時間,推動了科研成果的及時有效應用,促使工業園擁有了世界最前沿的一流的技術和知識,“硅谷”也成為了世界上頂尖技術人才向往和青睞的地方。因此,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人們反對“教育產業化”并不是主張教育要與一切經濟行為斷絕往來,假如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高教學質量,適當地發揮教育的經濟功能也是未嘗不可的。
四、結語
這幾年隨著教育深化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按照“教育產業化”發展思路發展起來的高校已暴露種種弊端。特別是教育質量問題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一直議論的話題,人們對教育事業的認可度也遠沒有前幾年的認可度高。多種事實已經證明了教育事業以追逐經濟利益為自己的最終目標是要不得的,一定要堅持教育的獨立性、公益性等本質規律辦教育,教育事業才能保持健康持續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在泛市場化的今天,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
參考文獻:
[1] ?夏茂林,馮文全.教育產業化批判[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社,2006,(3):32-36.
[2] ?鄧剛.大學的產業化趨勢與大學的公益性[J].遼寧教育研究,2006,(3):10-13.
[3] ?彭玉琨.教育公平與構建和諧社會對策[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8):22-24.
摘 要:近年來,隨著“教育產業化”在實踐中的不斷深入實施,這一新興的教育形態顯現出來的種種弊端也不斷加深。重新審視我國高等教育產業化問題也成為眾多專家學者研究的課題,就我國高等教育產業化問題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育產業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