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瑩
摘 要:本文對促進文化產業中小企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融資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并就如何解決文化產業中小企業經濟發展的融資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文化產業;中小企業;互聯網金融;融資分析
一、互聯網模式中小文化企業的融資概述
文化產業是指以生產和向社會群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為主的活動,其主要目標是滿足人們的日常文化需要。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在快速發展,逐步顯示出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潛力。
根據我國文化部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國文化市場經營單位24萬個,與上年相比減少了0.45萬個;從業人員160.76萬人,與上年相比增加了3.47萬人。2013年我國文化市場經營單位營業總收入為2033.88億元,與上年相比增長了26.5%;利潤總額635.11億元,增長16.1%。目前,在我國文化產業中,80%是中小文化企業,從業人員約占文化產業人員總體比重的75%,實現產值約占文化產業總產值的60%,由以上數據可以得出,中小文化企業對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因此,我們要創新融資模式,改善中小文化企業的融資環境,促進中小文化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造成中小文化企業的融資難的原因
文化產業融資困難,一直是制約我國中小文化企業發展的難題。我國中小文化企業在企業融資的過程中,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特點:
1.中小文化企業的自身原因
(1)我國文化產業中小企業由于企業的規模較小,在文化產業鏈中處于文化產業發展的兩端,即文化產業鏈中內容原創和文化衍生兩端。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比較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因此,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中小企業的發展存在的風險比較高。
(2)在我國中小文化企業資產結構中,固定資產較少,能夠被抵押的資產較少。文化產業的資產主要有無形資產和一些較少的固定資產組合而成。無法做出科學合理的資產評估,因此,缺乏有效的貸款擔保。
(3)行業信息缺乏透明度,不利于中小文化企業的融資行為。特別是在當今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喜愛偏好在文化市場中變幻莫測,金融機構很難對中小文化企業的變現能力、財務報表、盈利能力、企業業務水平等事項進行有效的風險評估、監督和考察,與常規企業相比,對于中小文化企業金融機構需要花費較高的成本、承擔較大的風險。
2.金融機構的原因
(1)傳統金融機構觀念落后,我國的文化產業在我國是一個新興的行業,起步比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長期以來,傳統金融機構的信貸主要集中在大型國有企業、房地產等傳統的大型工業企業中。面對文化企業這片尚未開墾的土地,為文化產業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如何抓住文化產業企業的發展機遇,比較準確的地對文化產業企業進行價值評估、財務預測、風險評估,如何根據文化產業的特征,設計科學合理的金融產品,金融機構還學要一個研究和適應的過程。
(2)我國金融機構在文化產業領域缺乏專業性金融人才。金融機構對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時,必須在具有專業化分析的前提下,盡最大可能性的降低投資的風險。然而,文化產業由于其特性,是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具有較高的投資風險同時也會帶來高額回報的行業。因此,金融機構面對文化產業企業的融資服務時,必須要有文化產業領域融資的專業性金融人才,才能對文化產業企業的作出合理科學的評估,掌握文化產業的創意開發和產品運作方式。
(3)銀行的信用體系比較單一,信用擔保體系不健全。在我國銀行的信用評級標準中,大多數的中小企業由于企業規模比較小,不符合銀行的信用評級要求,導致中小企業的信用等級普遍較低。銀行貸款對信用等級的要求較高,因此,中小企業很難獲得銀行貸款。
3.政府方面的原因
(1)政府對文化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在我國文化產業的政策主要傾向于國有文化體制改革的大型企業,對于中小文化產業企業來說,由于自身的規模較小,資質不高,很難獲得政府部門的文化產業項目補助、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政策上的支持。政府在政策上缺少對中小文化企業的考慮,阻礙了中小文化企業的發展。
(2)政府的法律制度不夠完善,文化產業是一個興起的產業。在產業發展所需要的法律很多還處于空白,現有的法律也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這就會使我國文化產業融資發展過程中,出現許多困難之處。由于在知識產權的認定、評估和抵押時,很難做到清晰的界定,有許多比較模糊的地方,進而就會導致許多金融機構對文化產業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持觀望的態度。
三、在互聯網金融時代中小文化企業的融資新思路
1.深化我國文化產業體制改革
加強文化產業市場的主體地位,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由于受到傳統文化產業市場體制和制度的阻礙,文化市場缺乏主體意識,導致許多中小文化企業的發展受到影響。一些國有大中型文化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主要依靠政府的財政撥款、稅收優惠政策的支持等等,在當前的市場經濟中,缺乏市場經濟運作能力,市場化水平比較低。沒有一個在市場經濟中競爭發展的活力和思路,這些文化產業制度和體制,始終制約著文化產業結合互聯網思維方式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中的發展進程。只有深化文化產業體制改革,才能促進中小文化企業的思維變革,加快與互聯網金融的結合,積極的去了解互聯網環境下金融領域的新思路、新動態和新的發展方向中小文化企業可以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根據自己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發展特征,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實現企業新的融資方式與渠道開拓,有效在企業融資過程中克服企業的盲目性融資,做到積極主動的提出有針對性的融資方案,從根本上緩解中小文化企業的融資難。
2.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完善互聯網金融體系
在互聯網金融時代,互聯網金融企業主要依靠互聯網的大數據和云計算相結合,使得互聯網金融平臺對企業和個人在內的許多客戶的交易信息、資金額、信用度等等情況,進行全面的數據跟蹤,從而有效的改變當前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以及交易成本較高的問題。對金融市場進一步的劃分,重新定位服務的客戶群體,提高對中小文化的金融服務水平和效率。利用互聯網平臺全面的了解借款的信用等級情況,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對借款人的信息挖掘和整理,做出科學合理的分析,從而為根據借款的情況,設計出相適應的金融產品和融資方式。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互聯網金融企業可以有效的簡化業務審批流程,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據中小文化企業融資“短、急、繁”的特點,設計出完全符合中小企業融資方式。
3.建立文化產業互聯網融資平臺
當前在我國雖然進入了互聯網金融時代,但是在文化產業這一塊,還沒有出現專業化的互聯網金融融資平臺。主要是文化產業具有特殊性,文化產業在利用互聯網融資需要解決很多方面的問題。首先互聯網金融企業需要完善相關的技術難題,需要建立與文化產業特點相適應的文化產業融資平臺。為文化產業企業的知識產權、文化創意、文化品牌等難以估價的無形資產評估、抵押貸款、交易提供專業化服務的平臺,解決當前我國中小文化企業在無形資產評估中的不足,從而有效的解決中小文化企業的融資困境。
4.積極促進文化產業與互聯網金融模式相結合
在文化產業領域,由于文化產業的資產主要有無形資產和一些較少的固定資產組合而成。無法做出科學合理的資產評估,缺乏有效的貸款擔保。在文化產業領域不能照搬其他產業的融資模式,需要探索出一條適合文化產業發展,又與互聯網金融融資模式相適應的道路。中小文化企業必須要結合文化產業的特殊性,建立專業化的評估體系,解決融資過程中的信用保證,只有把文化產業的特點和互聯網金融模式相結合,才能真正解決文化產業領域的資金需求。
四、結語
中小文化企業在互聯網融資過程中,需要做到信息的正確分析,企業風險的控制以及企業信用的維護。隨著互聯網金融模式不斷的創新發展,我們要積極探索出符合中小文化企業的互聯網融資模式,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經濟在互聯網金融時代飛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金元浦,歐陽神州.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中小文化企業的融資.2014.
[2]汪渝.互聯網金融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影響研究[J].企業研究,2013.
[3]晏妮娜,孫寶文.面向小微企業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創新與決策化.2014.
[4]李秉坤,劉菲菲.完善財政政策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2014.
[5]謝群斌.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