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士俠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大人應該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蹲下來”不僅是一種姿勢,更是一種好的心態。“蹲下來和學生說話”要求教師在心理上和情感上與學生保持一樣的高度,以平和的眼光和尊重的視角去看待學生,理解學生,為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教師如何才能做到“蹲下來”,如何才能把這種姿態變成一種良好的心態呢?
一、對學生要給予愛
一個班集體幾十名學生,素質不同,性格也不同,總會有那么幾名“問題學生”,而老師們一向是偏愛學習好的學生,而對于“問題學生”,要么是忽視不管,要么是管不了,總是缺少那么一點愛。愛是教育的源泉,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若老師能“蹲下來”去看學生,可能會發覺“問題學生”的問題是有原因的。記得剛開學時,我班的呂*沒有交英語作業,我就和其他幾位老師說,以前沒有學生在剛開學就不交作業這種情況。其他老師也反應這名同學不交作業,語文、數學和生物老師都批評了他。我覺得我不能再批評他了,否則的話,他一天連受幾位老師的批評,會受不了的,自尊心一定會受到傷害,何談自信心呢?我聽一位老師說,這名學生在小學時,他爸爸批評他幾句,他竟然三天沒回家。聽了這話,我越發覺得不能再簡單粗暴地對他進行批評了。我把他找來,耐心地和他談話,并告訴他,我會幫他改掉上課溜號、忘交作業等毛病。他很意外,同時內心也充滿了感激。以后每當他上課溜號時,我都會給他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他馬上就意識到了,思緒又回到了課堂上來,跟上了老師的腳步。正是由于我能夠“蹲下來”和他平等地交流,對他多一些關愛,我才能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使他沒有掉隊。老師內心有愛,才會用欣賞的眼光去欣賞學生的閃光點,才會對學生充滿信心。
二、放下老師的“架子”
我上小學時,總覺得老師高不可攀,一點兒也不敢接近老師,覺得老師是可敬可畏的,但一點兒也不可親;上中學時,我更是不愿問老師問題,覺得老師平常總是在學生面前擺“老師架子”。很多學生也認為老師是高高在上的,說什么都是真理,他們什么事都瞞著老師,有什么話都不敢跟老師說。正是這種思想把老師和學生拉開了一段長長的距離,有時甚至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我上師范時就暗下決心,將來等我當了老師,一定要對學生好,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老師要“蹲下來”,首先要放下“架子”,走到學生中去,和他們像朋友一樣相處與交流,聽聽他們的心里話和真心話,這樣才能了解學生,知道他們的需求,真正做到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老師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來關心學生,反而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只有老師轉變姿態,像對待朋友那樣去愛學生,才有可能讓學生感受到平等。要想讓學生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需要教師與學生在心靈上平等交流。教師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僅僅對學生好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動輒打罵,以為是對學生好,實則效果不佳,也有可能會起反作用,造成學生不理解老師,甚至仇視老師,這樣就得不償失了。愛心付出要講求方式方法,這就需要老師“蹲下來”看學生,這樣才能平等,只有平等,才能使學生敞開心扉,與老師坦誠相待;只有平等,才能讓學生健康茁壯地成長。
三、要學會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需要教師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需要教師“蹲下來”,這樣才能和學生在同一高度上,無論是心理上,還是情感上,學生都樂于接受教師的建議。還是之前的呂*,之前你可能會認為怎么會有這樣的學生,不可思議的是,當你“蹲下來”去關愛他,去幫助他時,你會由衷地贊嘆:“挺好的一個孩子!以前怎么沒發現呢?”正是這種“蹲下來”的姿勢,讓教師進行換位思考,從而更加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心理需求,進而選擇正確的教學方式和方法。
四、對學生言而有信
很多時候我們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指責老師說話不算數。記得我在上學的時候,也遇到過這種情況,老師每天除了留當天的家庭作業,還要留一些背的任務,我每次都背得非常熟練,滿心歡喜地期待老師在第二天提問。結果到了第二天,老師似乎是忘得一干二凈,我好失望啊,就想:老師咋這樣啊?為什么不提問了呢?后來,我如愿當上老師,我告誡自己,一定不要忘記自己留的問題,如果留了什么習題,一定不要忘記提問學生。當然在別的方面我更要說到做到,讓學生覺得老師說話算數,這樣他們才會相信老師所說的話,覺得老師可親可敬,才會親其師而信其道。
五、理解和尊重學生
從前的教學就是老師講,學生聽,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教學改革后,注重以學生為主體,不再是老師的一言堂了,而是給學生更多的表達機會。這時老師“蹲下來”,就更容易傾聽學生的想法和見解,就會知道學生是怎樣獨立思考的、是怎樣合作探究的、是怎樣得出結論的。在聽的過程中,就會了解學生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行為,從而做到尊重學生,同時贏得學生的尊重。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以及和學生的相處中,如果都能夠“蹲下來”看學生,“蹲下來和學生說話”,雙方就會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責;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歧視。這樣就不會出現那么多傷害老師、傷害學生的事件了。愿每一位教師都能“蹲下來”和學生說話,去傾聽他們的喜怒哀樂,把自己愛的陽光灑向他們,把屬于我們的那片教育園地管理得春暖花開,日朗天睛。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