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煥煥
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結構”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必修2中《遺傳與進化》第3章第2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之后,繼續從分子水平上進一步闡明遺傳的本質。DNA雙螺旋結構的特點和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是學習“DNA分子的復制”和“基因表達”等內容的基礎。本節課教材沒有直接講述DNA分子的結構特點,而是以科學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歷程為主線,通過學生動手嘗試建構模型,加深對DNA分子結構特點的理解。在構建模型的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積極參與討論交流,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自我創造”中獲取DNA分子結構的特點和DNA分子的特性等知識。本節教學需要2學時完成,本節課為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概述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2.能力目標:制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探究遺傳的多樣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科學家鍥而不舍、執著追求、合作交流的精神,感悟科學研究中蘊含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制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難點:掌握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教師課前準備:PPT課件;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組件:藍色大球(代表脫氧核糖),白色小球(代表磷酸),綠色、藍色、紅色和黃色圓柱(分別代表A、T、G、C四種堿基),白色細柱(代表磷酸二酯鍵),白色粗柱(代表堿基與脫氧核糖之間的化學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PPT,展示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DNA雕塑,提出問題:大家知道為什么將它作為高科技的標志嗎?我們已經知道DNA是遺傳物質,那么DNA分子是怎樣儲存遺傳信息的呢?這就需要從認識DNA的結構開始。
二、復習舊知,問題引導,構建核苷酸長鏈
提問:DNA的全稱叫什么?它由哪些元素構成?基本單位是什么?由幾部分構成?堿基有幾種?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快速畫出一個脫氧核苷酸,找出學生畫錯的例子給予糾正,指出堿基、脫氧核糖和磷酸正確的連接方式。在黑板上從上到下依次畫出6個游離的脫氧核苷酸(涵蓋4種),提問:黑板上畫有6個游離的脫氧核苷酸,應怎樣將它們連接成一條脫氧核苷酸鏈?請三位同學到黑板前連接。學生觀察并指出錯誤,由學生自主歸納脫氧核苷酸之間正確的連接方式——磷酸與五碳糖通過磷酸二酯鍵交替連接。教師繼續提問:觀察三組單鏈的連接順序是否相同?(不同,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有多種)
三、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小組合作制作DNA分子結構模型
教師布置任務:同學們的桌子上,有已經分類整理好的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材料和用具。閱讀教材P47-48資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和討論,并動手制作DNA的結構模型,時間為15分鐘。制作過程中思考以下問題(PPT課件展示):這幾種材料分別代表DNA的什么成分?DNA分子由幾條鏈構成?DNA的基本骨架由哪些物質組成?位于DNA的什么部位?DNA中的堿基是如何配對的?它們位于DNA的什么部位?DNA具有怎樣的立體結構?各小組閱讀資料,模仿教材插圖認真制作。教師巡視并參與小組制作,給予指導,并充分肯定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四、小組展示,總結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特點
各小組代表上臺展示制作的模型,請學生說出在制作過程中發現DNA分子有哪些結構特點?
學生總結:1.兩條鏈反向平行盤旋成雙螺旋結構。2.外側為磷酸和脫氧核糖交替排列構成的基本骨架。3.內側為氫鍵連接的堿基對,以堿基互補配對原則配對。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外側的基本骨架和內側的堿基互不配對,因此DNA分子具有穩定性。
教師繼續提問:觀察各小組制作的模型是否完全一樣?(長短和堿基對排列順序不同)引導學生理解千變萬化的堿基排列順序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特定的堿基排列順序又構成了DNA分子的特異性,DNA分子多樣性和特異性是生物多樣性和特異性的物質基礎。
教學反思
本節課內容比較抽象,所以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教學過程以基本單位“單鏈——雙鏈——立體結構”為主線逐步展開,學生緊隨教師的引導,主動探究,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親自動手體驗模型構建的過程,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生現場展示,共同討論,最終得出結論,科學素養和科學探究能力得到了發展和提高。學生在充滿情感的、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樹立起學好生物的信心。在今后的教學中,應留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操作和展示的機會,努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