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艷
童話是一種深受兒童喜愛的文學體裁,它通過豐富的想象、夸張和幻想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童話故事曲折,對自然事物往往采用擬人化的描寫手法,以適應兒童的接受能力。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長身體、學知識的黃金時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模仿性強,可塑性大,有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教師要通過開展童話教學,引導學生大量閱讀童話故事,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聽童話故事,培養學生的聽辨能力
喜歡聽故事是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學中常常會發現學生因缺乏聽辨能力而被動學習,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聽辨能力的訓練,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聽清童話故事的大概內容,而且邊聽邊思考。如教學《做什么事最快樂》一課,可以先讓學生聽故事,邊聽邊思考:這個故事講了幾種動物?主要講誰?講了什么事?以此訓練學生對語言的聽辨能力和概括能力,使之養成在聆聽過程中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
二、讀童話故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學生讀童話故事,先要求讀通,遇到生字、新詞要主動解決,再要求讀懂,弄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及情節,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對于某些重點詞句,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情景,加深理解。可以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讀,如分角色讀、配樂讀、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等等,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加深學生的閱讀感悟,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尤其是分角色朗讀,在很多童話故事中都非常適用。學生通過朗讀進入角色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想象和體會人物的心情,把握文章要表達的情感,就會水到渠成了。朗讀時可以讓全班都參與進來,給每個學生表現的機會,使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講童話故事,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
童話語言通俗簡潔,故事曲折有趣,可適當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復述,幫助學生積累詞匯。童話教學結束后,先讓學生順著板書的提綱自己練習講故事,然后同桌之間互講,最后給全班同學講,力求語言準確,表達生動,態度自然。講完后,要組織學生評議,教師作必要的指導和歸納,并要求學生課后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學生講童話故事的能力存在差異,有的學生講起來條理清楚,繪聲繪色,有的學生講起來平淡無奇,雜亂無章。所以,教師要給學生明確要求:初講時,按“說題——講故事情節——說說懂得的道理”三步走,重在有條理;第二次講時,要求把故事情節講生動,比喻義講明確,還能用一二句話談談自己的感受,重在講生動;第三次講時,要求故事簡單化,用幾句話講清楚故事梗概,而用更多的時間來談談讀故事后自己的認識,重在談體會。
學生講完故事后都充滿期待,期待同學的肯定,期待教師的稱贊,這時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評價,可以使學生了解自身的優點和缺點,也使其他學生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評價的方式可以是老師評、學生評,也可以是自我評價;可以評價儀態、語氣,也可以評價故事內容的組織是否有邏輯性、條理性等。
四、演童話故事,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表演作為童話教學的一種方式,可以提高全班學生的參與度,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童話表演,不但能促使兒童更主動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童話的形象美,還能使兒童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
童話故事一般短小精悍、淺顯易懂,學生有時意會了,卻不會言傳,不能有條理、連貫地表達出來。所以,可以利用表演的形式來突破學生在理解和表達上的障礙,使學生在表演中理解童話內容,在表演中大方、連貫地進行語言表達。記得在指導一年級學生復述故事《小紅帽》時,由于故事情節較為曲折,中等以下的學生在理解、表達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難,于是我讓學生以五人一組的形式表演童話,分別扮演小紅帽、媽媽、外婆、獵人和狼。學生興趣盎然,都積極要求上臺表演自己喜歡的角色。這些六七歲孩子的即興表演,比經過排練的演員表演得還要好。表演童話故事既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又提高了學生對故事的理解能力。
五、寫童話故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文學完后,學生的思維往往還停留在故事的結局上,這時教師要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續編故事。以《丑小鴨》一文為例,在丑小鴨離開家的時候,引導學生以丑小鴨的身份給鴨媽媽留一封告別信,在丑小鴨變成天鵝后,再給鴨媽媽寫一封報喜信。孩子們續編或擴編的故事,充滿了童真童趣,想象力豐富,異彩紛呈。
有些童話故事,雖然寓意深刻,但悲劇性的結局是學生們不愿接受的。如《狼和小羊》一文,結尾是:“狼不想再爭辯了,齜著牙,向小羊撲去……”學生們不愿看到溫和善良的小羊被狼吃掉的,于是我緊緊抓住學生這一心理,讓學生續編故事:小羊最終的結局如何呢?大多數學生都說小羊想了一個好辦法戰勝了狼,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我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想一想還有哪些好辦法,以此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學生的思維。
童話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孩子們常常被作品中鮮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動,被精彩離奇的故事情節所吸引,對種種如夢如幻的生活場景充滿向往。因此,教師要積極開展童話教學,呵護孩子們的好奇心,讓他們的學習與生活充滿樂趣。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