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偉
摘 要:聽說讀寫是英語語言學習的四項基本技能,其中聽和讀是語言的接受技能,即語言的輸入,說和寫是語言的生成技能,也就是語言的輸出,這種輸出就是語言的運用過程。本文將從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生成規律重點探討中學英語學習的必備步驟——語言觀察、語言記憶、語言模仿、語言運用,以及在英語教學上的啟示。
關鍵詞:語言觀察;語言記憶;語言模仿;語言運用;英語教學
1 引言
在高一的第一次英語作文中,一些學生寫出了下列的句子:“I am very like English.”, “There are many people like English.”等等類似這樣問題的句子。這些語言的錯誤運用,背離了《英語教學大綱》和《高考英語考試考綱》提出的側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要求。學生們之所以出現上面的錯誤,是因為沒有掌握英語語言的表達方式,缺乏英語語言運用能力,所以在語言輸出時出現錯誤。
英語學習就是學習英語這種語言的表達方式,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要掌握其表達方式,形成良好的語言運用能力,必須經過四個階段:語言觀察, 語言記憶 ,語言模仿, 語言運用。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重點、教學方法以及學生的學習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2 形成良好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必經的四個階段
2.1 階段一:語言觀察
一般情況下,對于我們學外語的中國學生來說,特別是農村學生,以聽和讀為主要途徑輸入語言,主要通過課堂內教師的引導學習和課堂外自學的方式獲取語言信息的。在獲取大量語言信息的過程中,英語的語音,詞匯,短語,句子的形成規則是我們學習英語的基礎。
語言觀察是語言的認知過程,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習主要以語言輸入為主,大量的語言輸入會讓我們了解語言的形成規則,如語音規則,短語構成規則,句子構成規則,句與句之間的邏輯規則等,這些規則可稱之為“英語語法”。語法是語言輸出的一條潛在的、無形的的規則。換言之,語言觀察就是對語言知識和語法了解并掌握的過程,是語言輸出的基礎。
2.2 階段二:語言記憶
語言記憶就是英語基礎知識的識記和再認識過程,中學英語基礎知識主要包括五大塊:①語音(字母、音標、音素和音節)。②詞匯(構詞,同(近)義詞、同音詞、反義詞、形似詞、同形異義詞和常用單詞短語)。③詞法(名詞、冠詞、代詞、數詞、形容詞和副詞、介詞、動詞等)。④基礎句法(句子的構成,句子的分類,以及獨立主格結構、主謂一致、強調形式、倒裝結構和省略等)。⑤情景交際。語言記憶是在語言觀察的基礎上又一次大量的語言基礎知識積累過程,為語言輸出的豐富性做好準備。
2.3 階段三:語言模仿
語言模仿是在語言觀察和記憶的基礎上運用語言的一次嘗試。課堂上教師的講解和書本上的語言運用范例都是學生模仿的第一手資料。比如教師給學生介紹了“I am a teacher.”,學生可能會模仿出以下的句子:I am a boy/girl/student.等等,或許也會有以下的句子:“You/He/ She ……am a boy/girl/student.”等這樣不合英語語言運用習慣的句子。這個階段需要教師對模仿正確的句子給予肯定,對模仿錯誤的句子加以糾正,以達到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和地道性。
2.4 階段四:語言運用
在經過了“模仿---糾正---再模仿---再糾正”這樣反復多次練習之后,一個表達方式就可以基本掌握,自如運用。這個階段,是將書本知識變為己有,將死板的語法變為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
從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過程來看,教師的教學停留在要求學生只會看,只會讀的“啞巴英語”上是遠遠不夠的,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學習的目的重在與人交際,于是,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教師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提高學生語言輸出能力且提高教學效率呢?從英語語言形成的過程可以在教師的教學上給予很多啟示。
3 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過程在教學上的啟示
英語學習的重點就是教會學生觀察英語的表達方式,包括短語(成語和自由搭配)和句型(動詞,形容詞,名詞的句型和句套子,即常用的基本句式)。語言學家都認為語言是學會的不是教會的,但是學生的英語啟蒙教育大多來自教師的教學,教師如何教會學生學會英語的表達方式,盡快丟掉教師這根拐杖,學會獨立的自學,最終達到英語語言的正確自如的運用呢?這其中教師的教學有決定性意義。
3.1 教學中的語法教學問題
隨著高考越來越重視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考察,英語語法在教師的教學中漸漸被淡化,甚至省去。其實英語語法包括英語語言的構成和表達方式等。而且語法是人們經過大量的語言運用而形成的直接經驗,已被實踐證明是可靠的語言規則。如果學生在英語語言學習和使用中能利用這些直接經驗,可提高語言學習和使用的效率。所以英語語言教學的關鍵不在教不教語法,而是如何教語法的問題。如何教語法又是我們每一個英語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另一課題。
3.2 教師如何利用教材組織教學過程的問題
教學是學生認識世界的一種最經濟最有效地途徑。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習教材知識,逐步學到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知識。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詞典》里說:“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教學的主要媒體。”而教材是教師教學主要的依據和測試方法。而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學生學會英語語言的運用,同時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的教旨在促進學生的學習。那么,教師根據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過程,合理、恰當的利用好教材組織自己的教學過程至關重要。
3.3 教師在教學中層次性的問題
語言的形成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基礎到高級的過程。同樣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過程也是遵循這個規則的。教師在組織教學時也應該遵循這個規則——教學的層次性,包括知識的層次性和學生的層次性。學生的層次性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和學習指導,顧及學生的個性差別,做到因材施教,保證教育要面向全體的素質教育目標。
3.4 教師如何指導學生自學提高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問題
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血共同活動的過程,而教學過程是學生的發展過程,包括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能力以及各種能力的發展過程。顯然教師的教學對學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學生的學習除了教師的課堂教學以外,自學是學習最主要的途徑。對于不同年級、不同學習層次的英語學習者,特別是學生,如何自學,自學什么,自學取向等對學習效率的提高尤為重要。如果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能運用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過程給學生的英語學習給予指導,對學生的自學效率起到關鍵性作用。
4 結束語
在教學中,教師恰當的教學過程不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而且可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甚至同一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教法都是應該有所不同的。有道是“教無定法,頓悟為法,貴在得法”。根據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過程,結合教學實際和學生的特點,可以幫助我們教師反思自己的教法。
參考文獻
[1]郭建中,2007,“教師重點教的是語言,而不是篇章結構的分析”——郭建中教授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瘋狂英語教師版》第六期。
[2]楊志恒、高巖,2002,《教育學》,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