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俊格
摘要:隨著小學新課程改革的浪潮,教育理念、教學理念以及師生關系的建立等方面都發生很大的變化,作為一線的廣大數學教師自然要響應國家教育方針、課程政策的改革理念,并將其付諸到數學課堂并進行積極的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伴隨著新課改實驗的深入發展,冰山之下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顯現出來了。本人試圖分析諸多的問題,并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
關鍵詞:新課改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現狀分析
一、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由此可見,創設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創設情境有助于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創設輕松的學習心理氛圍。但是情境的創設不是一時的頭腦發熱,是要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切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的。目前有許多數學教師為了創設情境而“絞盡腦汁”,浮于表面,為了情境而情境,曾經聽過這樣一節課,課的主要內容是講“代數式”。教師講完了代數式的基本概念之后,提出問題:小明身高x厘米,小明爸爸的身高是他的2倍還多4厘米,那么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就是2x+4,如果小明身高50厘米,那爸爸身高多少?同學紛紛回答50x2+4。如果小明身高90厘米呢?教師不斷提問,學生不斷地有新發現。可是這樣的情境創設又有多大的意義呢。我課余時間問了一下這位數學老師,為什么這樣創設情境。這位老師振振有詞地說:“要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活躍課堂氣氛。”我頓時無語。在實際的課程理念實施中,許多教師并沒有理解創設問題情境的深層含義,認識過于膚淺。
二、學生動起來教學就成功了
過去的數學課總是給人一種沉悶、枯燥的感覺,學生懶得參與,教師為調動氣氛使出千方百計,也只有為數不多的學生捧個場。但是,現在的情況大不一樣了,數學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很是熱鬧。然而,熱鬧的背后存在深層次的問題需要探究。教師是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的?方法是否得當?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中收獲的是什么?難道學生動起來了教學就成功了嗎。實際上,二者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
教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過程當中,有些方法是不得當的。1.濫用表揚。表揚學生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部分教師濫用表揚,表揚得不合時宜,一句“好”“很好”“表現不錯”讓學生體會不到好在哪里,表現不錯在哪里。這樣簡單的空洞的表演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而且還會打擊一部分表現優秀的學生。因為表揚學生應該做到實事求是,不值得給予表揚的行為都給予了表揚,這對一些表現優秀的學生反倒造成了消極影響。2.不敢批評。為了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部分教師不敢批評學生,甚至會縱容學生。學生的概念和認知出現了偏差,教師卻不給于否定評價,這種不可置否的態度是對學生無益甚至是有害的。更有甚者一些學生干擾正常的教學秩序,教師卻視而不見。由此可見,教師為保護學生的積極性,走上了另一個極端。3.教學設計太過簡單化。教師在課前沒有充分準備教學活動設計,在課堂上組織的活動缺乏目的性和系統性,類似于打流水賬。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沒有給予恰當的引導和必要的思維啟發,使數學課變成了活動課。玩樂的性質大于學習的性質,是活動失去了促進教學有效性的功能。
我不提倡批評學生,新課程背景下構建新型師生關系已經成為必然,師生之間應該人格平等,教學相長,共同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在輕松的心理氛圍中完成,這并沒有錯,但是教師不能忘記了初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而不是讓學生獲得表面的滿足感與虛榮心。
三、對傳統教學理念的態度
新課改的背景下,強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相對應的課堂教學自然要相應的發生變化,傳統教學的弊端已然被大多數教師接受。當時傳統教學中的板書和作業也隨著改革的浪潮消失在了課堂教學中,不禁令人深思。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自然有科學性和有效性,比如,多媒體教學在當下的課堂教學中十分普遍。但有些教師上課時不再用黑板,整堂課都用多媒體教學,黑板形同虛設,這種做法也不可取。多媒體教學呈現的信息量大而且豐富,但是學生能夠記住的信息又能有多少呢?板書不同,可以讓學生整堂課都能理清教師的教學思路,時刻想到這堂課的教學目的是什么。此外,還有一種現象就是“不作業”,在參加的諸多教學觀摩活動中,一部分老師整節課都不讓學生寫一個字。只是聽、看、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適當的練習和筆記對學生只是的理解和鞏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課堂教學怎樣改進,怎樣發展,都不能否認練習和做筆記的重要作用。
現代心理學認為:知識是學生自主構建的,在構建的過程當中需要新舊知識的整合。因此,學生在課前要進行必要的預習,做好積極的準備狀態,提高聽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用板書,提高課堂教學的連貫性和系統性,使學生一目了然的理解課堂教學的順序,這比多媒體的教學圖片一閃而過更加有意義。課后學生要進行及時的練習和復習,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由此可見,傳統的教學方式并非完全一無是處。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傳統的教學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歷史和現代的交匯中尋找最佳的平衡點,為提高教學有效性服務。
總而言之,對于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一線的數學教師需要深入地研讀,理性地思考,不能圖于表面,做一些面子工程,忘記了數學課堂教學真正的任務是什么。圍繞著課堂教學的目的,教師可以在新課改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改善課堂教學的氣氛,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實現師生之間的活動和交往,整體上開發學生的數學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軍營.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及學習方式分析[J].素質教育論壇,2013(16).
[2]何淑玲.數學教學現狀的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0.
[3]李建才.小學數學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