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善玲,柏麗娥
吉林省敦化市第二小學
打造高效課堂,喚醒“沉睡”的自己
康善玲,柏麗娥
吉林省敦化市第二小學
何為“高效課堂”?我的理解就是:“高效課堂就是教師在單位時間空間里,將教學目標最大化和最優化?!庇行У哪繕藨撚米钌俚慕忉尲皶r間,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在高效課堂中達到更高的性價比,只不過我覺得在這些方面,一個是老師的教學,二是學生的學習,三是教育的設備硬件。教師的水平和教學設施對學生來講是很重要的,但它是外因,外因再好,最終取決內部工作。學生是主體部分,他們的心理和情感上的變化可以直接影響我們的課堂教學是否可以實現高效的關鍵因素,讓學生在一個最好的學習狀態,我們要學會把學生放在一個快樂和積極的學習環境中。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教學要求也在不斷變化,但作為教師的我,自身的專業發展,并沒有跟上教育發展的步伐,存在以下幾方面:
“沉睡”現象之一,出課難。四十歲的我,已是人到中年,感覺自己年齡大了主動退后,不想出課;躺在以往的功勞簿上應付出課,懶于研究、不愿意聽課、不參加評課。
“沉睡”現象之二,學習難。平常時間忙于備課、批改作業、準備實驗等,無暇顧及學習,甘心做“半瓶子醋”,過一天算一天。
“沉睡”現象之三,研究難。對教學研究漠然視之,缺乏同伴協作意識,研究活動流于形式,沒有真正的開展,應付了事。
隨著實施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深深意識到: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有打破原有的僵化的教學模式,追尋適應新的學習方法和創建有效課堂,創造高素質的人才,也可以讓自己更加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為此,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以前總是單純地認為:學生學習的好壞主要決定于他自身是否努力,用心,作為教師,我們只要盡力將知識傳授給他們就完成任務了,學得好壞就全靠他們自己了。當我深入研究高效課堂時,我深深的體會到了作為教師責任的重大,身為老師,應具有極大的能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曾作為一名教師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我們一臉陽光進入教室時,學生們的心情將會很開心,很放松;當我們滿臉憤怒走進教室時,學生們則噤若寒蟬,生怕撞到老師的槍口上,老師在課堂上如果以欣賞的語氣肯定學生,贊賞的眼神激勵他們,他們的心就會充滿了快樂和幸福,如果我們責怪學生、諷刺且嘲笑學生,無疑是給他們的心中的天空蒙上一片烏云,所以可以說,教育的成功與否,老師是決定性因素。
面對諸如“夢是不是物質?小草為什么長不出木本來?……”一類的問題,教師利用教學技巧合理誘導,將帶領孩子們去探索“什么是物質、草本和木本”的區別,通過這種方式,會引起孩子科學的渴望,也照顧孩子們的自尊心,給孩子創造一個豐富的學習環境,就會使高效課堂真正有效。
每一學科的學習中,都離不開情感的參與和體驗,科學也不例外。只要學生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生將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成功的喜悅,失敗的懊惱,期待合作,探索的欲望;甚至真的,好的和美麗的追求,虛假,邪惡,丑陋的仇恨,等等。這些經驗與知識,都是學生寶貴的財富。知識的總結,我們習慣于;升華體驗,加強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和經驗在未來學習中促進學生學習,是老師的高明之舉。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當臨近下課時,引導學生總結:“談談和同學合作交流在這節課你的感受?”老師的觀點是非常明確的,不是談學什么知識,只談合作和溝通的感悟,并讓學生“給自己打分”,這些做法摒棄了“我學會了”“我知道了”等知識的總結,讓學生在回味反射細節的過程中體驗哪些還可以做得更好,本節課的表現優點在哪里、哪里等,可以加深學生學習過程的經驗,并能使經驗升華,這無疑是有助于未來學習。
有一句名言:“懷疑是智慧之母”。每一個學生都是充滿好奇心的,如果我們能夠給學生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言論氛圍,讓學生多向互動,必能使學生產生“疑”的欲望,具有“疑”的動力。當學生提出疑問時,我們應該及時給予肯定。慢慢地,學生就會養成“疑”的習慣,在“疑”的驅使下必定會想盡一切辦法解疑。從而,達到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實際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種子發芽了》這一課的教學中,課前,我先讓他們每人各選幾種常見的種子,按照書中介紹的方法入到水到中浸泡了一兩天,觀察種子的發芽情況。一兩天后,我讓他們將種子栽到花盆里,觀察小苗的變化過程,其中一個小男孩給我提出了一個問題:“我把發芽的種子栽到土里,為什么一直沒有變化,好像要死了,是不是書中的方法錯了呢?”我當時就問他是如何栽下去的,他告訴我將發芽的種子的芽露出土,豆子栽到土里,我首先對他的疑問給予了支持,并讓他們小組同學自己去尋找答案。他們聽了,都非常興奮,讓我給他們四天的時間去做實驗。然后,他們馬上把同學分成了兩組進行實驗:一組是繼續等待種子發芽的苗;另一組則是運用新的方法去栽種子。四天后,終于迎來了大家期盼已久的實驗課。我剛走進教室,馬上就有學生告訴我:“老師,我們已經找到答案了!”還沒等我反應過來,大家就嘰嘰喳喳地向我說了起來:“老師,我們做過實驗了,無論什么種子,發芽了以后都要將芽放在土里,豆子放在土外面,這樣才能長出來!因為豆芽是種子的根!……一個緊接著一個不停地發表著自己的發現。我也一一肯定了他們的發現,并問了他們對這些問題都有些什么看法。于是,新一輪的大討論又開始了,不需要任何藝術性的語言作為鋪墊,同學們的熱情已是萬分高漲了。就這樣,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質疑、解疑,輕松地學會了本課的全部知識。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懂得了一個道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確的認識從實踐中得來。
通過打造高效課堂的研討,我感覺自己神清氣爽,不再“沉睡”,作為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輕松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有最理想的學習狀態,才能達到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