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四川現代職業學院
高職教育教師教學素質培養探析
杜春
四川現代職業學院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實施,高職教育院校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高職教育院校需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加強高職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升教師的教學素質。本文通過分析高職教師教學素質的不足之處,探討加強高職教育教師教學素質提升的途徑。
關鍵詞:高職教育;教師素質;不足;措施
高職教育教師的教學素質是制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也是高職院校的競爭力所在。新時期下,要分析高職教育教師教學素質的不足之處,找出提升途徑辦法,從而加強高職教育建設,實現高職院校的科學發展。
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環,對教師的教學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高職教育教師除了必須具備教育教師具有的一般素質外,還要體現出能夠適應高職教育體系的高級職業素養[1]。具體的說,應具備愛崗敬業、職業意識、實踐技能及教學能力等方面的素質。
1.愛崗敬業。高職教育教師要具備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將教育育人作為工作主線,摸索新的教學理念,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教學創新,懷有高度的責任感及敬業精神。
2.職業意識。對自己在高職教育體系中起到的作用加以明確,及時擴充自己的知識體系,摸索教學規律,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只有清晰化的職業意識,才能在教育過程中發揮出自己的教學價值。
3.實踐技能。這也是高職教育的特殊性所決定的。高職學校的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而教師在學生實踐過程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高職教育教師要具有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及精湛的操作技能,以完成教學任務。
4.教學能力。高職教育涵蓋了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兩方面。教學的環境在教室和實踐基地之間轉換,因此,高職教育教育既要有理論知識的講解能力,也要具備具體的實踐操作技能[2]。此外,還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保證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一定程度上,也要求教師具備相當的創新能力。
(一)知識結構不完整
高職教育教師主要由中等職業學校、中等師范學校、學歷教育等學校教師升格而來,本身的知識結構,教學方式在新時期略顯陳舊,有些教師在教學實際中,對學生從事的行業發展不加考慮,滿足于將基本概念講述清楚,不能根據高職教育的教學特點開展相關教學實踐。知識結構的不完整對教師與學生都構成了影響,制約了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教學思想不適應新時期教學形勢
高職院校的一些教師,具備了豐富教學經驗,一方面高職教育的中堅力量,另一方面也帶有深刻的學科本位思想,較多的遵循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工作,難以適應新時期的教學形勢[3]。高職教育本身帶有特殊性,有別于傳統的高等教育,也不同于職業培訓,有的教師只注重實踐能力的傳授,忽視理論學習,或只重理論,對實踐操作較少指導,教學思想過于僵化。
(三)實踐能力不足
高職院校的教師來源出除了中等職業學校、中等師范學校、學歷教育等教師以外,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也適時從社會上考聘了一部分的年輕教師或企業一線管理人員,這些新入職的教師因為先期并未接受系統的實踐課程學習,實際的教學經驗及實踐教學技能都短缺,致使動手實踐教學能力較差,不能較好適應高職教育教學實際。此外,原有的教師,在實踐能力上缺乏及時更新,也限制了學生實踐技能的掌握。
(四)教學能力不均勻,創新意識不夠
高職教育的特點決定了教師需具備良好的理論講解能力和嫻熟的操作技能,從而培養學生的手口并用能力。現階段的高職教育教師或是經驗不足,但新設備的操作技術掌握較快,或是教學經驗豐富,但欠缺新設備的實踐操作能力,導致了教師隊伍能力出現分化。此外,對教學方法的使用,不能因材施教地對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也缺乏有效手段,創新意識不夠。
(一)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
一方面,要培養教師的理論教學能力,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積累教學經驗,另一方面,要使教師掌握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既做到對專業知識的理論教學,又能使學生對本職業的生產、經營情況詳細了解,形成自己的“特色課”及“精品課”。這就需要教師不斷補充新知識,對教學涉及的生產技術及管理現狀與趨勢做到相當程度的掌握,并把相關的技術及管理經驗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實現學生與職業的無縫對接。
(二)強化教師的職業意識
強調教師在高職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使教師在思想意識上意識到所承擔的教學重要性,啟發教師不斷鉆研學科教學,建立起強烈的責任觀念。通過各種學科教學會議,深化教師的職業意識、團隊意識、進取意識及競爭意識,適時推出教師教學研究新課題,讓教師在課題研究中提高理論能力與實踐能力,實現教師素質的螺旋式上升。
(三)開展教學評價,促進培訓工作常態化
高職院校要出臺相應的激勵措施,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及進修學習,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高職院校要加大教師資金投入,適時增加教師的工資收入,保證教學的穩定性,連續性。及時使教師掌握最新的行業生產技術及管理經驗,定期開展教學評價,對在課堂中及時引入行業生產新理念的教師,給予相應的獎勵,增加高水平教師的公開課數量。
(四)加強校企聯動,推進教師向“雙師型”轉變
新的教育背景下,要實行學用的有機結合,加強與社會企業間的合作交流,打通校企的合作渠道,推進教師向“雙師型”轉變[4]。增加培訓實習機會,建設企業牽頭,學校配合的“雙師型”教師的培訓基地,發揮學校與企業的自身優勢,做到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借助企業的資源,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
高職教育教師職業素質的提升,是高職教育改革的客觀需要,也是高職院校加強自身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學校、教師、企業要形成聯動機制,共同發力,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承擔起高職教育在培養技術人才方面的重要職責。
參考文獻:
[1]李文雅,程海洲.高職教育“四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河南農業,2012,(2):24-26
[2]費云生.高職教師能力素養培養策略探究[J].成人教育,2012,(3):68-69.
[3]于春.關于高職院校教師素質提高的思考[J].東方企業文化,2014,(11):213.
[4]李惠成.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教師雙師素質培養工作實踐與探討[J].科學時代(上半月),2010,(2):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