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焱 朱珠
摘要
Seminar模式應用于本科生第二課堂學術氛圍建設,在學生知識積累的同時,資料查詢能力、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獨立探索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也在不斷提升,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seminar;第二課堂;學術氛圍;應用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5-377-02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eminar Model in Second Undergraduate Academic Atmosphere Construction in the Classroom
GE Yan1, ZHU Zhu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2. Student Affairs Offic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Abstract Seminar model is applied to second undergraduate classroom academic atmosphere construction, students in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t the same time, data query ability, reading ability, 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ability, team cooperation are also rising, 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eminar; The second classroom;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Application
Seminar即研究討論會,是充分挖掘參與者學習潛能,最大限度地進行多層次與多角度互動的活動[1]。實踐表明,Seminar有助于學生資料搜集與處理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目前,seminar主要應用于文學、教育學、醫學、物理、化學等第一課堂課程的教學與實踐,在學生第二課堂學術氛圍建設方面鮮有報道。將seminar模式引入第二課堂,可鼓勵和號召學生就自身感興趣論題進行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1 第二課堂采用Seminar模式的必備條件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迅速,第二課堂相對于第一課堂而言,以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重點,以豐富的資源和空間為載體來開展一系列開放性的活動。而seminar模式是融入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為一體的創新模式。因此,將seminar模式應用于第二課堂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1.1 Seminar模式符合教育教學內在規律
符合教育教學內在規律是Seminar模式引入第二課堂學術氛圍建設的前提條件。當下學生追求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思想逐漸根深蒂固。為培養和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會的人才,出現了對“研究性”學習的倡導,Seminar模式便應運而生。
1.2 高校師資隊伍資源豐富
高校擁有豐富的師資資源和強大的師資隊伍,為Seminar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軟件支撐,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保駕護航。
1.3 良好的學術氛圍
學校良好的學術氛圍可以調動學生參與Seminar的熱情,積極大膽地參與討論。如今,越來越多地高校都提倡“學術為本”的理念,“扎實科研、奉獻科研”的精神為Seminar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 本科生第二課堂Seminar模式設計
本科生第二課堂Seminar模式建設內容包括:成立學習科研小組、自主選題、課題研究、專題報告和主題討論。根據報告主題,學習科研小組在第二課堂的主導者——學院輔導員或班主任的支持和幫助下,結合專業教師研究方向,邀請對口專業教師參與討論,具體模式如圖1所示。第二課堂Seminar模式能夠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對話、溝通、交鋒、理解、共享、合作,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活躍學術氛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及靈活運用多媒體的能力在實踐中得到了切實提高。同時,專業教師通過參與第二課堂,能夠發現學生的興趣點,進一步反哺第一課堂。
圖1 第二課堂學術氛圍建設中Seminar模式的應用
2.1 第二課堂Seminar模式實踐主體
第二課堂Seminar模式實踐主體是學生,學生通過自發的組隊,自主的選題,大量的文獻閱讀以及結合實踐的社會調研或試驗研究,進行專題報告。教師則是學生的護航者,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并在學生出錯時進行適當指導,最后在討論、點評環節進行總結,促進學生的后續發展與提高。
2.2 第二課堂Seminar模式流程
大體流程如下:①學生根據科研興趣自發組成學習科研小組,設有組長1人,負責組內學習、科研活動的組織與協調。②學習科研小組根據組內學生興趣、專業知識自主確定一個研究主題。③在分任務、分階段認真閱讀文獻后,學習科研小組根據所選課題進行社會調研或試驗研究。④學習科研小組進行專題報告。
⑤參與Seminar模式的所有成員對專題報告進行討論,并由專業教師對整個討論進行點評。
Seminar模式實施的具體流程如下:
(1)以30人班級為例,組建5~6組學習科研小組,每周進行一次Seminar,每次約為1.5 h,每次有2~3個學習科研小組進行發言。Seminar開始階段,學生對于這種新穎的模式不熟悉,知識儲備也不夠,教師可以直接給學生每周既定的課題,供學習科研小組選擇,并幫助學生有重點地查閱與選題相關的資料和書目,引導學生研究,待學生熟悉后可以由組長帶領成員進行自選課題。
(2)課題選好后,需要對文獻前期收集任務進行分工;小組內的分工協作,可以用最少的時間收集最多的文獻;文獻收集完成后,每位成員須在約定時間內完成文獻的閱讀、重點的提煉和觀點的形成等工作,并統一交至報告人;報告人在組內分析、討論的基礎上,綜合成員的觀點,最終形成團隊研究成果,以PPT形式進行展現。
(3)在Seminar上,組內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輪流作為小組代表發言,當眾講解小組成員對于某個課題的研究成果、對某個案例的思考或是對某篇文章、觀點的見解。講解完成后,教師和學生圍繞專題內容展開提問,報告人圍繞所提問題進行解釋、補充說明,然后再提問、再說明,以此往復。伴隨著這種思想碰撞、頭腦風暴的不斷進行,新的觀點、新的問題不斷涌現,提高了學生的學術積累和思維能力,學生的學術素質、多媒體制作、語言表達能力等在Seminar中得到了錘煉。
2.3 Seminar課題的分類
第二課堂Seminar課題設計多元,凡是能促進學生思想水平、學術水平、能力水平等提高的課題都可以列為討論的對象。大概可以分為兩類:①學術型課題,基于本科生的專業知識和基礎知識,對某一學術問題進行探討和交流;②廣普型課題,提供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課題靈活多樣,可涉及任何合法的學科領域,如對現今熱點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現狀、設想、活動設計的課題,還可對調查、實踐、參觀等活動進行講解。
3 Seminar模式對本科生第二課堂建設的影響
3.1 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
Seminar中,小組成員需分工協作將前期資料搜集、文獻閱讀、調查研究和分享討論等匯集成的研究成果向教師和同學進行匯報,在豐富自身知識的同時也給參與的同學提供了一個快速汲取知識養分的機會,一舉多得。
3.2 打造集約型課堂
Seminar模式在傳統文體第二課堂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將知識的鞏固與綜合素質的提升有機結合,同時在參與Seminar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責任意識,智商提高的同時情商也有所發展,不斷打造集約型第二課堂。
3.3 促進本科生學術成果的產出
學生通過Seminar的參與,拓寬了知識視野,通過選題、文獻查閱等了解了學術動態,通過社會調研或試驗研究發現了已經存在的問題,通過交流與討論進一步升華了學術觀點。學生在參與第二課堂Seminar模式的過程中,掌握了全新的知識,提高了文獻閱讀、歸納的能力,進一步促進了本科生研究成果的產出。
4 Seminar模式應用于本科生第二課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Seminar模式應用于本科生第二課堂學術氛圍建設雖然擁有諸多優勢,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自主學習的控制力不足、學生Seminar參與積極性不高、羞于開展討論或討論難以觀點交鋒以及選題過于專業化等情況時有發生,這些都與學生知識不足、研究能力薄弱有關。但正因為存在這些問題,更應該在第二課堂中引入Seminar模式,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教育、勇于創新的品質。
參考文獻
[1]
王英,鄧朝全,蘇甜.Seminar模式在圖書館科研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2(6):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