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同暉 劉明
【摘要】隨著《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不斷深入推進,音樂創造教學意義已深入音樂教師的理念中。習總書記強調過:“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創新,是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是一個國家前進的動力。本文對目前音樂創造教學現狀進行了整理和匯總,可謂是現階段我國中小音樂創造教學中的共識、普遍問題以及解決辦法,同時也提對音樂創作教學提出了一些補充建議。
【關鍵詞】義務教育;音樂教育;創造教學
音樂創造或創作教學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提升到一個新高度,鼓勵音樂藝術創造、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全面提升學生創造能力與綜合素質的意圖越發強烈。發展學生的音樂創造性思維,培養或增強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已成為現階段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本文對目前音樂創造教學的現狀,進行了整理和匯總,可謂是現階段我國義務教育音樂課程創造教學中的共識、普遍問題以及解決辦法。
一、音樂創造教學的意義
創新自古就有,創造是社會歷史發展主潮流,諸如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而音樂這門學科,無疑是培養兒童創造力最具潛力的學科之一,也是學校教育中進行創造教學、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最佳課程之一。音樂創造活動的教學在貫徹素質教育的今天占有重要地位,在《新課標》中更是闡明了要重視音樂實踐和進行音樂創造,它指出:“創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積累音樂創作經驗和發掘創造思維能力的過程手段,對于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新課改推廣以來,音樂創作教學的意義在教師隊伍中已基本達成共識,大家都意識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發展學生的音樂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已成為現階段音樂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
二、音樂創作課程的教學現狀
盡管我們的音樂老師們認識到了創造教學的意義、作用以及價值,但在執行時,忽視音樂創造教學的現象頻頻發生。以東北師范大學高文倩的碩士論文——《我國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現存問題及解決對策》和四川師范大學李小弘的碩士論文——《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創造教學的策略研究——以錦江區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為例》的調查研究為例,其結果顯示:
第一,創造領域教學的缺失或空白。不論教師的教齡是多少,對音樂創造的教學地位都很清楚,但應用方面卻乏善可陳,教師們覺得音樂創造教學是一項很“費事”的工作,教師的認識還有待提高。第二,教材資源利用不充分。教材中對音樂創造的教學內容都有體現,但多數教師僅依靠一本教學參考書來擬定自己的教學內容,毫無新意,教條刻板。第三,部分教師對創造教學的理解有偏差。有些教師對創造教學的理解不夠到位,認為創造是專業作曲、作詞人士的事情,讓孩子進行音樂創造高不可攀,是對創造的一種狹隘理解。第四,課堂創造教學觸及深度不夠。由于缺乏全面系統的教學計劃與安排,學生在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上,知識松散,概念模糊,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教師想進行創作方面的教學,鑒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就只能做一些表面文章,教學內容、授課方式輕描淡寫,想方設法地只要能和創造靠一些邊就算,缺乏對音樂本身的深入體會和學習。第五,課堂創造教學缺少連續性。很多創造教學,缺乏系統、全面的考慮,有時為了應付觀摩課、評優課等要求,進行臨時性設計,課后就把這個內容放置一邊;還有,部分任課教師不能持續固定地將一批學生由低年級至高年級教完,換個老師就換了種教學方式方法,使得教學缺乏連續性,總在低水平的重復。第六,教師自身教學水平有待提高。教師對創造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缺乏科學、有效的指導,教學中出現要求過高,個別化現象,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也是過分主觀、單一。
三、關于音樂創造教學相關建議的幾點歸納
在眾多的論文和文獻資料中,我欣喜的看到有很多老師愿意思考如何推進音樂創造教學,有很多老師學者提出了中肯的建議,甚至也有老師探索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辦法,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整理,我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加大教師技能培訓
內蒙古化德縣第二小學的韓曉霞老師在她的《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的現存問題及解決對策》一文中就提出:“ 大多數小學教師已經意識到音樂創造教學的重要性但還是出現了運用不到位的情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師自身音樂技能不夠扎實覺得實施創造教學相對麻煩。要解決小學音樂創造教學運用不到位這一問題就得從小學音樂教學技能培訓這一環節入手。在小學音樂教師到崗之前對其進行音樂技能培訓,比如說基本樂理、曲式和聲、中西方音樂史等等有關理論知識的培訓還要掌握一定樂器演奏技能。基于此才能自如的對要教學的內容進行創造運用。”這段話很含蓄的點明了我們眾多老師在入職前的共同問題——基本素質薄弱。所以加大對教師隊伍的技能培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改善舉措。
(二)完善教學體系
華中師范大學王雪峰在她的碩士論文《義務教育階段音樂創新教育理論研究》中提出了:“有效的課程計劃是良好的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作為有效課程計劃的主體部分,教案的精心準備至關重要。”也就是做好案頭工作。備課在教學過程中是一個舉足輕重的環節,備課的質量好壞,往往能決定一堂課的好壞。其次是對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進行總結,也就是教學評價。佟賀博士在他的論文中對評價做了一下建議:“包括對學生、教師,以及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的評價。尤其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的表現評價。在評價方式上,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小組評價等,進行綜合的評價。在小學音樂創造教學評價中,包括依據創造過程日志的實踐檔案袋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的過程性評價;對學生創造作品,以及教師教學效果的結果性評價。”同時還得對我們教師的教學進行監督,盡可能杜絕怠工的情況發生。最后還可以嘗試進行“課后創造”。與之相對應的是“課堂創造”,二者相輔相成,相互統一,對鞏固和運用課堂知識也是大有幫助。
(三)拓展教學思路,應用多種模式
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有些時候容易不受教師控制。作為教師,“啟發”“引導”往往比“教”更有用。創造力的培養也可以通過一些游戲的方式來進行,比如佟 賀、尹愛青撰寫的《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的探討》一文中提到的“鼓圈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東北師范大學的左武福在他的碩士論文——《小學生音樂創造力培養實踐研究》中就提到了與美術相結合的辦法;珠海市平沙實驗小學的閆鳳老師還提出了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引入到創造教學中,她還提出要盡可能的多應用現代化手段,現代化的多媒體課件可以使教學內容充滿趣味性和形象化,吸引兒童的注意力。聲音、圖像、色彩、光線、動畫等的結合,給兒童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從而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充實音樂教學內容,比如在設計小學音樂(第八冊)《欣賞百鳥朝鳳》時,為了更好幫助學生理解,可先將很多鳥的叫聲融在一起,同時展示樂器瑣吶的圖片以及音色,這些都可為樂曲的欣賞和教學做好鋪墊。還有很多老師獨辟蹊徑,如顏曉平老師的《利用信息技術推動音樂創新教育》;徐進老師的《自制樂器課,點燃孩子的創造激情》都為我們眾多的音樂教師在上好音樂創造教學這一環節上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關于音樂創作教學一些新思考
(一)轉換教師理念,執行與監督并重
我們的教師隊伍中,有一批人缺乏探索精神,就愿意“吃老本”,忽視甚至是無視創造教學。對于這批人,應該優先轉換他們的思想觀念,只有正確的思想導向,才能讓他們重新認識到創造教學的價值和意義。還有一批老師,得過且過,沒人來聽課,不去參賽,就不會認真準備創造教學的內容,對于這樣的老師,希望學校本身和相關機構能起到教學監督的責任,為這些懈怠的老師們敲響警鐘。
(二)增加教育資金投入
教師怠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原因的是付出和勞動不成正比。由于當今社會的生活成本已超出勞動收入很大一截,多數教師對于學校的工作會有倦怠,缺乏熱情。很多音樂教師會在周末選擇在很多藝術培訓機構或者家里帶一些學生增加收入。倘若,提升教師待遇以及增加獎勵,對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會有顯著提升,也是對教師自我價值體現的實際表現。
(三)教育體系的缺失
創造教學不應該是某一個階段的,應該在孩子的每一個教育階段中都有所體現。要強調的是在孩子的幼兒階段,也就是幼兒園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對世間的所有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如果能在幼兒時期利用這一特點,開始對孩子們進行簡單的音樂創造思維的培養和訓練,再加上小學和中學的九年時間,至少會有一大批孩子能具備這一特性。可反觀我們的幼兒教育,似乎對這樣的問題還未注意。沒有完整的體系,單單從某一個階段想培養創造性人才無疑是不切實際的。
上述列舉的很多方法,具體成效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驗證,正如偉大的開國領導人毛澤東同志說的那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去嘗試和探索,才能驗證我們的這些方法是否有效可行,還需要進行哪些修改和完善。音樂創造培養課題的研究不僅僅是我們這些在實驗室里人的任務,更是全體一線音樂教師的任務,人才的儲備往往是決定一個國家興衰的關鍵。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只有讓我們的音樂創造教學、創造力培養回到正確的軌道上,才能讓音樂創造教學顯現它應有的價值與意義,才能讓孩子們享受音樂創造教學的樂趣。
作者簡介:梁同暉(1987—),寧夏銀川人,現為寧夏大學音樂學院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少數民族藝術和音樂教育;劉明(1969—),回族,寧夏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學和少數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