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中小型企業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實現線上經營已成為一種新型的企業運營模式。文章運用案例分析方法,以中小型企業在電商平臺的發展為研究對象,探討中小型企業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轉型發展的必要性分析,并探討其在與電商聯合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研究顯示:電子商務迅猛發展,需求市場分流;綜合成本持續增加,盈利壓力增大;跨區經營趨勢普遍,營銷戰略轉型是中小型企業需借助電子商務平臺發展的三大主因。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特點和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趨勢,文章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 電子商務 阿里巴巴 用戶黏性
一、前言
20世紀末期,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平臺上的B2B、B2C、C2C、B2M、M2C、B2A等互聯網新型運營模式,憑借方便性、快捷性、低成本性、安全性、靈活性、協調性等傳統商業模式難以具備的優點,迅速占領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制高點”,贏得了國內多數中小型企業的青睞(表1為阿里巴巴主要運營數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模式是一個不同于傳統經營方式的新型經濟模式,并在極短的時間內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徹底改變了公眾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經濟增速換擋的疊加階段,中小型企業也面臨著經營發展的轉型。因此,探討中小企業在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問題,既有利于探索一條符合我國中小型企業發展的轉型之路,也有助于眾多電商平臺在發展中實現結構的優化,更有利于促進實體經濟與互聯網體系的無縫對接,最終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表1 2013年阿里巴巴運營情況
數據來源:阿里巴巴招股說明書,其中*表示為2013年1月-12月,**表示截止到2013年12月底。
二、中小型企業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轉型發展的必要性分析
(一)電子商務迅猛發展,需求市場分流
眾所周知,自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至現在,世界經濟復蘇舉步維艱,我國經濟也處于結構調整和增速換擋的疊加期,國內市場甚至全球市場的消費需求都在持續減弱,因此需求市場的競爭壓力持續增大。但與此同時,電子商務行業卻得到迅速發展,并且其借助便捷性、實惠性、廣泛性等優勢對傳統商業模式造成極大的營銷沖擊。在其強烈的銷售競爭沖擊下,傳統商業模式的客戶被分流,中小型企業發展面臨轉型,如中國的傳統零售業就已至發展拐點,眾多零售超市和中小生產廠商需要不斷調整自身的發展戰略。
(二)綜合成本持續增加,盈利壓力增大
毫無疑義,由于規模的限制,中小型企業的規模效應不明顯,企業發展往往處于微利狀態,受國內外政府政策、市場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較大。不幸的是,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步伐加快,我國的人口紅利已經進入拐點,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將迅速消逝,東南沿海地區多次出現“民工荒”的浪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與此同時,我國中小型企業的土地成本、房租成本、稅費成本、采購成本不斷上升,這也進一步增加了中小型企業的盈利壓力。
(三)跨區經營趨勢普遍,營銷戰略轉型
從競爭力的角度來說,在資本規模、管理體系、技術水平、人才儲備等各個方面均不占優的傳統商業模式下,中小型企業無法與大型企業進行直接競爭。但電子商務平臺的出現改變了這一格局,互聯網開放、平等、自由的行業理念,為中小企業實現轉型發展提高了基礎和前提,中小企業可以借助互聯網商務平臺的推廣,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由于資本、人力等要素欠缺造成的發展瓶頸。
三、中小型企業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轉型發展的對策
(一)樹立電子商務發展理念,實現多元化發展
21世紀是屬于互聯網的時代,中小型企業管理者應樹立電子商務發展理念,為實現企業的多元化發展奠定思想基礎。當前,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馬太效應”日趨明顯,中小型企業要在競爭中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機遇,形成線上與線下經營模式的聯動發展模式,最終達到降低企業運營風險、增強企業市場環境適應能力、提高中小型企業盈利能力的經營目標。
(二)加強網絡市場營銷力度,實現多樣化營銷
不可否認,線下營銷具有見效快、效果好、經驗豐富等多方面優勢,但是也存在成本高、耗時長、營銷效果降低的弊端。因此,中小型企業與電子商務平臺的聯合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利用電商平臺開拓一條網絡營銷的渠道,從而擴大中小型企業的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最終形成多樣化的市場營銷體系,從而在市場需求競爭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增強中小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加強電子商務人才培育,實現可持續發展
隨著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電子商務人才的競爭將進一步激烈,因此中小型企業要想實現健康、高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電子商務的人才培育,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培育傳統商務和電子商務處理能力兼具的復合型人才,從而為中小型企業的線上經營和線下經營無縫對接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注重互聯網技術型人才的培育,為企業的電子商務經營提供技術支撐,提高企業的網絡營銷水平,增強企業的實效性和時效性。
參考文獻
[1]陸杉,高陽.供應鏈的協同合作: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7,(5):43-51
[2]Christodoulides.G.Consumer-based brand equity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A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2010,52(1):43-66.
[3]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12[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33-37.
[4]胡崗嵐.平臺型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及其自組織機理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0:31-39.
[5]胡崗嵐,盧向華,黃麗華.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及其演化路[J].經濟管理,2009(6):111-116.
[6]Chiu S P,Chuang L W,Hsu M H.Perceived quality,perceived value and repurchase decision in online shopping context[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3,31(1):43-48.
[7]曲振濤,周正,周方召.網絡外部性下的電子商務平臺競爭與規制——基于雙邊市場理論的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4:120-129.
[8]江文鈺,糜仲春.電子商務信譽管理系統的多維評分模型[J].管理學報,2007,03:302-305.
作者簡介:方寒雪(1993-)女,漢,河南安陽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