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農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沙坪中心小學
小學中高段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能力訓練
楊新農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沙坪中心小學
在整個小學階段里,閱讀課文始終貫穿整個教學系統,尤其以高年級的閱讀為重點。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正處于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最佳起步時期和個人素質的奠基時期,因此,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訓練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興趣;發揮個性;能力訓練
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課標和課改要求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不僅教給學生語文知識,從小就應該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特別是小學高段,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更是重要。閱讀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興趣,讓他們積極地參與,自己完成語言文字的基本訓練,提高他們自身的素質。如何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我認為有以下兩個方面:
新課標提出: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我接手四年級起,我就鼓勵孩子們多讀書。起先是每天語文課前五分鐘,學生輪流上臺給大家講講自己回家讀過的故事。然后是利用周五的班隊會,進行朗讀比賽。從五年級開始,我們班又開始輪流寫“班級日記”,人人參與,第二天上臺朗讀,大家還可以發表意見和建議,比如對文章本身的結構、表達、修辭等談看法,還可以就文章所反映出來的觀點、態度進行點評,旨在引導學生正確的思想導向。其次,利用課內文章引導學生的課外閱讀。現在很多課內名篇節選后都有好書推薦,就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開始就通過表揚、展示、小小的獎勵鼓勵學生閱讀,慢慢地讓學生從閱讀中認識世界,認識真善美假丑惡,從而體驗閱讀的樂趣。最終從思想上讓他們認識到,真正喜歡讀書,那才是致力于自己終身發展的好事。為此,我們班成立了“圖書角”,利用每周四向學校圖書館借閱,甚至每周給學生一節課,盡量為學生提供閱讀的機會。
1.注重文本,形成語文閱讀能力。
文本就是經典范例,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的特點,教學中要緊扣文本。因為現在孩子接受信息多渠道,所以要堅決反對脫離教材,海闊天空,漫無邊際的發言作風。不僅要知道是什么,怎么樣,還要知道為什么。當然,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多讀課文,讀懂文本。如教讀《草船借箭》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在設計陷害,為什么還要滿口答應,立下軍令狀,喝酒后才離開?”。同學們通過研讀課文,討論明確,這就是諸葛亮的高明,他運籌帷幄,知道在聯合抗曹的時刻,識大局,顧大體,體現了他的高風亮節又體現了他的神機妙算。
課內閱讀主要是交給學生一把讀書的鑰匙,在閱讀教學中,要和學生一起不斷總結,尋找文章閱讀的最佳突破口。如《狼牙山五壯士》文眼在“壯士”,就要從題目入手;《桂林山水》文章開頭揭示中心,學習這篇文章就可以抓住中心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去質疑學習;有的文章要從結果處入手,采用變序的學習方法;還有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去理解以帶全篇等等。閱讀感悟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閱讀經驗的有效積累,語文能力的綜合反應,這需要反復鍛煉,在課內閱讀的實踐中逐步養成。
2.訓練學生捕捉關鍵語句的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些句子,或表示過渡,或點明中心,其對表情達意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中,讓學生明確這些關鍵性語句,正確把握這些關鍵性語句的含義,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讀《蟋蟀的住宅》時,我們可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了”,為什么說是偉大的工程,使他們明白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進而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
3.培養思考質疑的習慣。
“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思則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從而提出新的問題并盡力去解答。“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質疑問難,這就要老師教方法。學習一篇課文,首先要看這篇文章是寫人記事的,還是寫景狀物的。比如寫人記事的文章,第一要弄清文中的人具有什么樣的品質;第二要弄清人物的品質是通過哪些具體事例表現出來的;第三還要要精讀文章細細品賞,勾畫出文章的重點語句,詞語,品一品這些詞句的精妙之處,以達到讀者作者編者三者之間的共鳴,使學生真正做到入境學習;第四對文中不理解有疑義的地方質疑,并通過討論解疑;第五談學習文章的體會收獲。體會是可以是學習方法,也可以是所受教育等等。只有這樣“打破沙鍋問到底”,才能學懂,學透,學深。
4.學會做批注。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要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因為批注不僅可以使頭腦保持清醒,而且有助于思維和記憶。批注的方法多種多樣,如在主要觀點和重要內容部分劃線;在關鍵詞下圈點;在空白處寫上各種評注、疑問、答案、要點的歸納;對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討的地方用不同顏色的筆勾劃出來,以便過后再思考;同時,要求學生對領悟之處也作特定的標識,以備忘卻,必要時還可用幾個簡單的詞進行旁注等等。在批注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做讀書筆記,培養做讀書卡片的習慣。將文章的內容濃縮在小小的卡片上,將書讀薄,將優美的語句或新了解的知識摘抄下來,建立自己的資料庫。
5.發揮個性,培養創新閱讀。
閱讀教學不僅是讓學生解讀文本,更在于引導學生實現自我建構,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啟迪、審美樂趣、文化積淀、語言發展的同時,實現對文本的超越,在歷史與現實的溝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內容的視角轉換中讀出新意,讀出有創意的感悟。培根說過:“凡有所讀,皆成性格。”學生對文章的鑒賞感悟,都具有較強的個性化特點。在讀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我們進行素質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鼓勵學生提出與書中不同的見解,或者解決書中或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在閱讀中,會對一貫的、公認的模式、結論提出異議的閱讀能力其實就是學生的一種有深度的求異思維的體現,應給予高度肯定。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閱讀是一個綜合過程;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時間內能見效的,這是要長期堅持不懈的進行訓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