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平河北省故城縣里老中學
打造初中歷史教學的自主課堂
劉俊平
河北省故城縣里老中學
我們所說的高效自主型課堂便是學生主導型課堂。表面上高效和自主是一對矛盾體,學生的自主能否帶來高效,將課堂主動權交予學生能否帶來高效?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將高效和自主有機結合起來,聯合發揮作用,這其中的紐帶便是展示方案。
辯論會的主要作用便是明確觀點、梳理思路、講清道理。典型課題便是《商鞅變法》。本課是初中歷史的重點和難點,表現在對變法背景和內容的理解上。采用辯論的形式簡單實用,辯論有三方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奴隸主舊貴族以及農民。學生充分運用資料和課本內容進行唇槍舌劍的辯論,其中不乏精彩深刻之處:新興地主階級對變法很滿意,因為承認土地私有確保了他們的利益;奴隸主舊貴族對此很不滿,按軍功授爵使他們失去了世襲特權,嚴重損害了他們的利益;農民對變法是積極支持:獎勵耕織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加強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穩定,確保人民安定生產勞動。通過辯論同學們深刻體會到了變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諸子百家思想也特別適合使用辯論會,例如:根據資料和課文內容以儒、道、法三家觀點談談你對校風建設的看法。校風建設到底是應該向學生灌輸良好的思想教育,講述良好校風重要性這種儒家仁愛思想,還是強調嚴格的規章制度“無規矩不成方圓“嚴格遵守、賞罰分明這種帶有強烈的法家思想,亦或是主張自我覺悟和自我發現、改正錯誤這種明顯的道家思想。學以致用,將這三家的思想運用于校風建設問題上,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通過辯論同學們加深了對三家學派思想的認識和理解,意識到三家觀點在校風建設問題上不能單獨使用,合三家之力、取長補短才能最恰當的方法。
初中歷史內容較為豐富和生動,情景劇的運用不僅能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表演才能,真正展現學生的多才多藝。七年級上冊《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重點部分是分封制,這個內容理論性較強,學生不容易理解。情景劇的活潑性和趣味性恰恰彌補了這一不足。展示過程中由學生分配不同的角色:周天子、分封人員(包括王室、功臣及古代君主后代)、奴隸。輪廓分明地展示了一幅奴隸社會的生活場景。
此外八年級表現紅軍長征的艱難困苦也適合用情景劇。“爬雪山”、“過草地”、“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等情節都適合小組用情景表演的形式展現。
1.講故事。
初中歷史富于趣味情節,故事性較強,特別是初一年級,幾乎每一課都有經典的歷史故事和成語。這些內容為展示方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故事性使得學生在游戲中掌握課文內容,真正體現高效自主型課堂的價值和內涵?!度龂α⒕置娴男纬伞泛汀肚氐蹏呐d亡》這兩課穿插有大量的故事、俗語、歇后語以及成語。這樣講故事、說成語的活動又可以轉化為比賽,看哪一個組掌握更多關于本課內容的故事、俗語、歇后語以及成語。這樣既豐富了同學們課內外的知識又很大程度上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特別是這樣的大眾化活動容易激發平時不愿意表現的學生的參與熱情,做到全員參與。
2.朗誦。
七八年級有很多詩歌和名人名言。七年級下冊講述唐朝燦爛的文化時提到了很多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八年級的《七律?長征》。在這些課文當中開展小組詩歌朗誦活動或者比賽,學生不僅能輕松掌握課文內容,還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一舉兩得。
3.演唱。
演唱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項活動,將課文內容與演唱結合在一起所取得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八年級關于新民主主義的內容,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有很多讓人慷慨激昂的歌曲。表現第一次國民大革命的“打倒列強,除軍閥”曲調就是流行兒歌《兩只老虎》的前身;“九一八事變”東北百姓凄涼的《松花江上》讓學生深刻體會了亡國奴的滋味;當中華民族遭受到日本帝國主義史無前例的威脅時《黃河大合唱》表現了全國軍民團結一致抗擊日本侵略的力量和決心;《游擊隊歌》以輕松愉快的曲調突出了共產黨充分發動人民戰爭,運用游擊戰、運動戰給予敵人迎頭痛擊的戰斗場景。
4.繞口令、打油詩。
打油詩,內容和詞句通俗詼諧、不拘于平仄押韻,便于普通人口耳相傳,學生之間傳誦的也比較多。偉大的抗日戰爭中學生有詩:“八路軍真叫棒,東南西北打勝仗。來無影,去無蹤,打的鬼子找不到東”就妙趣橫生,記憶深刻。
5.繪畫。
繪畫是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特別是初中學生表現欲較強,繪畫給他們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不少歷史知識通過繪畫表現的淋漓精致。七年級的“絲綢之路”和“西域范圍”為具有繪畫天賦的同學提供了契機,提高了他們參與高效課堂的信心。
其實展示方案形式有很多種,很多展示內容不僅能豐富和強化重點,還可以提升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例如朗誦、繪畫、演唱等,展示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不僅避免了課堂的刻板化和形式化,還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了高效課堂的精彩。
高效自主型課堂代表了新式教育理念的一種方向,它的價值不止簡單的完成應試教育,更在于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事實證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展示方案體現了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同時起著催化劑的作用使得高效和自主完美地融合在課堂當中。
(1)對于歷史學科教學來說,基礎知識的掌握永遠是能力、創新的前提,任何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施,都不能放松對歷史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落實。一切忽略了基礎知識掌握的研究,都是舍本逐末、空中樓閣式的研究,毫不可取。所以,當我們在構建一種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時候,首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才能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最有效。通過實踐我感受到,在學生的歷史學習活動中,歷史基礎知識不應該是通過機械記憶的模式來掌握的,而應該是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的模式來掌握的,只有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正確地構建起自己得到的歷史框架,并能夠正確識別各種對歷史的解釋,甚至提出他們自己對歷史的解釋,這樣的基礎知識掌握,才是持久的,才是可以有效地轉化為學科能力的。
(2)教育教學必須要面向全體學生,力圖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盀槊恳晃煌瑢W的終身發展奠實基礎”是我校的辦學理念。作為中學歷史教學,雖然涉及的是歷史上的事物,但是也具有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在我們進行教學模式的探索時,一定要以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目標。一方面,要通過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進,引導每一位學生自我發展,養成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和習慣,整體地提升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要通過歷史教學,使每一位學生掌握歷史知識,了解人類的過去,促使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發展和歷史意識的生成,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使學生學會以全面、客觀、辨證、發展的眼光來認識人類社會,為其終身的發展奠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