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王勇 胡溶冰
關于中國低碳城市建設問題及對策的研究述評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王勇 胡溶冰
摘 要:據統計,城市因能源消耗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占總量的67%,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超過50%,未來將加快城市化進程,“城市的成功就是國家的成功”,探索中國低碳城市的發展之路是非常迫切的。本文首先對低碳城市建設存在問題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然后,對低碳城市建設的戰略對策及具體策略的文獻進行了分類評述。。
關鍵詞:低碳城市 策略 述評
城市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空間載體,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場所。據統計,全球80%的能源消耗量來自城市的各類活動,城市因能源消耗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占總量的67%。目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超過50%,未來將加快城市化進程,而氣候變化和城市化又容易使人類遭受災害的影響,打造“低碳城市”,提高生活品質,這是世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理性選擇。“城市的成功就是國家的成功”,探索中國低碳城市的發展之路是非常迫切的,為此,系統梳理中國低碳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與相應對策的文獻可以提供許多有益的借鑒。
低碳城市是指在城市化進程中以實現低碳目標為主要特征,以促進城市全面和諧發展為主要目的,通過制定低碳城市建設戰略規劃、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模式、推廣有效的低碳技術等措施促進低碳城市建設。[1]
不過,我國低碳城市建設還面臨著許多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我國的城市化發展面臨日益趨緊的碳約束;快速城市化導致的環境和能源問題日益突出;我國大城市在國際低碳資源的聚集方面不具有優勢。[2]
陳超凡、劉偉等(2013)認為中國低碳城市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相關制度體系不完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階段性制約著中國低碳城市的發展進程;低碳城市建設基礎薄弱。[3]這幾點分析是從制度、基礎及歷史層面給出的,比較客觀。
低碳城市建設的戰略具有長遠性與全局性的特點,在發達國家的低碳城市建設具有國家發展戰略的性質。美國、日本、英國、德國、荷蘭、丹麥、芬蘭等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輝煌成績,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低碳城市建設和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是制定中長期發展戰略,項目管理是重要的環節。為此,中國低碳城市建設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1)加強制度建設,加快立法。統一標識制度和低碳標準的制度建立至關重要。(2)制定低碳城市建設的國家戰略、城市戰略以及項目層面三個方面的規劃。(3)放權給地方政府,使之真正成為低碳城市建設的主導。(4)加大對新能源、碳捕捉技術開發、研究以及推廣的財政投入。(5)低碳生產、低碳交通、低碳建筑與生活齊頭并進。(6)大力發展低碳文化教育,培養低碳意識和低碳理念。(7)加快碳稅、低碳補貼和碳排放權市場的建立。[4]
牛紅武(2010)等認為,建設低碳城市的關鍵在于首先確立以低碳排放的規劃。建立碳平衡規劃戰略,其次要在方案內部實現碳排放平衡。[5]
對低碳城市建設具有戰略意義的是城市規劃。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其一是城市經濟經濟社會;其二是城市空間形態規劃;其三是城鄉土地利用規劃。低碳城市發展規劃要求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從應對氣候變化建設實踐來看,低碳城市發展規劃的重點任務包括空間布局及基礎設施的低碳化、低碳生態系統和增強碳匯、能源供應低碳化、產業低碳化、構建低碳社會消費模式等。[6]
中國低碳城市規劃兩個可能的路徑:一是以低碳為切入點,構建全新視角的規劃體系;二是在現有體系基礎上,實現城市規劃體系的變革。第三條路徑將低碳理念在城市規劃中予以應用,則是更現實、更為可行的路徑。[7]
羅巧靈(2011)認為,低碳社區規劃建設一般要注重:(1)設計與所處的環境、城市氣候特點相適應;(2)緊湊的空間結構模式;(3)土地功能的混合利用;(4)發達的綠色公共交通體系;(5)在社區中建設與碳排放相適應的綠量;(6)地方材料的運用;(7)資源再生和循環利用,盡量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8)建筑節能技術的運用。[8]
謝石營(2011)認為,低碳城市建設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構建制度構架,從政策體系,部門規范和規劃系統等層面實施低碳城市規劃建設[9]。
劉中文(2010)指出,低碳城市建設要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方針,以實現清潔發展、高效利用為目標,探索一條符合實際情況的低碳發展之路。低碳城市的發展需要相應的發展戰略和治理模式。其發展戰略模式包含4個參與主體,即政府、公眾、企業及市場。低碳城市的發展戰略模式是若干子系統的綜合體現,其基本著眼點是城市的遠期利益。實施低碳城市發展戰略模式的保障體系:組織保障;政策保障;技術保障;人才保障;市場保障;資金保障。低碳城市發展是一場社會經濟結構的重大變革[10]。
不少學者對低碳城市建設的戰略規劃進行了實證研究。例如,王莉(2010)認為,江西南昌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戰略為:優化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產業;發展低碳技術,改善燃料結構;培養低碳理念,引導低碳生活,實施低碳消費模式;城市園林綠化,增加碳匯[11]。
低碳城市建設策略是在戰略確定之后的相對具體的實施對策與方案,是具體到低碳城市建設內容的行動規則下的方案分解。初曉波(2011)在研究日本東京低碳城市建設經驗之后指出,有必要反思造成當前環境惡化的根本原因,思考低碳城市建設的主題和前景;全面地評估建設低碳城市的意義;應該高度重視法制建設;需要增加國內和國際的合作。[12]
邱鵬(2010)在研究瑞典低碳城市經驗之后指出,應探索有中國特色的低碳城市發展策略:(1)將低碳城市理念融入現行規劃體系;(2)不斷調整優化城市能源消費結構;(3)穩步提升低碳技術水平;(4)大力拓寬建設資金的投融資渠道;(5)著力提高公眾的參與度;(6)努力營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環境。[13]
陳蔚鎮(2010)以城市能耗的來源為研究視角,提出了對策。研究表明,由產業、交通與建筑能耗三部分構成了城市能耗的主要部分,為此,低碳城市的發展包含三個重要的路徑,就是選擇社會性路徑、空間性路徑與技術性路徑,并且這三者都是相互關聯的。[14]
袁曉玲(2010)從更加宏觀更加系統的低碳城市體系構建的角度提出具體的策略。主要包含五個支撐體系:低碳理念體系、低碳技術體系、低碳消費體系、低碳生產體系與低碳金融體系。這五大體系相互影響,缺一不可[15]。
日本學者青木昌彥認為,低碳城市制度設計和建設必須結合本地區的制度、經濟、文化、歷史價值現狀。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的政策同樣具有中國特色,陳建國(2011)認為,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的政策選擇是:(1)實現城市經濟發展的低碳化。(2)實現城市社會生活的低碳化。[16]這些對策與其對低碳城市概念的理解相一致的,他理解的“低碳城市”就是以技術的開發為手段,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在生產和生活方面實現低碳化。其實,低碳城市僅僅從生產與生活兩個層面來理解,可能還是比較狹窄,僅僅依靠技術,可能未必可以解決問題只根本,“武器論”不可能帶來徹底的革命。
中國低碳城市發展路徑與發達國家有比較大的區別,如果具體到城市,個性化就相對更加明顯。倪外(2010)指出:“低碳城市是一個系統集成的總體,低碳城市建設的七個子方面,低碳產業、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消費、低碳能源、碳捕獲與封存技術,以及低碳管理與制度是一個有機整體?!盵17]這七個方面比較全面,具有代表性,其他城市的低碳城市的對策基本在這個范圍,例如,曹坤源(2011)提出合肥市發展低碳城市的對策:構建低碳交通;提倡綠色建筑;發展低碳工業。[18]李向陽等(2010)提出南京低碳城市的發展路徑為: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低碳技術;倡導低碳生活和消費,實現社會發展低碳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進技術和制度創新。[19]
對低碳城市成效的評估研究也不少,陳浩(2011)構建模型,分析了武漢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進而提出需要從人口結構、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和綠化結構方面來采取措施。張煒鈴等對北京市經濟、能耗狀況以及低碳發展水平進行度量,并進行了比較研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促進產業升級,發展低碳經濟;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引進碳價格制度及征收碳排放稅,發展新的清潔技術、倡導綠色消費等;提出單位GDP能耗、碳生產率、人均碳排放等約束性目標值。
參考文獻
[1] 劉偉,劉亮,陳超凡,戴睿,藏蕾.中國低碳城市發展規劃與展望[J].現代城市研究,2013(4).
[2] 劉軍.國外低碳城市的建設經驗及對我國城市化的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2).
[3] 陳超凡,劉偉,劉亮,桓漢青.中國低碳城市發展戰略研究[J].生態經濟(學術版),2013(1).
[4] 張兵.西方發達國家低碳城市建設的經驗與借鑒[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
[5] 牛紅武,田國行.哥本哈根氣候峰會背景下的低碳規劃[J].林業經濟,2010(9).
[6] 莊貴陽.低碳城市發展規劃的功能定位與內容解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1(8)
[7] 錢紫華.低碳城市規劃的研究回顧與思考[J].重慶建筑,2011(4).
[8] 羅巧靈,胡憶東,丘永東.國際低碳城市規劃的理論、實踐和研究展望[J].規劃師,2011(5).
[9] 謝石營.低碳城市發展行動框架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1(6).
[10] 劉中文.我國低碳城市發展戰略模式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2).
[11] 王莉.低碳經濟下建設低碳城市的戰略思考[J].財經界(學術版),2010(10).
[12] 初曉波.日本的低碳城市建設——以東京都為中心的研究[J].科學中國人,2011(12).
[13] 邱鵬.探索低碳城市建設新路徑——瑞典經驗借鑒及啟示[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10).
[14] 陳蔚鎮.低碳城市發展的框架性思考與路徑選擇[J].動感(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筑),2010(2).
[15] 袁曉玲.中國低碳城市的實踐與體系構建[J].城市發展研究,2010(5).
[16] 陳建國.低碳城市建設:國際經驗借鑒和中國的政策選擇[J].現代物業(上旬刊),2011(02).
[17] 倪外.低碳經濟視角下的城市發展新路徑研究——以上海為例[J].經濟問題探索,2010(5).
[18] 曹坤源.低碳城市發展的現狀和對策研究——以合肥市為例[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
[19] 李向陽,黃芳,李瑞晴.南京走向低碳城市的現實挑戰和路徑抉擇[J].唯實,2010(Z1).
作者簡介:王勇(1969-),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社科部副主任,教授,在讀博士,浙江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高職教育、經濟管理方面的研究胡溶冰(1988-),女,浙江麗水人,講師,碩士。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4(b)-1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