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亞坤
[摘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立與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實現改革發展成果共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3-006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31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進入新世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政府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方面邁出新步伐,建立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健全全民醫保體系”。可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問題。
一、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現狀
農村社會保障是指國家通過積極動員社會資源經過立法程序確保一部分無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自然災害的農村公民能維持生存、保障農村勞動者日常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同時根據國家經濟狀況逐步提高農村公共福利水平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在農村地區社會保障維持在一個低水平的運作狀態僅僅維持生存保障。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著力推進農村居民社會保障工作。目前,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農村居民醫療救助制度、五保供養制度、自然災害生活救助制度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開始試點,初步保障了農村群眾的基本生活。
二、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存在的問題是關注的焦點。當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面臨的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個。
(一)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低,覆蓋面小。農村社會保障無論是范圍還是標準相對于城市來說是很低的。大外分鄉鎮企業和私有企業以及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三資企業對農村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基本上是空白。這種情況,使國家無法對農村勞動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極不適應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格局。
(二)農村保障體系不健全。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的主要表現有四個方面:一是目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標準仍然很低;二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資金的保值增值問題有待解決;三是一些地方因合作醫療解體而使早巳被消滅或控制的地方病、傳染病再度發生甚至流行;四是農村社會保障機構的組織效率低下。我國現行社會保險主要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失業保險也是農村社會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農村社會保險在這兩方面基本上是空白的。
(三)社會保障管理分散,缺乏有效性。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的現狀是城鄉分割、條塊分割、多頭管理、各自為政。條塊之間既無統一的管理機構,也無統一的管理立法。農村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有待理順,管理水平急需提高。農村社會保障的機構協調是遠遠不夠的,經辦機構薄弱。管理的高成本抵消了制度的積極功效。監督體制還不完善,很多項目實際上還處于主管部門的自我監督狀態,農民作為受益主體參與管理監督社會保障事務的問題還未受到足夠的重視。
(四)農村社會保障法制不健全。農村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建設滯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差異太大,不符合公平原則、保障內容不全面,系統的可操作性不強。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基金在管理上缺乏法律保障,很難保證基金的保值、增值。
(五)社會保障資金籌集難度大。1991年民政部在部分地方開始試點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基本方案》規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資金籌集上要堅持以“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原則。這種政策從我國窮國辦大福利的實際國情出發,規定了籌集養老保險資金的不同渠道,三方分擔,個人為主。另外這種社會保障資金的繳納強調的是自愿原則,在沒有國家和集體補助的情況下,保障繳費成了農村社會保險很難解決的問題,沒有強制性手段,沒有現實的經濟利益刺激,也就沒有了農民投保的積極性,最終損害的不只是發展與完善中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更是農民自己的切身利益。
三、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問題存在的原因
導致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制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二元經濟制度框架下,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呈現出明顯的二元化特征:在城市,建立了面向企業勞動者的社會保險制度;在農村,則實行家庭保障為主與集體救助相結合的保障制度,作為現代社會保障體系核心內容的社會保險,未在農村完全建立,城鎮居民具有的就業、醫療、住房、退休金等福利措施農民均無權享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日益強化的趨勢促使我國城鄉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也促使城鄉二元的社會保障制度非均衡發展。
(二)我國農村經濟總體水平落后,經濟發展緩慢。農村經濟發展仍然十分緩慢,尤其是西部農村地區生產力更為低下。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是在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的條件下建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是工業化的前提或者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國家為適應客觀要求而自覺加以實施的,由于沒有先例可循,存在許多的問題。
(三)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缺乏法制保障。目前,我國與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相關的法律較少,制度建設落后,頒布的一些法規、條例、規章也缺乏普適性。現階段與我國法治發展進程相適應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尤其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配套政策條例上仍有缺失。endprint
(四)政府用于農村社會保障的資金投入相對不足,而農民的社會保障需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風險的加劇等有了明顯的提高,財政供給不足和需求增長的雙重壓力制約了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國各級地方政府對農村社會保障投入的積極性也不夠高。
(五)農民自覺參與社保的意識薄弱。目前,我國農民對農村社會保障缺乏必要的了解,社會保障意識比較淡薄,參與不夠積極。農民觀念難以轉變。許多農民持懷疑態度,少部分農民群眾還對此不信任。除此之外,農民群眾尋求保障的意識不強,無風險規避意識,盡管深知社保的好處,感覺自己可能用不上,就是不愿掏那份“不必要”的錢,更不愿眼看著自己出錢讓別人用。
(六)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水平低下,政出多頭,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機構。我國沒有建立一個專門對農村社會保障資金進行高效管理的機構。城鄉分割、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現象非常嚴重。農村社會保障管理不夠規范科學,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沒有形成一支從研究到操作的專業化隊伍,沒有建立一個專門對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發放、保值增值進行高效管理的機構。
四、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對策
在認真分析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后,提出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對策建議,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保障農民收入增長。只有農村經濟發展上去了,農民收入得到穩步增加,農民才會積極地參與社保,有利于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同時應該采取必要措施,調整收入分配格局,調整勞動力要素的分配比例,力爭保障農民的利益,提高農民的繳費能力。
(二)建立多方籌資機制,穩定資金保障。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能否正常運行關鍵要具備足夠的資金支持。籌集資金一是要貫徹國家、集體、個人三方比例負擔的原則且分擔比例要合理化;二是可開征社會保障稅、征收利息稅、遺產稅以及部分國有資產以充實農村社會保障基金。另外還可以從社會福利彩票收入中提高用于農村社會保障的比重,以此來拓寬籌措資金的渠道。
(三)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村社會保障管理體制。高效、完善的管理體制是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得以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管理體制所存在的問題制約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政府需進行合理分工,明確責任,各司其職;加強各相關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好各類矛盾;建立專門的、統一的農村社會保障管理機構,注重機構之間的垂直、橫向聯系;設立專門的監督機構,加強對基金的監督,做到專款專用,堅決杜絕擠占挪用等現象。
(四)加快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法制建設。要使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順利實施,首先必須確保有法可依,因為法律體系的建立是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得以實施的保證。立法機關應加快農村社會保障的立法進程,針對農村社會保障的管理體制、資金籌集和發放、責任監督體制、保障項目內容和標準做出明確的規定,做到有法可依。
綜上所述,發展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已成為當前我國亟待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意義十分重大。在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過程中,我們更應該從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追根究底,不斷探索,大膽創新,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發展與完善,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陳錫文,韓長賦,胡曉義.農村社會保障制度[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1.
[2]李娜,司振華.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J].經營管理者,2014(3).
[3]葛慶敏,田麗.爭議聲中的探索: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對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 (3).
[4]呂杰.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議[J].經濟與管理,2011 (1).
[5]榮化雪.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甘肅農業,2012(1).
[6]李炳炎.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的歷史與現實[J].學術園地,201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