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趙拓
[摘要]帝舜曾說過“期于予治,刑期于無刑,民協于中?!币痪湫唐谟跓o刑,道出了刑法的最高境界——無刑。對此,法家主張“以刑去刑”,推崇嚴刑峻法,儒家推崇“以德去刑”,強調教育和感化。人性、人道、人權好比刑法階梯的三個格板,在人性之上是人道,在人道之上是人權。根據人性奠定刑法的基調,關乎刑法的善惡和公民權利的保障。這“三人”不僅要貫穿于立法,更應融入執法與司法之中。
[關鍵詞]刑法;人性;人道;人權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3-007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39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人性——奠定刑法
在刑法尚未出現的時候,人性已經閃爍著光芒。刑法的制定既離不開人,就也離不開人性。人性是刑法的基礎,基于對于人性的不同認識,奠定了刑法的不同基調。刑法作為一門學科,更是一門科學,要對其進行深入透徹的研究,就不得不深人透徹地了解其本源,即人性問題。
(一)人性之于刑法
觀之人性對刑法的影響,我們或許可以從古今中外關于人性的學說中看出些許端倪。儒家主張“以德去刑”,反對“不教而殺”,認為“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而法家則以人性本惡為由,多主張“以刑去刑”,即以嚴酷的刑罰達到消滅犯罪的目的。
人若皆善,則何來“犯罪”,又何須刑法?人若皆惡,那制定刑法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人性善或惡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經過后天的培養與教化。毋庸置疑的是“以刑去刑”、“以德去刑”是我們可以研究和借鑒的法治思想。
(二)我國刑法中對人性思想的體現
1.被告人翻供不為罪
《刑法》第305、306條規定偽證罪等罪名將證人作偽證,律師教唆證人作偽證等行為均納入刑法處罰的范圍,對于被告人翻供的行為刑法卻并沒有予以禁止。根據根據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犯罪嫌疑人翻供的,不能認定為自首;但在一審判決前又能如實供述的,應當認定為自首。”可見,刑法并不杜絕被告人翻供這一現象,究其原因,人性使然。刑法可以處罰那些與自身無利益關系的人作偽證,但不能違反人性,處罰那些基于自身本能趨利避害的選擇翻供的被告人,正所謂“法不強人所難”,趨利避害作為人最自然的本能,所謂法律不外乎人情,刑法也不例外。
2.事后不可罰的規定
所謂事后不可罰,即行為人在實施犯罪之后為了保護既得利益或掩藏犯罪事實而實施的行為不再單獨定罪。事后不可罰制度的確立,不僅符合一般國民的預測性,也充分體現了“法不強人所難”,順應了人性。
(三)我國刑法中有待完善之處
1.違法性認識錯誤
“事實錯誤免責,不知法律不免責”的羅馬法格言確立了司法實踐中“違法性認識錯誤不影響刑事責任”的處理原則。然而,隨著對違法性認識錯誤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探討,“不知法律不免責”原則已經開始動搖,取而代之的是大陸法系許多國家將違法性認識錯誤作為免責減刑的緣由之一。
在司法實踐中,以違法性認識錯誤作為無罪辯護的理由日趨增多。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某一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并不明顯,并且一般人難以認識此社會危害性,此時若是不能證明行為人具有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那么便不能成立故意犯罪。根據法律不強人所難,行為人行為時若是不具有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便不能定為故意犯罪,這也是遵從人性的。
2.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法定刑的提高
設立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的初衷是為了彌補實踐中無法查明貪污受賄罪事實的法律漏洞。然而實踐表明,由于本罪罪刑過低,往往成為了貪污受賄罪的“救生圈”。貪污罪和受賄罪的最高刑都是死刑,而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的法定最高刑卻只有五年,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一面是死刑,一面是五年有期徒刑,大多貪污受賄的人會選擇拒不交代,從而逃過了更大的懲罰。由于該罪的法定刑偏低,不但不能起到遏制腐敗的作用,反而起到了保護腐敗的作用。為了符合制定該罪的初衷,達到遏制腐敗的目的,有必要適當提高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的法定刑,使其真正起到威懾的作用,發揮其應有的效果。
二、人道——界定刑法
(一)人道之于刑法
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道即為“義”道,即“仁,人之心也;義,人之道也?!苯涍^儒家的傳承與發揚,人道一詞被賦予了更高的人文含義。人道,成為一種對做人基本價值的追求,成為一種人是否還稱得起為人的底線。刑起于兵,刑法曾以一種血淋淋的殘酷形象存在過,它曾將人的尊嚴至于不顧,并肆意踐踏。經過歷史的洗禮,殘酷且不人道的刑罰日益減少,輕刑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然而,只要刑法存在一天,它給犯受刑人所帶來的就只能是痛苦。如何把這種痛苦控制在人的尊嚴所能接受的限度之內,這就是人道之于刑法的意義,將刑法界定在人道之內,將人道作為刑法的底線。
然而,又如何來界定刑法中的人道呢?“刑法中的人道,立足于人性。人性的基本要求乃是指人類出于良知而在其行為中表現出的善良與仁愛的態度和做法,即把任何一個人都作為人來看待?!耙虼?,刑法的人道性是指刑法的制定與適用都應當與人的本性相符合,盡可能地寬緩?!绷⒎ㄕ邞敱M量地控制刑罰的嚴厲性,尊重犯人的人格和尊嚴,禁止非人道的刑罰。
(二)我國刑法中對人道思想的體現
1.又聾又啞的人犯罪從輕處罰??v觀歷史長河,刑法作為一種法律制度,經歷了由嚴苛向寬緩的蛻變。寬容不僅是人的一種品性,而且是一種政治制度的特性。我國《刑法》第19條規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減輕、從輕或者免除處罰。”又聾又啞的人因為其自身的缺陷或孱弱,招致刑法格外的憐憫,這正是人道主義精神在我國刑法中的體現。endprint
2.適用死刑的限制。上天有“好生之德”,且“洽于民心”。刑罰的適用必要寬和,英國著名刑法學家邊沁曾指出,刑法是一種必要的惡,我們必須謹慎的對待,這要求我們要更加關注刑法的合理性與正當性,更要求刑法具有道義性,如果放任刑法之惡,使之從必要之惡變成不必要之惡甚至過分之惡與濫用之惡,則刑法的道義性也就喪失殆盡了。在這個意義上講,合乎道義的刑法才具有人道性。對此,我國刑法針對未成年人等特殊主體進行了死刑限制。
三、人權——引導刑法
(一)人權之于刑法
所謂人權,即是人與生俱來,能夠影響和決定人生存和發展的固有的基本權利,又是自然意義上的生命、自由、健康、財產、安全與追求幸福的權利。保障人權是對刑法最高價值目標的追求,“刑法具有限制國家刑罰權、保障公民自由的機能,它不僅是善良公民的權利法案,更是犯罪人的大憲章。刑法作為犯罪人大憲章,是指行為人實施犯罪的情況下,保障罪犯免受刑法規范以外的不正當的刑罰?!?/p>
(二)我國刑法中對人權思想的體現
1.罪刑法定原則的貫徹。罪刑法定原則即限制公權力以達到對人們合法權益的切實保護。首先要排除立法上對犯罪與刑罰規定的任意性,保障人民的權利。我國1997刑法出臺后,又相繼產生了8個刑法修正案,使法律條文更加的明確和體系化,切實做到了有法可依;其次是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有法必依,從而保障無辜者不受刑事追究,犯罪人不受法外追究,使人權得到切實的保障。我國刑法嚴格貫徹了這一原則,其在限制公權力,保護私權利方面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2.勞教制度的廢止。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廢止有關勞動教養法律規定的決定,這意味著已實施50多年的勞教制度被依法廢止。中國特有的勞教制度,被“譽為”是現代文明的恥辱,它的頒布及適用不僅違反了《憲法》、《立法法》的相關規定,更以“不經審判,剝奪被勞教者的辯護權和上訴權”等野蠻規定,剝奪了公民的權利,踐踏了公民的尊嚴。《決定》規定,勞教廢止前依法作出的勞教決定有效;勞教廢止后,對正在被依法執行勞動教養的人員,解除勞動教養,剩余期限不再執行。這一舉措被視為是我國建立和完善法治社會的重要一步。
(三)我國刑法中有待完善之處
1.沉默權。沉默權制度最早源起于英美法系,德日等大陸法系國家則直接通過立法將其確立下來。至今,沉默權已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認可,所謂沉默權,即賦予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接受詢問或者出庭時保持沉默或者拒不回答問題的權利。沉默權的賦予,將是對人權保障的極大推動。
2.對現行刑法體系的調整?!胺ㄖ谓ㄔO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就要文化和民族精神為根基,結合時代精神,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同步,樹立法律信仰,轉變法律觀念,讓權利本位觀念根植于公民心中?!?/p>
參考文獻:
[1]周秉鈞.國學基本叢書.尚書[M].長沙:岳麓書社,2001:17-18.
[2]王愛鮮:“刑期于無刑”思想的社會價值[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 (1).
[3]趙秉志.中國刑法的運用與完善[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9.
[4]陳興良.刑法的價值構造[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5]陳興良.刑法的價值構造[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6]木村龜二.刑法學詞典[M].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91.
[7]陳寧.刑法的人權發展趨向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4.
[8]曾根威彥.刑法學基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