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霞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實施,這就導致依然還是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英美文學教學存在特別嚴峻挑戰。解讀文本這是認知詩學的著重點,可以有效結合人們日常認知能力和文學能力,從而啟示英美文學教學。將認知理念貫穿于英美文學教材,可以徹底顛覆以往傳統的測評與教學模式,在學生體驗文學認知和日常認知體驗兩者之間連接溝通的渠道,也是一條有效途徑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與審美能力實現。
[關鍵詞]新課改;英美文學;解讀文本;認知詩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3-011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58
[本刊網址]http://www.hbxh.net
隨著讀圖時代與信息時代到來,當前的主流閱讀模式已經轉變成淺閱讀,高校實用型課程逐步邊緣化英語專業文學課程地位,在學生心中逐步削減文學的影響力與吸引力。近些年有不少學者探討在文學教學中應用文學理論,這就必須更進一步探討英美文學教學模式,隨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逐步發現教育方法與教育理念受到認知科學的重大影響,從而有效結合文學與認知科學,在這些研究成果中,尚未探討文學教學中認知詩學的重要作用,本文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討英美文學教學中認知詩學所具備的啟示作用。
一、認知詩學和文學教學理念
由于當前高校文學教學的方式與理念受到不同文學研究理論的深遠影響。文學教學基于倫理學批評角度則是高度重視文學所具備的道德教化功能,并且彰顯出文學教學科研獎人文素質有效提升。認知詩學這門學科相對來說比較新,在長達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可以將其劃分成三個階段。Tsur提出認知詩學這是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主要所做的就是講欣賞詩歌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初步探討,提到閱讀詩歌當中使用的概念隱喻和日常生活當中概念系統保持著一致性。心智的詩性特征屬于該階段認知詩學研究重點,充分強調日常生活心智和閱讀文學心智活動兩者之間保持著一致,強調認知分析心智活動。第二階段就是有效結合認知語言學和認知詩學,借助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的充分運用來探討文本特征上體現心智風格。第三階段就是基于認知心理學與認知語言學條件下的認知詩學研究,該階段將研究目的確立為閱讀文學文本,充分強調文學閱讀所具備的文學語境性、互動性、體驗性。從以上分析就可以了解到,如今研究認知詩學這是一種導向是文本的閱讀模式,在文學文本解讀環節通過認知理論的運用,憑借認知科學成果借用,積極探討閱讀過程心智活動所具備的作用。與接受反應理論當中積極倡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進行比較,認知詩學同樣將其重點放在解讀文本,可是更為強調體驗、意義以及生成概念,將其重點放在認知處理閱讀過程所包含信息的過程,除此之外,還覺得文學能力屬于人的日常認知能力,而文學心智活動這是屬于日常心智活動。基于文學功用的角度來看,與傳統詩學進行比較,閱讀的心智過程這是認知詩學的根本區別,傳統詩學將其聚焦點放在閱讀的倫理和理性結果層面。
通常來說,比較難提升學生欣賞水平這是當前開展英美文學教學存在的一大瓶頸問題。相當一部分的學生理解文學語言特別是外國文學語言顯得特別難,覺得再怎么努力閱讀也并不能領悟所蘊含的意義。根據目標內涵可以將英美文學課程劃分成五個層次的內容,分別是人文精神的培養,洞悉生命與感悟人生的意義;基本的批評英美文學的方法與知識;閱讀體驗英美文學原著;借助英美文學進行國民性格與英美文化的認識;基礎性的英美文學知識。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實施的英美文學教學忽略了閱讀體驗英美文學原著這種最為基本的過程,甚至也可以說,對于這個過程并沒有行之有效的辦法。近些年以來雖然將學生閱讀重要性持續強調,可是針對閱讀體驗的基本性問題并不能有效解決。雖然通過大量閱讀可以最終實現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可是基于有限時間內要讓學生閱讀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顯得并不現實。針對這樣的情況,實施文學教學根本問題就是要讓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文學作品內容的理解,并不是將充分的機會與時間讓學生去進行自主閱讀。
選取研究認知詩學可以為我們深刻理解文學提供有效幫助,難能可貴的就是將高高在上的審美高度拉近到生活領域中。當學生對于這些基本模式進行掌握的條件下,那么就可以做到比較清楚的認識文學作品,通過有效結合個人閱讀和生活經驗,就可以激發出不同審美感受和閱讀體驗,潛移默化的獲得人文素質提升與理解外國文化的效果。
二、認知詩學和建設文學課程
在文學審視的過程中,認知詩學可以說是打開一扇新的窗口,可以將將新的思路提供建設文學課程以及新的途徑更為有效接近文學作品。在人類各種認知能力中,文學能力只是其中一種而已,借助日常認知體驗作用的發揮,可以將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提升,按照這樣的思路,實施教學就應該將以往選讀例證作品加上文學史知識這樣的模式打破,使用認知模式關聯這種讓學生更加樂意接受的方法為學生文學作品所具備的體驗經歷增加提供幫助。
我國教育領域應該將現有的編寫教材的模式進行徹底改變。如今基本上編寫教材就是根據介紹文學背景——介紹作家作品——選讀作品——注釋作品這樣的編年史順序實施。歷史知識這是學生在課堂中率先基礎的,而課堂時間等到作品選讀已經消耗大半,學生不管是興趣還是注意力已經大不如最初階段,學生有難懂作品,注釋所發揮的作用只是進行個別字詞的解釋,尚未做到讓學生進行文學作品總體內涵的理解提供相應的幫助。編年史這樣的體例可以讓學生首先就借助離自己年代時間比較長的古代文學,受到課時緊張影響而忽略現當代文學,或者是師生在期末興趣比較低簡單一帶而過這樣的尷尬局面。部分學者在近些年已經對該問題進行關注,比如《英美文學概論》就認為必須多讀當代作家創作的作品,必須主要學習文體、情節、主題、民俗、敘述、人物、文類等這些文學語法知識,輔以介紹英美文學經典作家和作品。王守仁與趙宇兩人合著的《英美小說》則是將以往將史當成大綱的模式予以打破,編排過程則是選取的大綱是小說要素。這些嘗試對于英美文學教學的發展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可是從本質上來看,編寫文學教材將小說要素或者是文學語法當成大綱尚未突破專業問題,學生尚未閱讀就開始接觸生澀文學屬于,要想從根本上將閱讀能力提升難度特別大。endprint
根據筆者的觀點來看,文學教程的編寫必須將部分常用的認知話題當成大綱。教師可以參考朗曼公司出版的將文學主題當成大綱編寫的教材《Literature and Ourselves》,往往可以發揮良好效果。在這本教材中,首先將部分文學要素進行簡要介紹,在此基礎上相繼根據語言藝術、人性弱點、家庭、追求、責任心、兩性關系等主題把各種不同形式、時期、國家的作品收入其中。這些話題都是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頻繁思考的,所有的人的認知體驗或者相同或者不相同,這些話題在不同文學作品中表征與闡釋也并不相同。教師在講課環節應該積極組織學生將自己對于該話題的經歷與感受進行交流,讓學生可以進行分析作品怎樣展開這一話題,隨后比較自己的體驗,最終就可以做到深刻體會作品。
從現實情況來看,在當前高校英語教學當中,這一的將話題當成主導的主題式教材組織形式已經開展初具規模,根據特別多的實踐數據結果顯示,這樣的組織方式貼合高校學術認知習慣,一種效果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借助于當今社會中的熱點問題進行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近些年的各種幾倍的規劃教材則是將以往傳統的作品加上文學史這樣的模式幾乎全部沿用,尚未將這種人類學習認知規律充分重視。文學史實的有效掌握并不是屬于最終的學習文學目的,其最終目的就要要讓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以提升,因此現階段高校對于新型的能夠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材極度缺乏。
教材出現比較明顯的變化之后,相應也會導致測評方式與組織課堂當時隨之變化。將學生確立成主導的討論式教學肯定會是認知話題作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所采取的方式,使得傳統教師一言堂的困境徹底打破。伴隨著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學生越來越多外在刺激方式失去興趣,喜歡的是基于自身認知體驗流露出的內在表達欲望。以為僅僅是測驗學生熟練記憶文學史實的傳統標準化試卷這種測評方式沒有采用,受到大量學生參與進來的影響,導致可能出現形成性評價,并不是最終的期末考試定終身。從評價的組成來說,主要包含著學生認知作品的書面與口頭表達能力、參與課堂對話題討論成都、課后擴展程度等內容。筆者就曾經將匯報演出的組織當成評價學生的一部分,學生按照學到的知識進行形式多樣文學作品的自編自演,收到比較好的效果,這對于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結語
總而言之,認知詩學這是在最近二十多年時間內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科學,從所處階段雖然還是起步,可是文學教學理念卻受到認知詩學的部分基本觀點的啟示。基于常規認知事物模式進行文學作品審美認知模式理解這條途徑切實可行。英美文學教材的編寫將認知詩學當成基礎,將以往傳統測評與教學模式徹底改變,在學生體驗文學認知和日常認知體驗兩者之間連接溝通的渠道,也是一條有效途徑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與審美能力實現。
參考文獻:
[1]范云.認知詩學理論的淵源與本土化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2]趙秀鳳.意識流語篇中心理空間網絡體系的構建——認知詩學研究視角[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