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糧食是安天命的產業。茂名市地處熱帶亞熱帶過渡地帶,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市糧食面積和產量連續位居廣東省首位,為保障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茂名市水稻產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突出表現在種植水稻效益低,農業水利設施建設不平衡,臺風等不良自然氣候威脅,群眾不科學種田等。本文著重分析了茂名市水稻產業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并從中探尋出解決發展對策。
關鍵詞:廣東茂名市;水稻產業;存在問題;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6.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13.008
1茂名市水稻生產現狀
茂名地處廣東省西南部,是熱帶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適宜水稻生長種植。2014年全市水稻生產面積297.93萬畝,產量為123.53萬噸。近年來,隨著國家、省、市各級政府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落實,經各級農業主管部門重視和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市的水稻品種結構有很大改善,推廣了一批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種植面積和產量得到了逐步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明顯改善。
2茂名市水稻生產存在的問題
2.1種植效益比較過低
2.1.1種植業內部比較 水稻種植收入遠遠低于與晚造水稻同時爭地爭勞力的玉米、蔬菜、荔枝、龍眼、桔柑等收入。據統計,種植玉米、蔬菜、荔枝、龍眼、桔柑等農產品與種植水稻相比,其經濟收入分別是水稻的1.1倍、3.5倍、1.8倍、2.0倍和5.6倍。
2.1.2種植業外部比較 從農村各產業看,水稻收入遠低于農村其他產業,一方面農民水稻種植收入比外出勞務工收入低,農民外出做勞務工每天收入達到80~250元;一方面種植水稻低于做小生意或從事運輸業。不少農民靠外出做勞務工或做小生意改善生活家境及到發家致富,而水稻種植僅僅作為一項副業生產。
2.2農業水利設施建設不平衡
近年來,我市不斷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在平原地區水利工作建設進度快、標準高,而在偏遠山區水利建設滯后,如上述化北地區寶圩鎮、高州長坡、大坡等山區鎮,有相當多地方農田還未有列入高標農田建設規劃,由于水利設施年久失修,造成部分山塘、小水庫容積縮小,部分溝渠滲水漏水,提排灌溉設施老化,在作物需水關健期卻無水可灌,抗災抗旱能力減弱,嚴重削弱了水稻生產。
2.3不良天氣威脅水稻生產
如2014年晚稻在生長中后期遇到臺風“海歐”襲擊,災后部份地區群眾放松管理,未采取積極有效的補救措施,致使部分受災地區白葉枯病、稻瘟病、細條病發生嚴重,造成晚造水稻產量下降品質變差,嚴重的甚至禾苗干枯絕收,嚴重威脅我市水稻生產。
2.4引種選種不科學、種植品種單一
如在稻瘟病區,要選用抗稻瘟病品種,同一品種種植不宜過長,否則會造成水稻抗性下降,影響產量和品質。可有些地方的農民盲目種植一些來源不明的品種。例如化州市寶圩鎮有些農民在2014年晚稻生產中,種植一種高感稻瘟病品種,結果在生長中后期遇到臺風“海歐”襲擊,加上災后管理不科學,大面積發生稻瘟病,造成嚴重減產,有的甚至顆粒無收。
3水稻產業的發展對策
3.1推廣良種
推廣良種。俗話說得好,好種一半禾。建議市每年組織專家研究出臺我市主推品種,加大良種示范區建設。近年來,茂名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等科研推廣單位引進推廣了一大批高產優質水稻品種,如Y兩優143、深兩優5814、永豐優9802等,但有相當部分基層農技人員不了解,更別說群眾了。
引種要科學。一定要經過科學區試試驗、示范才可推廣。未經審定品種不能向農民推廣,向農民推廣的品種都要經過試驗示范。建議政府加大財政力度支持農業科技人員引進、示范推廣工作。
要經常更換種植品種,特別在稻瘟病區,種植同一品種原則上不超過三年,即使是具有抗稻瘟病的品種也不例外。
3.2推廣良法
開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實施水稻保護建設工程。災后恢復生產的措施要科學及時,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加強監測,及時掌握病蟲發生發展動態,狠抓水稻破口期施藥,早破口早施藥,晚破口晚施藥,稻飛虱、卷葉蟲、白葉枯病、稻瘟病等一齊兼治。稻瘟病區、感病品種、已發生葉瘟或葉色濃綠白的田塊應在水稻破口期和齊穗期各施一次防治穗頸瘟的藥。
合理施肥、用水。孕穗期保持田間濕潤壯胎,淺水揚花,灌漿至黃熟期保持田間濕潤,維持后期根系活力,后期切忌斷水過早,以免影響稻穗基部充實。
繼續做好創高產示范片活動,實施糧食豐產科技示范工程。
培訓新型農民,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網絡建設。
3.3建設良田
建設保護好水稻用田,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加快高標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統籌實施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特別是山區地區要加快推進。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防止水土污染。
3.4保持良態
水稻種植效益低。隨著我國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大量青壯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村出現“空心化”,不愿意種田的現像。明天的農村誰來種田?針對這一問題,作者認為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培育新型農民,穩定農業生產經營隊伍,其中關鍵要為其創造良好的生態、發展環境,通過增加種糧補貼、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培訓,完善社會管理和農村金融體系,確保他們種田的收入要高于外出打工,這樣他們才能安心留在農村發展,確保我國糧食生產安全。
作者簡介:詹榮耀,茂名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農作物關鍵技術研究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