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摘要]從對高校心理健康課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性認知出發,以課程定位、師資力量、考核評價等環節審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現狀訴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完善進行構建分析,有力促進和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為大學生群體身心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0-000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4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人才培養的層次和水平也不斷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能力已納入社會對于高素質人才考評的重要標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媒介。構建科學合理、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對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舉足輕重。
一、對高校心理健康課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性認知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過程中心理發展變化的重要階段,他們在社會認知、角色轉換、人際交往和價值觀等各個方面產生心理矛盾和沖突的情況時有發生。近年來,馬加爵案、藥家鑫案、林森浩案等的接連發生,使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成為社會各界的關注焦點。而高校所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統計和高校頻發的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也不斷給教育工作者帶來警示和深思。黨和國家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給予了諸多的關心關注。自2001年以來,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提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要求高校“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等。2011年5月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對高校開展心理健康課程又進一步提出了具體要求,要使大學生能夠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真正受到教育、得到啟發。高校心理健康課程作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力抓手,無疑對于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面向全體學生,以問題預防與發展指導為宗旨,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完善健全人格,激發個人內在潛能,提升自我調節能力,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二、高校心理健康課程體系的現狀訴求
(一)課程定位需進一步明晰
盡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在高校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畢竟此項工作的整體推進的時間尚短,仍有部分高校還沒有給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足夠的重視。這就直接導致了部分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視為上級布置的任務開設即可,而沒有對課程體系的整體架構進行細致論證。而在具體操作層面,教師資源短缺,以德育系列或者行政系列教師擔任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工作;課程課時設置較少,針對性差,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照本宣科,缺乏體驗性和互動性,教學效果不明顯等情況仍然存在。
(二)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從教師數量上來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專職教師比例不高,兼職教師中絕大多數人并不具備心理學相關專業學習背景和培訓經歷;從教師的人格特質角度講,擔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任課教師自身必須人格完善且心理狀態健康向上,但個別教師存在心理素質較差或者個性存在缺陷等問題;從教師隊伍的培訓管理分析,許多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領域重視不足,以致教師在繼續深造、技術培訓、交流學習以及職稱晉升等方面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空間。這些原因都導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難以保障。
(三)課程考核評價環節尚不完善
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考核評價,目前國內高校大部分是以試卷或撰寫論文的形式進行。課程的考核評價方式倒逼了任課教師在課程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授方法等環節的設置上發生導向性誤區,也使學生更加關注考試成績,而忽略課程原本對大學生自身心理健康調節能力和心理技能應用的掌握。現實情況往往上演這樣的一幕,在大學生參與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結束之日,也是告別關注心理健康之時,他們存在緊張焦慮情緒,卻無法應用知識進行消化調節,走出陰影;他們出現矛盾困惑,卻不能利用技能妥善處理,直面挑戰。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在框架上由原理課程、健康課程和活動課程相互依附,在細節層面又與校園文化、課程設計、專兼職教師隊伍以及大學生自身等因素息息相關。
(一)完善課程設置,保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核心建設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適應學生發展需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面向全體大學生開展的一門課程,這就需要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既要注意對共性問題的探索,又要尊重不同年級、不同群體進行個性需求的研究。總體來講,大學生的心理需求隨著年級的變化而不同。如大學新生與畢業年級學生表現的心理問題往往截然不同。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切忌搞大鍋飯,要在設計共性知識脈絡的同時,將每學期的課程內容與不同年級大學生的獨特心理特點相結合,有所專攻,有所側重。
2.豐富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形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一方面,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借鑒團體心理輔導的模式開展教學活動。由于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主導者可以針具不同主題,引導和幫助參與者創建相應的環境活動,極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體驗感,使同學們在群體互動中主動感知問題,收獲知識。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心理測量儀器和工具的有效運用,提升教學效果的針對性和趣味性。根據對應章節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參與標準測量表的填寫,使同學們在自填、自評、自測中,從對量表的感性認知,逐漸轉化到對知識的理性掌握。這不但能夠滿足學生自我探索的愿望和興趣,也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二)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教育優勢,助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1.以優美的校園環境熏陶人。優雅舒心的環境往往能夠使人的情緒得到舒緩,心情感到愉悅。大學生將在一所校園中度過四年寶貴的青春歲月。如果他所處的校園環境基礎設施完備,校園景觀怡人,管理制度有序,校園處處散發著年輕的朝氣,處處彰顯著古樸的大學書香亦或是現代的科技之美,那么長期生活在這樣寧靜與雅致的環境之中,感受著青春向上的氣息,可以有效調節大學生的負面情緒,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吸引人。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們要經常走近學生,更多地傾聽學生的心聲,以他們的心理需求為出發點,不論是活動的內容設計,還是活動的載體搭建,都要盡可能照顧到參與學生的心理感受,使我們的校園文化活動真正做到讓大學生喜聞樂見。在活動的氛圍營造上,我們要積極創建公平公正、積極向上的環境,讓同學們在活動中有所作為,收獲喜悅,也使校園文化活動在潛移默化中體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3.以積極向上的宣傳輿論內容鼓舞人。正面積極的宣傳能夠起到激勵大眾、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強大向心力。在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教育第二課堂的建設中,高校應筑牢宣傳輿論陣地,充分利用校園BBS、校報、廣播電臺以及宣傳櫥窗等校內宣傳資源和途徑,如開設心理知識專欄,邀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專業教師為同學們答疑解惑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和技能進行宣傳普及,廣泛傳播青春正能量。
(三)發揮新媒體平臺優勢,拓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途徑
隨著現代新興媒體的迅速崛起,大學生已經成為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平臺應用的最積極參與者。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資源優勢,做好新媒體平臺上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建設,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對潮流發展的應有作為。我們應著力從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軟件的設計、大學生心理咨詢網絡工作室的建設以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機APP的開發等多緯度人手,使新媒體平臺的作用功效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陳浩.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路[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3)。
[3]李曉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有效實施的幾點思考[J].科教文匯,2012(1)。
[4]姜霞.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效性的對策探析[J].讀與寫,2010(11)。
[5]莊洪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