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惠真
【摘 要】 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應當是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獲得協調發展。在實施以“動手實踐”為主導的課堂教學研究中,通過選擇合適的操作內容和操作方法,把握時機,組織開展有序的動手操作活動等方面去摸索與實踐,試圖尋求建立一種切合有效的教學方式,來培養積累學生動手操作經驗,關注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發展,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成效。
【關鍵詞】動手實踐;課堂教學
大家知道,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而這些活動要求,也正是我們數學課堂教學方式的一個重要指導理念。因此,尋求建立以學生動手實踐為主導的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也就成了我們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大課題。另外,“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自己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特別是課堂教學中,不但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那么,如何實現以“動手實踐”為主導的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方式呢?下面談幾點自己在課堂探索與實踐的幾點心得與思考。
一、動手實踐內容的選擇,是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在實際教學中,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動手操作學習,也不是每節課都需要操作學習。我們應加強動手實踐內容的選擇,這是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從操作內容講,要注意與教學要求相吻合,恰當地反映教學內容的本質與特點,應源于教材,而不囿于教材。一般來說,選擇的操作內容要有適度的挑戰性和一定的實踐性。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操作內容,要想探索任意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就必須動手測量三個角的度數。其次,實踐活動的內容還要有一定的實踐性,強調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在現實中的存在形式,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時,用自制的長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邊形,讓學生體驗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的特性,再舉生活中的例子,如伸縮門就是運用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的特性。
二、動手實踐時機的把握,是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為主導并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讓他們先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口敘述,建立起事物的表象,所以教具、學具在課堂上必不可少。學具本應是孩子遇到問題時自覺用于解決問題的工具,而現在面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孩子不會主動利用手中的工具去試一試,因此,應讓學生根據學習探索的進程,主動把握動手的時機。教師只在需要時刻做適時的提醒,,幫助學生掌握正確方法很必要,但一定要注意尺度,點到為止,給學生適當的探究難度,增強學生的挑戰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如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有一道配套練習:右面是一張長方形紙折起來形成的圖形。
已知∠2=80°,∠1是多少度?看完題目,有的學生一時想不起如何解答。我提醒學生能不能用長方形作業紙折看看,學生一操作馬上反應過來。這樣適時提醒,提高課堂效率。
三、動手實踐過程的組織,是落實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在現在的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動手操作越來越受教師們的重視,組織學生動手操作也是教師們越來越認可的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必要手段。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熱鬧與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與浮躁,華而不實。我們的數學課堂多了一些新穎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學行為,卻丟了寶貴的東西——“有效”。這并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因此,加強動手操作過程的科學組織是至關重要的。
教師要指導學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在操作中要讓學生明確操作目的,知道通過操作要解決什么問題,克服操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同時,要培養學生有序動手操作的習慣,促進操作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我 讓學生先猜一猜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幾度?然后讓學生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想出多種驗證方法:量出三個角的度數再相加,看是不是180°;把三個角折在一起量看看拼成的角是不是180°;把三個角撕下來拼在一起量看看是不是180°;把三個角畫在一起量看看是不是180°……接著4人一個小組分工合作(3個操作,1個記錄)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驗證教學中只有操作是不夠的,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操作活動的組織引導,使動手操作與數學思維緊密聯系,這才能達到動手操作的真正目的。 (下轉第15頁)
(上接第14頁)
四、動手操作結果的引導,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
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是數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能使腦變得更加聰明,腦能使手變得更加靈活。外在操作活動為學生提供探究平臺,容易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啟發內在的數學心智活動,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因此,在學生進行操作實踐之后,教師就必須引導學生從具體實踐抽象出數學結論。畢竟,在關注活動設計的外在表現方式的同時,更多地注重活動的內在品質,并將活動不斷深化,即經過不斷的概括化、言語化、簡縮化,逐步向思維的抽象化轉化,以達到學生認識和思維水平的深化,真正掌握知識。通過語言為中介,幫助學生將形象思維抽象為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形成能力。如果只停留在動手實踐階段,學生只能做到“理解”,談不上掌握和應用。
另外,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是一切課堂活動的落腳點,也是評價學生活動是否有效的標尺。小學生的數學情感體驗是伴隨于數學學習活動。具有探究味的操作能豐富學生的探究體驗,讓學生獲得滿足,成功等內在情感體驗。教師要引導學生著重對活動過程中的體驗、認識和收獲進行總結和反思;引導學生學會尊重和分享他人的成果。教師用激勵的語言、贊賞的目光對學生加以肯定,巧妙地引導學生對自己、對他人的活動表現加以評述,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成功的體檢,讓更多的學生從活動中獲得自信,在活動中學到知識和經驗,真正把“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的理念落到實處。
總之,我們要選擇適合動手操作的內容,為學生合理設計動手操作活動,選擇恰當的操作方法,培養學生有序地動手操作的習慣,及時總結操作結果,正確地引導學生獲得動手實踐操作經驗,關注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能力的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教師才能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提高動手實踐操作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鐘建林,林武.小學數學專題式教學導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3]鐘建林.教學110[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浦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