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霞
【摘 要】“一堂好的課堂,就像一支動人的曲子,有前奏,有鋪墊,有高潮,還有余音裊裊的尾聲。”本文主要研究如何科學的把握課堂四十分鐘,組織有效教學,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使孩子們快快樂樂地獲取知識。
【關鍵詞】課堂;學生;活起來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小學語文教學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應試訓練。學生則變成了“知識的容器”、“學習的機器”,缺乏獨立思考,更沒有充分獨立思考、學習的機會,最后變得不會獨立思考,不會學習,只會等待,這就要求我們小學語文課堂要從激趣藝術入手,搭建互動平臺,讓學生動起來,語文課堂活起來。
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了興趣,就可以形成一種獲取知識的強烈欲望,在這種欲望驅使下,由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學習,甚至把艱苦的學習看成快樂的享受,能夠輕松地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一是巧設懸念,導入布疑,課前激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在導入時,教師運用巧妙的語言巧設“懸念”,把學生的好奇心誘導出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強烈興趣,提高整堂課的效果。所以在學習新課時,教師就應在導入這一環節上精心設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在愉悅的心理狀態中進入新課學習。
二是借助現代教學手段,直觀激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使用現代教學手段,結合課文教學內容,讓學生聽聽美妙的音樂,看看生動逼真的畫面,欣賞品味形象化的詞句,讓學生沉浸在充滿輕松,愉快的學習中。
三是精心設計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小學生好動好玩,有意注意時間短,容易疲勞,他們的思維是依賴于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進行的。而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能力的培養和形成,是要在不斷的練習中,才能得到鞏固和熟練。這就要求教師利用實物演示、表演體會、語言描繪及多媒體教學技術為學生提供以文字、圖像、動畫、影像和聲音的情景,在教學中以猜謎語,做游戲,課本劇、講故事等進行教學,聲情并茂,寓教于樂,以趣引思,學生們興趣盎然,掌握了知識,訓練了觀察,思維和語言。
二、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動起來
首先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大膽放手。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早在本世紀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兒童的口,讓他們能說……”的教育思想。因此,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教師就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讓學生在交流與互動中煥發活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殿堂中流連忘返!
其次教師要以學生為本,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課堂上,老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我們必須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飛學生的心靈,充分引導學生,讓他們
【摘 要】“一堂好的課堂,就像一支動人的曲子,有前奏,有鋪墊,有高潮,還有余音裊裊的尾聲。”本文主要研究如何科學的把握課堂四十分鐘,組織有效教學,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使孩子們快快樂樂地獲取知識。
【關鍵詞】課堂;學生;活起來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小學語文教學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應試訓練。學生則變成了“知識的容器”、“學習的機器”,缺乏獨立思考,更沒有充分獨立思考、學習的機會,最后變得不會獨立思考,不會學習,只會等待,這就要求我們小學語文課堂要從激趣藝術入手,搭建互動平臺,讓學生動起來,語文課堂活起來。
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了興趣,就可以形成一種獲取知識的強烈欲望,在這種欲望驅使下,由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學習,甚至把艱苦的學習看成快樂的享受,能夠輕松地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一是巧設懸念,導入布疑,課前激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在導入時,教師運用巧妙的語言巧設“懸念”,把學生的好奇心誘導出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強烈興趣,提高整堂課的效果。所以在學習新課時,教師就應在導入這一環節上精心設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在愉悅的心理狀態中進入新課學習。
二是借助現代教學手段,直觀激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使用現代教學手段,結合課文教學內容,讓學生聽聽美妙的音樂,看看生動逼真的畫面,欣賞品味形象化的詞句,讓學生沉浸在充滿輕松,愉快的學習中。
三是精心設計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小學生好動好玩,有意注意時間短,容易疲勞,他們的思維是依賴于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進行的。而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能力的培養和形成,是要在不斷的練習中,才能得到鞏固和熟練。這就要求教師利用實物演示、表演體會、語言描繪及多媒體教學技術為學生提供以文字、圖像、動畫、影像和聲音的情景,在教學中以猜謎語,做游戲,課本劇、講故事等進行教學,聲情并茂,寓教于樂,以趣引思,學生們興趣盎然,掌握了知識,訓練了觀察,思維和語言。
二、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動起來
首先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大膽放手。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早在本世紀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兒童的口,讓他們能說……”的教育思想。因此,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教師就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讓學生在交流與互動中煥發活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殿堂中流連忘返!
其次教師要以學生為本,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課堂上,老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我們必須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飛學生的心靈,充分引導學生,讓他們帶著自己的興趣、知識、經驗、思維參與學習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自己去探索,去掌握。比如:在學習《鳥的天堂》一課時,課前,教師提供給同學能體現層次性并帶有方法提示的“預習要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段落,然后在小組內互相交流,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體會榕樹的美。進而指導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體會、感悟榕樹奇特的美。讓同學了解大榕樹的特點,體會、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讓同學經歷“讀—思—悟—通”的學習過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行為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課后自選練習,教師出示三組不同形式的練習,同學可根據自身的喜好和特長任選其中一項,可以小組合作完成。差別性的練習設計,尊重了同學的個性,體現了教學的彈性,使不同層次的同學都能得到發展。
三是建立師生間民主、合作的和諧關系讓學生真正感到老師既是良師,更是益友。
課堂教學要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要放下架子,主動親近學生,用親切、風趣、鮮明的有聲語言,自然、得體,富有啟發性的體態語言,感染吸引每一位學生,憑借其特有的語言魅力來緊緊扣住每個學生的心靈,把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語言,引導學生學得知識,發展智力和提高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學生,多方位關愛每一位學生,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師生關系。為他們提供充分的學習語文的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發展,真正讓語文課堂變成學生交流與互動的舞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如同小鳥兒在天空自由飛翔、歡叫、呼吸新鮮空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生動有活力!
讓我們一起努力吧!讓我們的學生成為快樂陽光的學生,讓我們的老師成為獨具魅力的老師,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充滿生機、科學高效的課堂,讓我們的教育成為能夠健康持續發展的教育。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感到課堂是學習的樂園,更是生活的樂園!
【參考文獻】
[1]潘麗花.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J].陜西教育(教學版).2008.Z2:44
[2]潘榮華.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J].中國校外教育.2014.32:171
[3]張國華.低年級數學課堂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J].赤子(中旬).2014.01:350
(作者單位: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鎮學區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