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蓮
【摘 要】我們語文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認真落實大語文、大閱讀教學觀,積極探索,利用圖書、網絡、生活等資源的主題閱讀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感悟能力,綜合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關鍵詞】新理念;語文;閱讀;策略
《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就是說,閱讀教學既不是個人獨立的閱讀行為,又不是教師向學生介紹文本文章,或講解閱讀知識與方法的單向信息傳遞過程,而是要在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建立信息通道,進行信息溝通,產生相互影響的復雜的互動過程。那么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上好小學語文閱讀課呢?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閱讀變“悅讀”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閱讀教學尤其如此。新課標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能使閱讀成為一次快樂的經歷,真正地使學生愛學、樂學語文。一個人的語文閱讀興趣是一種以精神需要為基礎的認知情緒。可見,興趣的激發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代爾·卡耐基說:“天底下只有一個方法可以影響人,就是提到他們的需要,并讓他們知道怎樣去獲得。”有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有興趣、原有的情感與生活積累被調動、被喚醒,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時,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要使閱讀的材料真正讓學生感興趣,首先得注意選擇適合學生年齡階段的讀物,內容偏深或偏淺都無法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這樣操作:多傾聽孩子讀書,多表揚喜愛看書的孩子,多向孩子朗讀、推薦好書。此外,多舉辦“故事會”,這尤其對小學生是很實用的提高其閱讀興趣的活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在講故事的活動中表現得好,出了要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外,最重要的便是要儲備較多的“故事素材”,而“”的儲備就得學生有較多的閱讀(尤其是課外閱讀)。學生一旦從平時的閱讀中獲得較多的“故事素材”,并成功的運用到所講的故事中,他(她)便會體驗到一種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激起閱讀的興趣。
二、創有效情境
新課程理念要求,在教學中強調要進行情境教育,以情動人,以美感人;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充分發揮語文課的教育功能,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滲于作品所描繪的客觀景物之中。而閱讀課教學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課堂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結合課文內容拓展教學思路,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深刻理解課文。
例如,二年級下冊語文天地中的《愛寫詩的小螃蟹》這篇課文里,小螃蟹哭了兩次,第一次哭,是因為風、海龜、海浪都不看它寫的詩,第二次哭是因為白頭翁每天讀它的詩,還把它的詩告訴別人。兩次哭,感情色彩完全不同,對于二年級小朋友來說,要讀好這塊內容,要讀出區別來,比較困難。于是創造出兩種不同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至關重要。我是這樣做的:師:小螃蟹是多么愛寫詩啊,它辛辛苦苦寫了那么多詩,而海龜它們非但沒有一句贊美,反而那樣對待它的詩。所以他——生:小螃蟹很傷心,他流下了傷心的淚。師:哦!原來小螃蟹的詩并不是沒人欣賞,白頭翁每天讀它的詩,記它的詩,而且還把這些詩唱給了它的朋友聽。經歷了那么多的挫折,小螃蟹終于遇到了一位懂得欣賞它的知心朋友!他是多么高興,多么激動啊!老師兩句簡單但富有感情的過渡語,不僅概括了課文的內容,而且把自己的感情渲染給學生,學生的注意力被緊緊吸引著,感情隨著老師語氣的起伏而起伏,自然而然的讀出了傷心或開心的語氣來。
三、重開放教學
新的課程理念認為語文教材是一種開放的、期待著使用者自己去創造性完成的課程。它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拘泥于教材的預設,藝術地捕捉各種生長要素,使課堂教學富有創新活力。《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因此我們在教育教學中應全方位地進行開放式的語文教學,開放教學課堂,為學生構建輕松和諧的學習平臺。
比如在教《三個兒子》一文時,我以表演課本劇為線索組織教學。學生按照課文前面的閱讀要求自讀課文,自由組合,分頭閱讀、準備、排演,最后指名上臺前試演,集體交流評價。這樣,教材中靜止的畫面活動了起來,變成了一個小節目。學生們看得見,學得來,對養成良好的言行舉止具有強化作用。學生們在表演之后還交流了自己對孝順的理解,有的說:“孝順是給下班回家的媽媽倒一杯茶。”有的說:“孝順是給年邁的爺爺奶奶捶背,洗腳。”還有的說:“孝順就是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每人削一個蘋果。”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平時淘氣的學生們竟這么懂事!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我們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時也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因此,語文教師要切切實實地上好這門課程,在兒童人格塑造最關鍵的時期,使他們從小懂得珍愛生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開朗、進取的個性品質,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學會生活。
四、方式的革新
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亟待改革,經過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語文閱讀在教法和學法上都有了極大的突破,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新課標要求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要使學生學會學習,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引導學生對教科書進行自我理解,自我探求,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使教學成為讓孩子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隨著社會向多元化發展,教育也向著更加開放的方向發展,教學手段也應當多元化。各學科可以進行溝通和交叉,引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如“演示法”,通過直觀的展現,讓學生細致觀察,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如:學習《刻舟求劍》一課時,老師準備一艘大船,然后演示刻上記號的方式,向學生直觀的展現,加深學生印象,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寓言的內涵和做人、做事的道理。還有很多的教學方法,如:“直觀法”、“求證法”、“表演法”“表解法”和“情景再現法”等,這些方法開放、融合,對學生的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極大的幫助,更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讓學生更易學、更易懂。
以上僅是我對閱讀教學的幾點看法,閱讀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總而言之,不管我們用什么樣的方法,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閱讀。
【參考文獻】
[1]吳修峰.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課文閱讀教學的策略探討.《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年12期
[2]朱琳.淺談新課程條件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和方法.《快樂閱讀》.2013年36期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達埔新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