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瓏
【摘 要】根據《音樂課程標準》的主動、探究、合作的指導思想,在音樂教學活動過程中我們要以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基礎,建構開放性、創新性的音樂教學模式。要大膽創新,轉變觀念,索定目標、多媒體輔助的教學教育模式;主動吸收、自主學習式的教學模式;討論交互式的教學模式;合作共進式的教學模式、音樂教育模式與思想道德美育。音樂教師是音樂新課程的實施者。我們要在《音樂課程標準》新理念指導下,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在教學中滲透新理念,探索新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情趣、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教學模式;發現探究
在教學中,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或教學理論指導下所建立的比較典型的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秩序,它是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行為規范。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以老師教歌,學生學歌,老師講學生練的“填鴨式”為主要特征。它嚴重地扼制了甚至扼殺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這樣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根據《音樂課程標準》的主動、探究、合作的指導思想,在音樂教學活動過程中我們要以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基礎,建構開放性、創新性的音樂教學模式。
一、多媒體輔助的教學教育模式
現在我們的課堂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已成為新時代發展的需要,并且在不同學科中得到了良好的運用。如在語文教學中,根據課文的構思需要,可以在課前課后放些音樂,圖片展示背景樂、動畫、詩朗誦配樂等,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我想,如果音樂教學能夠運用聲音、文字、圖片、動畫、動態視頻等多媒體技術,就會使學生們的想象力、思維能力、模仿能力、創造能力得到更大提高,增添了小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教學效果發揮到極致。
二、音樂教育模式與思想道德美育
在音樂教育的同時,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育教學方法,使用什么樣的技巧,都要貫徹培養小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大自然,鑒賞美、創造美、提高分辨“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的能力,使小學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涵養等方面發生質變。音樂是一門藝術,健康的音樂藝術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優美健康的旋律使人們陶醉,產生高尚的、正義的、道德的、靈魂的升華,增加對人生的希望、追求和對世 界的摯愛,促進對人生的奮斗,從而增添自信和力量。荀子認為音樂可以“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古今中外眾多科學家、發明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都是音樂藝術的愛好者,音樂能催發人的意識和思維,得到神奇的體現。
三、主動吸收、自主學習式的教學模式
學生在校學習,多半是靠課堂教學。而這一節課里,是教師講解學生理解而后轉化。在這期間學生沒有主動自主地去學習吸收。讓我們聽一下藝術家趙本山老師的故事:他從小家境貧寒未讀什么書,那他身上的藝術細胞是從哪兒來的呢?原來趙本山從小和盲二叔生活在一起,每日聽盲二叔拉琴唱曲,從盲二叔那里吸收了大量的藝術營養。他那最具特色的“耷拉帽檐”和“端肩拿勁”的兩步走都是從盲二叔那兒吸收并創作出來的。還有調查問卷得出的學生會唱的歌曲不是老師教的,而是在其它場所靠自主吸收獲得的。這些都表明主動吸收和自主學習的知識比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更容易掌握。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提供自主學習的環境。
四、討論交互式的教學模式
美國的奧斯本有一種稱之為“集體形勢智力激勵法”,簡稱為“頭腦風暴法”。它是這樣的: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相互交換之后,你我各自仍為一個蘋果;但你有一個創意,我有一個創意。相互交換后,你我都有兩個創意。參加創意碰撞的人越多,平均每人所獲得的新創意就越多。那么在我們的音樂教學中,就是我們要讓學生多討論、多交換意見。討論可以小組討論,也可以集體討論。討論的結果不在于得到統一的答案,而在于思維的碰撞。
五、合作共進式的教學模式
課程改革后的音樂課堂,每一個學習者的學習過程,都是在教師、同學、課堂社會等多種因素的相互配合下完成的。比如說: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等等沒有哪一項能夠獨自一人完成。所以要加強合作共進。一個是學生之間的合作共進。如分聲部的聲樂、器樂教學,這時注重更多的往往是學生之間的合作與配合,另外一個是師生之間的合作共進。如科爾文手勢的應用,學生是否配合默契。合唱中老師指揮與學生的配合。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鋼琴伴奏等與學生的配合等等。只有我們配合默契,進入合作,彼此共進時,就會出現1+1>2的教學效果。
音樂教師是音樂新課程的實施者。我們要在《音樂課程標準》新理念指導下,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在教學中滲透新理念,探索新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情趣、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總之,在音樂教育過程中,采用音樂教學的多種模式,更有利于發展和開發小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使其智力得以提高。小學生正值發育階段,手腳并用,腦、眼、耳、口的互相協調配合,能促進小學生的理解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發揮提高。現代教育需要改革,重視音樂教育,必須從兒時做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促進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升,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張祖春,王祖琴主編.《基礎教育課程改期簡明讀本》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
[3]趙宋光主編.《音樂教育心理學》.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
[4]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5]范春林,董奇主編.《課堂環境研究的現狀、意義及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2005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大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