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榮 馬一丹 馬衛芳

【摘要】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160例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采取雙盲方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80例,兩組患者均給予西醫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中醫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是95%,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63.75%);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是3.75%(3/8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13.75%(11/80),其差異均存在著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效果顯著,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西醫;中醫;心臟神經官能癥;辯證
【中圖分類號】R256.2 【文獻標識碼】A
心臟神經官能癥是一種特殊的神經官能癥,主要臨床表現是心血管系統失常、神經官能癥,癥狀時好時壞,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水平。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心臟神經官能癥屬于臟躁、胸痹、怔忡、心悸、郁證范疇[1]。最近幾年,筆者對于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取得了理想的療效,具體的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160例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采取雙盲方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80例,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齡最小的是23歲,最大的是49歲,平均年齡是(35.8±2.6)歲;病程最短的是19 d,最長的是7年,平均(1.2±0.4)年。對照組患者80例,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47例;年齡最小的是22歲,最大的是48歲,平均年齡是(36.1±2.3)歲;病程最短的是20 d,最長的是6.5年,平均(1.2±0.3)年。排除電解質紊亂、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器質性精神障礙、惡性腫瘤、繼發性T波改變以及妊娠、哺乳期婦女。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經過統計學軟件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均給予西醫治療,谷維素:3次/d,20 mg/次;安定:3次/d,2.5 mg/次;心得安:20 mg/次,3次/d。
在此基礎上,觀察組的患者給予中醫治療。對于肝氣郁滯型患者,給予柴胡10 g、牡蠣15 g、龍齒15 g、生甘草6 g、茯苓10 g、珍珠母15 g、炒酸棗仁10 g、枳殼10 g、郁金10 g、制香附10 g。對于痰火擾心型患者,給予生甘草6 g、牡蠣15 g、龍齒15 g、珍珠母
15 g、夜交藤10 g、柏子仁10 g、枳實10 g、茯神10 g、姜半夏10 g、陳皮10 g、竹茹10 g、焦梔子10 g、炒酸棗仁10 g。對于心脾兩虛患者,給予炙甘草6 g、牡蠣15 g、龍齒15 g、珍珠母15 g、茯苓10 g、廣木香10 g、制遠志10 g、炒酸棗仁10 g、當歸10 g、炒白術15 g、生芪15 g、黨參15 g。對于心陰虧虛型患者,給予黃芩
10 g、雞子黃10 g、牡蠣15 g、柏子仁10 g、龍齒15 g、白芍10 g、茯苓10 g、炒酸棗仁10 g、玄參10 g、熟地
10 g、麥冬10 g。1次/d,加水煎服,分2次服用,連續服用1個月。
1.3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我國相關標準[2],顯效:生命體征和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治療結束后4個月內無復發;有效:生命體征和臨床癥狀明顯消失,神經官能癥有明顯改善;無效:臨床癥狀與治療前相比,無改變。
1.4 統計學方法
資料中的全部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來表示,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取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是95%,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是63.75%,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差異存在著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4~12個月隨訪,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是3.75%(3/8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13.75%(11/80),其差異存在著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的結果如表一所示。
3 討 論
最近幾年,心臟神經官能癥的發病率逐漸上升,多見于中年人,并且,女性患者相對較多,這和心理調節能力差、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等有一定的關系[3]。中醫采取辯證治療法,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治療,對于肝氣郁滯型患者,給予重鎮安神、疏肝理氣治療;對于痰火擾心型患者,給予和中安神、化痰清熱治療;對于心脾兩虛患者,給予以益氣安神、補養心脾治療;對于心陰虧虛型患者,給予養心安神、滋陰清火治療。
在本次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并且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以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法對于心臟神經功能癥患者具有顯著效果。針對患者的個體差異,進行辯證論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并且,在本研究中,患者沒有出現藥物依賴性以及毒副反應,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舒力強.中醫辨證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J].吉林中醫藥,2010,30(4):294-295.
[2] 王靈娟.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的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5):3215-3216.
[3] 陳立娜,高維濱.針灸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