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維潔
“三疑課堂”就是“生本”課堂
——“三疑”課例研究幾點體會
熊維潔
通過參加了近一年的課例研究,我有了如下的收獲。
課例研究就是聚焦課堂教學,以課堂教學為載體重視教師的行為跟進、理論提升、能力提高以及個體的自我反思以促進教師群體的共同成長。
課堂改革喊了很久的“以生為本”,通過以“三疑”為載體的課例研究,終于,我體會到真正的“以生為本”是什么。不管什么樣的課堂改革其核心都是“以生為本”。課堂是學習的地方,但關鍵是學生學習的地方。學習是學生在學,數學課上關鍵就要解決學生學習的困惑、問題。學生有了自己的困惑和疑問,自然想要迫切的去解決疑惑,這就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內因,讓學生主動學習。比如在陳潔的《分數再認識》中,開課以“再”字引導學生質疑。學生的回答很精彩,基本上把本冊要學分數的知識框架說了出來!真正的反映出了學生的求知需求。學生提出了疑問,疑問要解決,該誰解決,當然是學生自己解決!這就是我們課堂中的探疑和解疑。教師做什么呢?引導、指導學生探疑,真正解決問題的還是學生。比如《分數再認識》課中,在探疑過程中,教師以三探的形式,層層深入。初探分數的意義,注重“整體”。再探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三探已知部分求整體。整個過程是學生在探疑解疑,教師在引導鼓勵學生,老師告訴學生喜歡他們慢慢動腦筋舉起小手的過程,引導學生思考……“你有補充嗎?”“你怎么看?”從課堂的實際生成出發去引導學生不斷的思考、探索,真正確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隨著“‘三疑’導學”課堂模式研究的開展,教與學方式的不斷改善,我們在實踐中對“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課堂”有了新的體悟和感受。
不同的角度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但是都離不開一點,以生為本關注全體學生。我認為“以生為本關注全體學生”這樣的課堂便是好課堂。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備課,二是授課。在備課時,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學生的知識起點,經驗儲備,思維方式等摸清學生的學情,其次是開放性的問題和練習的設計,照顧到了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有都發展。比如《分數再認識》一課:表示3/4,求這個圖形。在開放性問題中,能力強的學生可能會有靈活多樣的表示,能力差的學生或許就只有單一的一種表示,教師的適時指導,這樣,在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獲和提高,縮短差距。在解決已知一個圖形的1/4是_______,求這個圖形時。留足時間給學生思考交流,反饋時,我們看到了較好的效果,答案豐富多樣,充分展示了一題多解。課堂上充分尊重學生,重視學生的生成,獨具慧眼,善于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潛能,鼓勵學生,使他們的才華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比如在《分數再認識》一課中教師就對課堂的生成問題有回應、梳理、指導。在開課時,學生回答我想學分數的加減法,老師便說你想學分數的運算。我想學真分數、假分數,老師接著說你想說分數的分類等。并告訴學生分數的分類、比較大小、運算以后慢慢學,這節課我們解決你們的疑問分數的意義。對學生的回答有回應,梳理,指導。同時教師的評價有激勵,也有指導。當學生用到“若干份”時,教師點評這個詞用得好!鼓勵學生把口頭語轉化為數學語言。又如,在解疑中,已知一個圖形的1/4是 ________,求這個圖形。當答案異常豐富時,問有這么多種答案,老師如果要批改作業,怎樣才能夠快呢?這里的指導性評價引導學生總結這個圖形的共性。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成長的活力。

“三疑”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