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傳高
【摘要】目的 探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老年性高血壓病合并腔隙性腦梗死的治療效果。方法 本中心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24例老年性高血壓病合并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結果 通過對24例老年性高血壓病合并腔隙性腦梗死的綜合治療,使患者血壓控制在正常值內,腔隙性腦梗死癥狀得以改善,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結論 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老年性高血壓病合并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只要積極控制血壓、抗血小板聚集和腦神經保護治療,加上有效的健康教育和適當地應用活血化瘀中成藥,能有效地改善其癥狀和預后,降低其復發率、致殘率、致死率。
【關鍵詞】高血壓病、腦梗死、治療效果。
【中圖文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B
腔隙性腦梗死是腦梗死的一種特殊類型,是在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基礎上,腦深部的微小動脈發生閉塞,引起腦組織缺血性軟化病變。其病變范圍一般為2~20 mm,其中以2~4 mm者多見。高血壓是本病主要的病因,尤其舒張壓高更易致本病[1]。其中,在基層老年性高血壓病合并腔隙性腦梗死較多,如不做頭顱CT,很難發現。且恢復慢,致殘率高,預后不佳。筆者對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24例原發性高血壓病合并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的門診臨床綜合治療,現將治療效果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4例原發性高血壓病合并腔隙性腦梗死的患者中,腦梗死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經頭顱CT掃描檢查證實。高血壓按中國高血壓病防治指南標準診斷,均為原發性高血壓,收縮壓(SBP)≥140 mmHg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齡65~82歲,平均73.5歲;病程1~20年。24例空腹血糖均≤7.0 mmol/L,高血脂4例。
1.2 臨床表現
頭暈、頭昏伴心律失常(房早、心房顫動)4例,頭暈伴下肢乏力12例,頭昏伴雙下肢或一側肢體麻木8例,病理征陽性0例。
1.3 方法
1.3.1 24例患者2年來給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10 mg/次,1次/d,阿司匹林腸溶片75~100 mg,每晚一次,尼莫地平20 mg/次,3次/d;腦心通膠囊
0.8 g/次,3次/d。
1.3.2 健康教育和指導,包括科學安排生活,注意勞逸結合,避免情緒波動;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做到不吸煙,不飲酒;調整飲食結構,減少高脂、高糖、高鹽飲食,多吃高纖維素的食物;根據個體情況,適當增加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2]。
1.3.3 定期檢測血壓,血糖。測量血壓、血糖1~2次/月。
2 結 果
2例因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感胃部不適、隱痛,故停服此藥外,其余均按上述治療方案進行,22例患者收縮壓降至120~140 mmHg,舒張壓降至80~90 mmHg之間,血壓控制情況較好,每次測血壓波動范圍在5~10 mmHg,腔隙性腦梗死臨床癥狀得以好轉或改善。綜合治療有效率達90%以上。
3 討 論
心腦血管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高血壓病并發腔隙性腦梗死的發生率為20%~30%[3]。文獻報道,高血壓是本病主要病因,動脈硬化、高血糖、高黏狀態、高血脂、血小板聚集增強、吸煙、飲酒等都是高血壓病并發腔隙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針對這些危險因素,那么,腔隙性腦梗死的治療是一個綜合治療,包括藥物、飲食調節、康復訓練、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等危險因素等[1]。在2010年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指南中指出,對腦卒中的處理應強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康復和早期預防再發。所以筆者認為針對病因和危險因素,應積極給予治療和有效的預防。
3.1 首先是降血壓。高血壓是本病主要病因,所以積極降血壓是關鍵,這樣顯著減少腦卒中事件再發生。本組患者都給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療,通過每月的監測記錄來看,結果大多數血壓能平穩下降,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在目前治療高血壓方面的藥物很多,鈣離子拮抗劑應用較廣泛,其具有擴張動脈血管作用,改善心腦供血。在王文《基層高血壓的藥物治療規范》中指出我國抗高血壓臨床試驗的證據較多,均證實鈣離子拮抗劑可顯著減少腦卒中事件,推薦基層使用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其適用于大多類型的高血壓,尤其是老年性高血壓、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穩定性心絞痛、冠狀或頸動脈粥樣硬化、周圍血管病患者[4]。
3.2 其次,在治療高血壓的同時給予生活方式干預措施,扎實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做好一級預防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如科學安排生活,注意勞逸結合,注意心理健康;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戒煙限酒;減少高脂、高糖、高鹽飲食攝入,多吃高纖維素的食物;適當增加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等。通過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導,本組患者都感到收益很多,對個體的伴發疾病有積極治療作用。另外,有研究表明,在持續進行生活方式干預的同時進行個體化藥物調整,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血壓,減輕靶器官損傷,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疾病的進展,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8]。
3.3 在目前腔隙性梗死灶治療原則中,以抗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腦微循環為主要治療方法[1]。在理論上,腔隙性腦梗死病變周圍會存在一些小動脈痙攣,引起腦水腫,加重缺血癥狀,不利于治療,由此,對腦細胞損傷的神經保護劑應用是有必要的,這樣可以保護腦細胞,提高其對缺血缺氧的耐受。但對腦神經保護劑的臨床研究還沒有完全證實,哪種藥物有效。有文獻指出給予尼莫地平能緩解腦血管痙攣,對腦神經加以保護和預
防[2]。當發生腔隙性腦梗死時,如果不給予積極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會家加重原癥狀,使病情進一步發展,造成肢體功能不全或不良后果。所以,在基層,考慮經濟問題,筆者給予阿司匹林來預防和治療血栓形成。目前,已有許多臨床試驗研究證實,早期使用抗血小板藥對降低腦梗死病死率和復發率有一定效果,癥狀性出血無顯著增加,對動脈粥樣硬化及其繼發病變有肯定治療作用[5]。對于曾患過缺血性腦血管病變者,阿司匹林可使缺血事件的相對危險性下降13%~25%[6]。
3.4 中成藥在我國廣泛用于缺血性腦卒中已有多年,其療效說法不一,但本組患者應用腦心通膠囊后,頭暈、頭昏癥狀改善較明顯,心律失常的胸悶癥狀得以緩解,具體作用機制,筆者從文獻資料中得知,可能因為其對血小板黏附率均有顯著降低作用,可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可明顯抑制血栓形成,擴張細動脈、細靜脈,使血流加速,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進而改善神經供血和營養;并能減少乳酸脫氫酶釋放,增強神經細胞活力,從而緩解高血壓合并腦梗死的麻木、頭昏等癥狀[7]。
綜上所述,通過對24例老年性高血壓合并腔隙性腦梗死綜合治療,筆者從中體會到,對老年性高血壓合并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只要積極控制血壓、抗血小板聚集、保護腦神經和腦血液循環、加上有效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導,能有效地改善老年性高血壓病合并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的癥狀和預后,降低腦梗死的復發率、致殘率、致死率。
參考文獻
[1] 曾 紅,張 林.腔隙性腦梗死的診治進展[J]中國臨床醫生,2012,40(11):3-6.
[2] 王虹虹,曾 紅.缺血性腦血管病概述[J].中國臨床醫生,2011,39,(6):9-10.
[3] 雷 寒,王庸晉,等.內科學,[M].第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568.
[4] 王 文.基層高血壓的藥物治療規范[J].中國臨床醫生,2010,38(8):72-73.
[5] 徐 謙,李英杰.急性腦梗死的綜合治療[J].中國臨床醫生,2009,37(10):8.
[6] 李 楊,邢成名,杜冠華.腦梗死合理用藥[J].中國臨床醫生,2005,33(11):53.
[7] 衛培峰,張三印,焦晨莉.腦心通對大鼠“血瘀”證的血液流變性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雜志,2003,(8):463-465.
[8] 董秋婷,頊志敏.原發性高血壓臨床防治的要點[J].中國醫刊,2008,09: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