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雄
生態道德教育作為一種新的道德認知和價值取向,是對傳統道德教育的拓展與延伸,已成為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國高校生態道德教育卻存在受傳統德育模式固化的慣勢約束;囿于課外而教育乏力;師資匱乏;內容固化、形式單調;教育滯后,學生生態素養低下等困境。由是,著力從頂層設計、課程設置、師資建設、創新活動載體等方面,提出了對策思路。
高校生態德育困境對策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中,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愿景。思想決定觀念,觀念決定行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開展生態道德教育,幫助人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取之有制,用之有度”;“節約、生態、低碳、綠色、環保、合理消費”等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他們由一個“經濟人”“社會人”轉變為“生態人”。
一、高校開展生態教育的現狀
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理應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積極開展生態道德教育是其題中之義;生態道德教育作為一種新的道德認知和價值取向,是對傳統道德教育的拓展與延伸,理應成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高校生態道德教育卻面臨著諸多困境,這主要體現在:
1.傳統慣勢,高校德育模式固化
目前,社會生態問題日益凸顯,生態教育也成為了我國高校教育的熱點之一。近年來,高校生態德育也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相比國外發達國家或地區的高校將生態道德教育規范化、系統化、綜合化、網絡化、生活化,突出時代性、適應性、滲透性和行為性而言,我國高校生態道德教育在思想認識上尚未將其提升到應有位置而進行必要的辦學頂層設計與教學規劃安排;在價值取向認同上尚未形成統一而正確的認知;實踐中重“認知”輕“行為養成”,開展生態道德教育活動仍處于為了活動而活動,為了宣傳教育而宣傳教育的初級階段,尚未真正將其納入高校德育正軌,構建與之相匹配的應有課程體系與師資隊伍,更不用說凝練出特色精品課程,以至于現有的高校德育模式仍停留在以教育學生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人際德育”范式層次上,而對教育學生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以及人與其他生命體的關系的生態德育卻重視不夠。
2.囿于課外,生態道德教育乏力
目前,生態道德教育盡管在高校有所關注,但也僅是停留在宣傳教育層面上。絕大部分高校還尚未有將培育大學生的生態道德素養與科技文化素養、思想政治素養提升到同一高度而作為自己的根本辦學任務加以規劃設計、開發部署、全校落實,以至于在全校師生中未能進行專門性的生態道德普及教育。這主要表現為,我國高校德育的著力點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教育,而對承載新道德價值取向的生態道德教育卻幾乎游離于第一課堂之外。縱觀高校課程設置,我們發現,除了少數環境類專業開設了生態、環保等課程外,非環境類專業很少涉及生態層面的相關知識。更不用說,開發專門系統的生態德育課程,作為公共基礎必修課納入第一課堂。據有關學者調查,67%的受訪學生坦承“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生態德育課程”,70%的受訪學生承認“在課堂上,老師沒有涉及到相關生態內容”。
3.師資匱乏,生態德育舉步維艱
鄧小平說:“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高校教師作為新時代的教育主體,其“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之一,就是承載、組織和實施生態道德教育。所謂“承載”,就是要求教師自身必須具備從事生態道德教育所應有的知識、技能和道德倫理價值觀。眾所周知,生態德育,作為一種有別于傳統道德價值體系的新式道德倫理思想與教育實踐活動,在我國起步較晚,成果不多。迄今為止,我國高校還未有形成一支接受過專門性生態道德教育專業訓練的師資力量。而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絕大部分囿于傳統道德教育的思維慣式,無論是在生態知識,抑或是生態意識、生態情感,還是生態技能上,都表現出相當地貧乏,根本無法承擔起組織和實施生態道德教育的重任,以至于目前我國高校生態道德教育淪為一種應景式活動,更遑論深入推進發展。
4.內容固化,生態德育單調乏味
當前,我國高校生態道德教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生態德育“活動化”。即通過開展一些環保生態方面的宣傳教育活動,讓大學生參與其中,從而使其接受生態教育、陶冶生態情操、培育生態意識。這最常見的、也是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由環保協會等相關大學生社團牽頭承辦,借助諸如“3·12植樹節”“3·22世界水日”“4·1國際愛鳥日”“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環境日”等環保特殊紀念日,通過懸掛“生態、低碳、綠色、環保”等標語,制作宣傳板報、發放傳單、信息咨詢等方式加以開展。然而,這些活動,由于在組織參與上以學生干部或社團成員為主,在深度和廣度上存在對生態文化內涵挖掘不深,生態文化特色體現不足,生態思想引領力不夠等缺陷,致使大學生對生態道德教育的參與度較低、參與面較窄,認可度和滿意度不高。
5.教育滯后,學生生態素養低下
長期以來,我國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種“人際德育”范式。在這種傳統的道德教育范式中,盡管蘊藏著豐富的儒、道兩家關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制”“尊重生命”等樸素生態倫理思想瑰寶,但在社會發展、歷史傳統、認知取舍等眾多因素的交織作用下,沒能真正把這些有關生態道德倫理的思想、原則及其內涵融入到道德教育體系中,以至于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生態道德情感、生態道德情操等基本素養得不到啟蒙培育。當人們普遍關注、批判、評析諸如馬加爵事件、藥家鑫事件等傳統道德滑坡案例時,硫酸傷熊事件;微波爐烘烤寵物狗等“虐畜事件”,女大學生未婚先孕、墮胎現象等見諸報端的大學生對待自然和其他生命體所表現出來的冷漠、麻木、輕視等失范行為,無不彰顯出當前大學生生態素養的低下,無不反映出我國高校生態道德教育任重而道遠。
二、加強高校生態教育的措施
基于全球生態危機的現實狀況,迫使人們反思以“人類中心主義”指導所構建的傳統道德教育體系,無疑是世界各國倡導發展生態道德教育的根本動力。20世紀80年代,生態道德教育在我國興起,并逐步得到了政府、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與積極倡導。但現如今,我國高校生態道德教育卻面臨著上述五大主要困境因素,嚴重制約著這一新型德育范式的拓展深入發展。在筆者看來,要破解這些困境,高校需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1.立足頂層設計,塑造承載生態道德意蘊的綠色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名片。“綠色、生態”的校園物質文化,“節約、低碳”的校園精神文化,“公平、平等”的校園制度文化,“尊重、文明”的校園行為文化,均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著豐富的生態道德教育意蘊,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其陶冶、輻射、激勵和導向功能。換言之,“生態、綠色、節約、低碳”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生態道德品質的養成具有無可比擬的影響力和滲透力。這就要求高校生態道德教育首先需在頂層設計上:一是構筑體現“綠色、環保、低碳”等生態人文意蘊,且與本校歷史傳統、文化底蘊及辦學特色等和諧一致的校園建筑、景觀等物質文化,讓大學生置身于春色滿園、綠意盎然的校園里育發出熱愛自然、關愛生命的生態道德情感;二是要從校訓、校歌、校徽、師德師風、制度建設、課堂教學、宿舍文化等諸多方面,構建符合生態道德要求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等一切校園軟文化,讓大學生沐浴其中,陶冶情操、塑造品質,最終內化為自覺行為習慣。
2.設置必修課程,系統有效地開展生態道德“認知”教育
相較于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從幼兒園、小學、中學直至大學都將生態教育列為必修課,形成規范化、系統化教育而言,我國生態道德教育起步較晚,對學生的生態“認知式”的啟蒙教育尚未建立,甚至有所欠缺。因此,高校生態道德教育要向縱深發展與廣度拓展,勢必要打破現有游離于課內而囿于課外的活動式宣傳教育模式。各高校應從整個教學規劃層面上將生態德育課程作為公開基礎必修課納入德育體系,對大學生切實開展系統有效的生態道德“認知”式“補火”教育。這就需要做到:首先,要破解當前尚未構建系統標準的教程困境,需集中力量組織本校相關教師挖掘整理中國傳統樸素的生態道德思想和西方生態倫理思想,以及本土文化關于環保、生態等方面的智慧思想,編撰出諸如《生態倫理學》《中國生態思想史》《生態道德發展簡史》《西方生態道德教程》等教材;其次,變革教法,采用體驗式教法,通過播放生態災難影片,或錄播本地破壞生態的景象與行為等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以增強學生的生態危機感,培育他們的生態道德情感和意識行為。
3.加強師資建設,打造一支能勝任生態道德教育的生力軍
缺乏一支專業性的生態德育師資隊伍,無疑是目前高校生態道德教育難以深入開展的最關鍵的瓶頸因素。依托“兩課”教師開展高校生態道德教育,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無比強烈折射出培養一支能勝任生態道德教育的生力軍的現實必要性和緊迫性。對此,這就要求:(1)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要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政治要求,統籌協調、通盤謀劃,抓緊培養一支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師資力量;(2)各高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資源,跟蹤汲取西方發達國家或地區開展生態德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者成功實踐創新范例,集中力量組織有關教師尤其是“兩課”教師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并及時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中;(3)已取得生態道德教育較好研究或實踐成果的高校,要主動承擔起培訓本地區乃是全國其他高校生態德育教師的重任,使成果得到迅速的輻射推廣;(4)國家要從財政、科研立項等政策上給予高校生態道德教育在學術研究、師資培訓、成果推廣等方面,給予大力激勵與扶持。
4.創新活動載體,圍繞主題多渠道多方位深化生態道德教育
筆者認為,高校生態道德教育需打破現有內容固化、形式單一的課外活動程式,應圍繞活動主題創新載體,豐富其內容,利用多種平臺,采取多種形式,讓學生接受主題活動生態道德教育。這主要體現在:(1)利用校內露天廣場或多媒體教室等場地播放與主題活動相關的“災難性”影片、紀錄片或者學生實地自拍的相關環境生態破壞的視頻,等等,讓學生在觀看中培養其生態道德情感,激發他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2)圍繞相關生態活動主題,開展知識競賽、演講比賽、主題征文比賽等,以及倡導諸如節約水電,低碳生活,綠色消費,愛護動植物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陶冶情操、錘煉品質;(3)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舉辦主題生態活動講座,解讀與主題相關的專業生態知識,環保法律法規,讓學生在聆聽講座過程中獲得專業性的生態道德知識,提高其對這一方面的認知層次;(4)開展主題生態道德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周六、日或者寒暑假等業余時間,借助各種大學生社團組織,開展諸如環保知識宣傳、生態環境調研、水質監測、愛綠護綠行動、生態公益志愿服務等,通過學生的切身體驗,讓其認識意義、感知責任,并內化為生態文明行為的踐行者。
三、結束語
生態道德教育,作為對世界各國應對全球生態危機訴求而應運而生的時代回應,日益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關注與重視。西方發達國家或地區的高校生態道德教育已呈現出規范化、系統化、綜合化、網絡化、生活化、滲透性與行為性等特征趨勢。而在我國,生態道德教育也成為了我國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青睞,并得到積極倡導與呼吁,但受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觀念與實踐、有與無等各種因素的交織作用下,成果較少,收效甚微,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季海菊.生態德育:國外的發展走向與中國的未來趨勢[J].南京社會科學,2012,(3):130-136.
[2]陽洪霞.低碳經濟時代高校生態道德教育調查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2,(04):209-210.
[3]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103-110.
[4]侯錫銘,徐銳.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現狀及路徑研究[J].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13,(3):6-9.
[5]馬加爵案件始末[N].中國教育在線,2004-03-16.
[6]譚家寶.藥家鑫案件始末[N].2011-4-6.
[7]劉海洋傷熊事件[N].中華勵志網,2011-5-13.
[8]胡銀銀.生態道德教育:現代高校教育的一抹亮色[J].未來與發展,2013(8):88-91.
[9]李玉環,李玉梅,郭曉璇.高校生態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研究[J].傳承,2013,(14):106-107.
基金項目:源于湖南省教育廳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基于生態文明維度下大學生道德教育新倫理內涵研究”(編號:14C0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