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靜
包信和,人們總喜歡在這個名字的前面加上許許多多的光環,例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評審專家包信和等等。每當包信和接受采訪的時候,他總會刻意強調:“一定要真實地記錄,不要抬高,不要吹噓?!睆?978年進入復旦大學開始研究化學的那一刻起,包信和就成為了化學研究領域的“催化劑”,一直在身體力行的向我們詮釋著“包”“信”“和”。
包容:“做什么事情、擔任什么角色都要忠于這個位子”
出生于江蘇省揚中市的包信和早年畢業于復旦大學化學系,取得該校博士學位后前往德國馬普學會弗里茨·哈伯(Fritz-Haber)研究所擔當訪問學者,弗里茨·哈伯(Fritz-Haber)研究所對于包信和來說無異于一個科學殿堂,他在表面催化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埃爾特教授指導下,繼續從事金屬催化劑的表面研究。
包信和沒有辜負埃爾特的期望。1993年,他發現伽瑪氧選擇催化,這是國際上首次對次表層催化的描述,也是對埃爾特早先提出的表面結構調控催化反應理論的“修正”。如今,伽瑪氧選擇催化的概念 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包信和也在該領域贏得了“熱氧專家”的雅號。也就是從那時候起,他在催化研究的科學圣殿里如魚得水。在他以后的工作中,埃爾特教授也給予了包信和很大的幫助。
1995年5月,包信和帶著教授贈送的兩大集裝箱儀器回到中國,來到了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并在2000年的時候當選為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至今所里的同事或是學生見到他都會親切地喊他“包所長”?!鞍L最大的優點,就是無論做什么都能包容,像大海有著廣闊的胸襟?!迸c包信和熟悉的人們都這么評價。
包信和在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任職的7年里,辦公場所是一張四人小方桌、幾把椅子和一個書架組成的不足15平方米的場地。“旁邊就是我的實驗室,我若與實驗室離得太遠,學生找我不方便?!边@是包信和對于不遷至為他準備的“所長辦公室”給出的唯一解釋。
對于包信和而言,辦公環境好與壞,身上頭銜大或小都無關緊要,他還是堅持做人還是要包容一切,忠于自己,也就像他所說:“做什么事情、擔任什么角色都要忠于這個位子”。
信念:“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在能源供應不足的情況下,維持國家實力的穩定上升”
包信和認為,中國的催化事業更需要年輕的“催化劑”。他所從事的催化事業已經不僅僅關系到民生,而且關系到國家的安全和民族的未來。包信和深切感受到作為一名科學家的義務和責任,“一方面我們必須節約能源,最根本的辦法是靠新技術優化利用現有的石化能源,使其利用率更高、更環保,另一方面,我們必須開拓清潔環保的新能源”。
在明確自己身擔重任之后,包信和全心投入到催化事業的研究之中,經過幾年的努力和反復嘗試,他在天然氣的優化利用、汽車排放廢氣中的氮氧化物消除等催化研究,以及新型催化材料的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創新意義的成果。
1999年以包信和為首席科學家的“973”項目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甲醇制烯烴”“煤制油”和“天然氣制芳烴”等一系列成果脫穎而出。由他首創的一個包括多步電子傳遞的仿生過程,實現了在溫和條件下利用空氣將甲烷直接氧化制甲醇,從而“一步”高效生產乙烯、芳烴和氫氣等高值化學品。甲烷的有效轉化使得天然氣、煤層氣的深化利用比直接燃燒可增值2倍-3倍。這項研究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生產大國”來說,意義重大。
上個世紀80年代掀起的“納米熱”也引起了包信和的極大關注?!按蠹彝ǔ?吹降墓I上的催化反應器都很大,但實際上真正起神奇催化作用的活性中心都很小,都在納米區間,有些甚至比納米還小。”包信和如是說,“我們的催化研究說了近百年的‘超細,現在才知道,這些神奇的催化特性好多是‘納米在作祟。”
包信和對于其鐘愛的催化事業有著極大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也正是因此包信和才會在催化事業的道路上面越走越遠。
和諧:“以人為本,把人才隊伍創建上升到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和實踐”
包信和始終把人才的培養放在研究所各項工作的重要位置。在領導分工中,他直接分管人才工作。他經常提到:研究所的發展要以人為本,各項工作要發展,關鍵在于人才,必須把人才工作納入研究所的發展戰略中去思考和實踐。
2000年至2003年,三年間,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共引進了73位具有博士學位的優秀人才,其中留學回國人員40余位,18位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對國內外頂尖人才的引進事宜,包信和多是親力親為、親自商談。
2000年,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引進了臺灣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博士。楊學明博士是分子反應動力學領域國際知名學者,曾獲得國內外許多的知名獎項。為了使楊學明博士能夠加盟到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先后兩次親赴臺灣商談引進事宜。最終,包信和的誠意打動了楊學明博士,他決定放棄在臺灣的職位和到美國發展的機會,接受邀請到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包信和不但為楊學明教授確定了協議工資,并讓研究所為其加蓋了新的實驗室,開出了超過1000萬元的啟動經費,這也許可以算是我國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千人計劃”工程探索。在包信和的帶領下,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堅持用感情、待遇和良好的環境拴心留人,使該研究所成為英才薈萃、各顯所長的舞臺。
一顆包容的心,一個堅定的信念,一個和諧的團隊。包信和姓名的解讀正是他人生的信條。人如其名,退去各種光環的包信和依然心系國家催化事業發展,他是在科學海洋中奮力探究的學術“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