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妮
[提 要]大學生肩負著祖國和民族的未來,然而越來越多的當代大學生卻出現了意識形態的困惑。意識形態的困惑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不容小覷,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亟需得到正確的引導。基于此,應該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拓寬教育途徑、優化教育環境、加強教育隊伍建設中尋找解決之策。
[關鍵詞]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核心價值觀
[作者簡介]李?搖妮(1990—),女,華東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江西南昌 330013)
全球化的挑戰、網絡的沖擊、社會轉型的影響以及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缺陷使得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面臨著復雜的形勢,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意識形態的困惑。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產生懷疑,甚至認為馬克思主義早已過時;有些大學生則崇尚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對我黨的執政理念、執政方式和執政地位的認同度逐漸下降;還有些大學生缺乏精神支柱,民族觀念、愛國意識極為淡薄,出現了意識形態“淡化”的傾向,有被“西化”和“異化”的危險。尋找解除當代大學生意識形態困惑的路徑具有現實的重要性和時代的緊迫性。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
(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
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應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全黨全社會的重大課題,它的有效傳播對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有著巨大的意義,因此,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主導地位,依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借助各類大眾傳播媒介擴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影響。必須不斷研究、創新、發展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使其不斷大眾化。[2]
(二)尊重差異、包容多樣
大學校園是思想的大熔爐,這里的學生思維活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尊重大學生的意見和思想觀點,通過分析把握學生們的心理特質和思想、行為的發展動態,有針對性的對其開展教育活動。在各種意識形態相互交流與碰撞中,我們必須做到“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而在事關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必須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幫助大學生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根據大學生群體的特點進行合理的引導,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讓大學生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3]
二、拓寬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途徑
(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陣地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涉及的是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領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高校傳播的主要渠道。教育者應該摒棄單純的道德說教和全程灌輸的方法,綜合應用多種教育方法,在給學生傳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價值分析、判斷能力,增強他們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教育者應特別注重將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科學、系統、全面、直接、持續地影響大學生的思維和頭腦,讓他們自覺地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武裝自己。
(二)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
實踐出真知,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真正形成必須通過社會實踐,將所學的知識踐行于社會。為此,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發揮學生會導向、溝通和發展的作用,讓大學生通過參加各種主題校園活動,利用自我教育的形式,互相學習、共同成長;做好大學生社會實踐平臺,學校應做好大學生軍訓、勤工儉學、課程調研、專業實習等活動;將大學生綜合測評成績與社會實踐直接掛鉤,從而直接影響各項獎學金以及評獎評優活動,同時,學生畢業之前必須修滿“社會實踐”專項學分,否則不準予畢業;學校應特別重視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制定相關制度,杜絕學生敷衍了事和弄虛作假行為。
(三)打好網絡陣地戰
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網絡在給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造成沖擊的同時,也給傳播、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創造了有利條件。要利用好網絡這把雙刃劍,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創建宣傳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特色網站。其次,培養網絡意見領袖,傳播真理、批判謬誤,加強對網絡輿論的正確引導,最大限度的避免信息誤導。再次,加強網絡監管與維護,凈化網絡傳播渠道。除此之外,還要開展網絡道德建設,優化網絡文化環境,并借助網絡技術,實現現代化教學,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時效性。
三、優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環境
(一)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4]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要做好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撥款,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經濟保障。此外,要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消除社會丑惡現象,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堅定大學生對黨領導社會主義的信心和信念。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減少直至消除市場經濟中的道德失范現象,嚴懲貪污腐敗,提高干部素質,杜絕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打擊社會中的不良風氣。妥善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營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二)創造健康的校園環境
大學較之于中學,最大的區別之一,在于大學有著更為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具有深刻教育內涵的校園文化活動,有著生動活潑的形式,較之于傳統單一的說教,更易于得到大學生的認可和接受。因此,必須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講座、講壇、學術交流會、知識競賽、學術爭鳴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校園環境,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導向,加強學校軟環境建設和硬環境建設,積極開展形式豐富、富有內涵的校園文化活動。在弘揚時代主旋律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特色,塑造具有個性化的大學精神,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學精神是校園文化的靈魂,格調高尚、立意深遠的大學精神能夠塑造品格、啟迪心靈、陶冶情操。
(三)構建和諧的家庭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基礎性、直接性的影響。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內容若與家長對孩子的教導與要求背道而馳,勢必會造成孩子的困惑。一個健康、積極、和諧的家庭環境,對于鞏固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強和改進教育工作,不只是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事,家庭、社會各個方面都要一起來關心和支持。”[5]因此,高校應該樹立“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與家長做好溝通交流工作,以鞏固和加強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效果。
四、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隊伍建設
(一)注重教育隊伍的選拔
高校教師隊伍的選拔工作對于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有著基礎性的影響。要做好高校教師隊伍的選拔工作,必須建立健全教師隊伍的選拔機制,不斷吸納優秀人才。其次,要合理配置教師隊伍,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質量,這直接關系到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效果。再次,制定并完善教師任職資格準入機制,特別是政治理論課老師,原則上盡量是中共黨員,必須具備鮮明的政治立場和淵博的理論知識。最后,選拔過程一定要秉著公平、公正、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
(二)重視教育隊伍的培養
教師隊伍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成敗,這要求高校必須重視對教育者的相關培訓,建立教師培養培訓機制,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師資隊伍培訓可采用全員培訓、骨干進修的形式進行,加強各學校之間的交流與對話,相互取長補短。作為教師,必須首先加強對國家具體政策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學習、研究,并將理論研究付諸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去感染身邊的教師和學生。為了激發教師的進取心,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和親和力,學校可進入競爭機制,開展“評教”活動,舉行教師講課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基本功大賽等活動,做好活動策劃和總結工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4.
[2]倪敬麗.網絡時代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問題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38.
[3]凌霞,張澤一.勃列日涅夫時期大學生意識形態失控的歷史教訓及啟示[J].中國青年研究,2013,(12).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