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琳
摘要:本文從“情感表達”入手,在聲樂二度創作中展開分析,理解與感知聲樂二度創作的同時,重點說明情感表達與聲樂演唱只有做到緊密結合,聲情并茂,才可以稱之為完整的聲樂作品。通過日常聲樂學習中老師傳授的獨特見解與領悟,結合自己在實際演唱聲樂作品時的真實體驗與感受對此觀點進行闡述,并具體說明該怎么做,如何做,從而去印證本文的觀點。
關鍵詞:聲樂作品 情感表達 二度創作
所謂情感,從心理學概念來說,就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情感表達,是準確而有效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價值關系,以便求得他人有效的合作,通過識別他人的情感表達來及時、準確而有效地了解他人的價值關系,以便更好地與他人進行合作。聲樂的二度創作是指演唱者在表演過程中保持曲作者的基本要求,同時對音樂形成自己理解和處理,從而具有自己的風格特色,準確而完美地揭示作品的內涵與風格,塑造鮮明的音樂形象。自古以來,人們用歌唱來流露、傳遞和溝通情感,逐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聲樂藝術。也就是說聲樂作品離不開情感表達,沒有情感表達的聲樂作品是沒有意義的,可以說“情感表達”是聲樂二度創作的核心。
一、情感表達在聲樂表演中的重要性
亨利·費爾迪南·曼什坦說過:“情感是歌唱的靈魂,只有當聲音和感情同樣完美時,歌唱才可以被稱為藝術”。一個成功的歌唱者能夠創作出悅耳動聽的歌曲,除了自己先天的歌喉和后天的演唱技巧之外,把聲樂作品中的情感完美地融入到了自己的歌聲中是及其重要的,只有如此才可以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具備更強的藝術感染力。托斯卡尼尼曾說過,任何一個學音樂的人,不管他在音樂上的演唱技巧如何高明,如果缺乏情感的表達,他不是藝術家,而是藝術匠,匠人滿街都是,而藝術家卻在百萬人中難找一人。這說明情感表達對于聲樂作品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聲樂藝術是文學語言與音樂的完美結合,文字使音樂具有思想性,演唱者通過文字簡捷高效的理解音樂,這是其他藝術不能與之相媲美的。一個從事聲樂演唱的人所呈現給觀眾的并不是歌詞,而是歌詞背后潛在的情感,帶著感情與不帶感情歌唱的聲音有著天差地別的懸殊。比如當一個人快樂時,聲音是明朗、高亢的;當一個人憂愁或者悲傷時,聲音就會黯淡;表達愛戀之情時溫柔甜美的;表達憎恨時是兇狠、惡毒的。聲樂藝術是表達情感的藝術,是最情緒化、最能觸動心靈的藝術。沒有情感的聲樂是不可想象的,情感對聲樂的學習及演出的效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情感是聲樂藝術的靈魂。
二、如何在聲樂表演中表達情感
明白了情感在歌唱表演中的重要作用,就要進行實踐,那么如何在聲樂表演中表達情感呢?
(一)首先要掌握扎實的基本功
準確表達情感的前提與基礎是熟練掌握聲樂基本功。俗話說“藝高人膽大”,有了扎實的基本功,技巧上會越來越好,考試或演出中就會在心理上減少負擔,增強了自信心。人們常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同樣適用于聲樂學習,基礎打牢了,才會掌握的更快,才能在歌唱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一個好的歌唱者必須首先掌握這些基本功,包括咬字、吐字、氣息的運用、藝術表現能力、共鳴、歌唱的姿勢等。當代著名的歌唱家宋祖英、閻維文、譚晶等無不是具備扎實的聲樂基本功的歌唱者。從最開始的歌唱姿勢到基礎性的氣息,再到共鳴腔體的運用,吐字咬字,都是一步一個腳印兒走出來的,這其中只要有一個環節沒掌握好就會影響到整個演唱效果。每一位成功的歌唱家都是經過不斷地失敗,不斷地努力探索、總結經驗,持之以恒,永不言棄,最終走向成功,從而在歌唱領域形成自己特有的演唱風格。
(二)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
從事聲樂演唱或者學習聲樂的人都知道,只有用科學的發聲方法才能發出優美的聲音,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需要花大量時間進行正規而又枯燥的訓練——即正確發聲的基本姿勢、吸氣、呼氣、發聲練習、咬字與吐字等等,要反復訓練,還要具有良好的悟性。
呼吸是音樂表現的重要手段。演唱者“化情為聲”,把內心豐富的情感融入到歌聲中,根據歌曲情感的演繹需求,借助氣息的控制和調節來實現生理呼吸和歌唱呼吸的完美結合,從而使歌唱呼吸成為表達歌曲情感的重要手段。從事歌唱的人都明白,帶有感情的吸氣是非常通透的,給人感覺氣好像不是從外面吸進去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進去的。演唱抒情歌曲時,美的感情會使你情不自禁地像“聞花香”一樣吸氣,比如在演唱《梧桐樹》《我沒有帶回我的心》時,首先將自己置身于歌曲所描述的情境中,仿佛真的身臨其境自然地用呼吸把情感帶出來;演唱喜悅歡快的歌曲時,就像看見稀奇古怪的東西那樣用“驚訝”的狀態去吸氣,把眉心舒展開,整個人要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比如在演唱《火把節的歡樂》《七月的草原》這類作品時這種方法就顯得很適用;在演唱悲傷的歌曲時,就要情不自禁地用“哭泣”的狀態去呼吸,演唱《孟姜女》時就是用哭泣的狀態去呼吸,從而把悲傷的情感帶出來。在實際訓練時,反復練習帶有情感的呼吸,把情感記憶轉化為現實的歌唱情感,把發聲動作、歌唱狀態滲透到情感表達中,從而形成較穩定的歌唱情感和表情。除此之外,還要了解和分析作者的創作意圖,作品背景以及對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與想象。既有作品的原意,又有自己的理解和創作,才會得到理想的演唱效果。
(三)演唱技巧與情感表達的結合
在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同樣一首作品不同的演唱者演唱時,會產生不同的藝術形象,創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有經驗的演唱者,首先會分析和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逐詞逐句地去推敲,然后結合演唱技巧進行二度創作。如果過分地強調演唱技巧,忽視對作品內容的真正理解,那么演唱就缺乏情感,沒有情感的聲音就不具備藝術性,當然就失去了藝術感染力,無法引起聽眾的共鳴。有的歌者沒有充分理解主題要表達的情感,只是按照個人理解去表現歌曲內容,這樣表面上看也很專注很用情,但由于跟主題脫節,與作品本身所表達的內涵不一致,甚至完全背離,這樣簡直就是本末倒置,談何感染聽眾。
音色是演唱技巧的又一主要屬性,不同的音色會表現出不同的音樂效果,也會表現出不同的音樂形象。在歌唱中,根據歌曲內容所表達情感的不同來變化音色,然后用不同的音色表示不同的音樂形象。需要歌唱者以誠懇的態度去理解、領會旋律與歌詞的感覺與意象、情感與思維,置身于歌曲描述的時代環境,化身為歌曲中的形象,細膩刻畫歌曲所傳達出的內心情感。例如,歌劇《白毛女》塑造了喜兒、楊白老、黃世仁三個人物形象,自然就有三種不同的音色,喜兒是甜美俏麗的女聲;楊白勞是深沉柔和的男聲;而黃世仁是兇狠殘忍的男聲。歌曲通過不同的人物形象的音色著重表現了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情感。如果一個歌唱者,不去努力挖掘作品的內涵,不努力思考嘗試用不同的音色表達作品的情感,而只用單一的音色去歌唱,不懂得根據具體角色情感去調整自己的音色,那么他的演唱就不生動,更不足以征服聽眾,當然也就談不上藝術感染力。實踐證明,要做到情感與技巧的統一,既不能一味強調歌唱的情感、忽視技巧而導致音樂審美的缺失,也不能過分地追求技巧而導致情感的蒼白與空洞。
(四)博覽群書,擴大視野,提高演唱者的人文素養
一個歌唱者,要想更好地表達作品內容,理解作品的內容是前提,要想真正理解作品內容,就必須有一定的文學素養。這要靠生活中的點滴積累,不斷學習拓寬知識面,開闊視野,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一首聲樂作品凝聚著作曲家強烈的思想感情,他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蘊藏在每一個音符之中,而歌者只有深刻的領會,對作品進行深層的剖析,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才能在演唱時表達出最真摯的情感,同時,作為歌唱演員也應該博覽群書,開闊視野,具備應有的文化修養,包括文學、歷史、美學等諸多方面。只有具備了一定的人文素養,才能讓歌唱者在二度創作中更接近作品的本意,更能讓作品的藝術效果征服觀眾。
(五)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
著名歌唱家樓乾貴說過:歌唱中最難克服的就是演出前的焦慮,歌唱者的心理狀態直接關系到演唱效果的成敗,良好的心理素質會帶來理想的演出效果,反之,將會給歌唱者帶來不快和失落。每次參加演出,出場前就特別緊張,甚至會腦子一片空白,每當這時就想到老師的叮囑,先放松心情,轉移注意力,調整心態,暫時先想一些與演出無關的東西,然后要做到“目中無人”,就只當臺下是蘿卜白菜。演出要求歌唱者必須有扎實的基本功,嫻熟的技巧,才會胸有成竹,沉著應戰。這些都依賴于平時舞臺經驗的積累、表演技巧和藝術修養的不斷提高。俗話說藝高人膽大就是這樣,只有自己有了各方面的積累,才會在演唱時充滿信心,才會讓二度創作達到理想效果。
三、結語
總的來說,聲樂演唱既是一種美的欣賞,又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珍品,只有當歌唱者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廣博的文化素養與良好的音樂藝術修養,才能夠去更好的表達情感,詮釋聲樂二度創作的真諦,從而被賦予藝術的靈魂和強有力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雷佶東.基于大學生情感表達的社會建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年.
[2]徐承躍.關于對歌唱二度創作問題的思考[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02).
[3]郭儷雅.歌唱的“感知”與“情感”[J].中國音樂,2004,(03).
[4]周娟娟.聲樂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及其調控探析[J].文藝爭鳴,2011,(02).
[5]薛霞.淺談聲樂演唱中的心理調控和情感表達[J].音樂時空,2013,(10).
[6]鄭璐.談歌唱藝術中“二度創作”功能的實現策略[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0,(05).
[7]鐘婷,吳國玲.關于聲樂演唱中情感表達的探索[J].科技創新導報,2013,(19).
[8]趙燕,王劍慧.淺談情感表達在歌曲演唱中的重要性[J].學周刊,2010,(08).
[9]段麗萍.略論情感表達在聲樂表演中的作用[J].中國科技博覽,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