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學校教育的重點,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更是家長的熱切期盼。如何轉化學困生,我認為應從熱愛學生、抓住課堂、做好輔導、聯系家長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學困生 ? 轉化 ?途徑
在“減負”的背景下,講究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性是師生共同的追求目標。但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常發現有這樣的情況:班級里,學生的基礎狀況、興趣愛好、智力水平、潛在能力等參差不齊、同樣的教學內容,一部分學生已經完全掌握且能舉一反三,可還有一部分學生完全趕不上課程進度,上課不愿意回答問題,作業不會做,經常處在心理緊張焦慮的狀態中,對數學這一學科產生了莫名的恐懼心理和畏難情緒,最終陷入了消極厭學的惡性循環中。新課程理念提倡“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所有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如何讓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這是擺在所有教師面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研究的課題。面對不同層次的學困生,我們只有做好轉化工作,才能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祖國的繁盛輸送合格人才。如何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多年來,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現就“學困生”轉化的有效途徑,拿出來與同仁交流,以期指教。
一、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做好轉化工作的前提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情感和思維的雙向交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困生而言,教師對他們的關心、愛護,很容易激起他們自尊、自強、自信和積極向上的強烈欲望,從思想情感上和教師親近起來,進而以常態進入到學習中。因此,真心熱愛學生,贏得學生的信任,是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的前提。只有讓學生感受到你的愛,學生才能信任你,你講的話才有感召力。為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認為應注意做到:
第一,理解和尊重學困生。
第二,用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學困生。
第三,利用課余時間盡量去了解學困生,做學困生的知心朋友。
第四,要放下身段,在保證教育教學正常進行的前提下和學生打成一片。
二、課堂是學困生轉化的陣地
(一)課堂中要關注“學困生”
由于學困生受以前所學知識、技能及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在課堂上的學習可以說是舉步為艱,如果此時教師再不能關注到學困生,勢必會讓學困生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因此,課堂上教師要關注學困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積極地引導學困生進行有效的學習,讓他們學有所得。
與此同時,還要恰當地運用激勵、賞識方法。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及時關注與鼓勵學生,能樹立他們繼續學習的信心。
(二)課堂中要“關照”學困生
在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這部分“學困生”的存在,尤其對于一節課的基礎知識,要盡量讓他們能夠在課堂內掌握。在教學安排上,盡量用清晰生動的講解,深化技術動作形象,誘發學困生躍躍欲試的情緒,并巧用教學手段,激發其學習的熱情。課堂上,學困生只要舉手發言就應加以鼓勵;有進步就給予贊許;讓他們有“跳一跳就摘到桃子”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克服自卑心理。
(三)課堂中要發揮集體的力量幫助學困生
充分發揮班集體的教育功能,營造融洽的學習氛圍,將有利于學困生的轉化。一個班級班風的好壞、集體意識的強弱,有無刻苦鉆研的學習精神、積極向上的競爭氛圍,將影響著學生能否健康成長。
在班級中,應適當組織優秀學生對學困生進行幫助,督促學困生記憶概念、做作業、修改錯題,實現互幫互學,以空前激發學困生學習的熱情。
(四)課堂中要幫助學困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根曾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一個人一旦養成了某種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倘若是一種好的習慣,那將會受益終生;反之,將會貽害終生。中學生正處于發育的重要階段,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中學生將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對學困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應從課堂學習、課后作業和測試檢查等方面著手,讓學生逐步養成會思考、會提問、會筆記、會發現的數學學習習慣。
三、加強課外輔導是學困生強化提高的關鍵
課外輔導主要包括課前輔導和課后輔導兩部分。課前可采用“五看三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困生進行課前的自主學習。“五看”主要是指:看即將學習的新知識,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看資料、例題、注解,看錯題,看檢測等。“三問”是指引導學困生就課前預習向教師提問:一是對于新知識概念的提問;二是對于學科中必要的技能、必要的方法進行提問;三是質疑性提問。課前輔導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學困生的知識漏洞,彌補學困生知識學習上的不足。
課后輔導可以解決課堂教學中沒有或不能解決的問題,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課后輔導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針對不同的學困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量體裁衣。教師可開展“請讓我來幫助你”的教學活動,即將每個學困生的提問進行匯總,進一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知識薄弱點。然后,在生生互助的前提下,將學生之間不能解決的問題交由教師來“后教”,個性問題個別解決,共性問題集中解決,重點、難點詳細解決。
四、“家”“校”聯合是學困生改變的根基
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光靠教師的“單操”是不行的,必須求得家庭的配合,使家長、教師合為一股力量,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教師要主動與家長聯系,隨時了解學生在家中的情況和思想動態,也好讓家長每天都知道子女的學習狀況,并參與到轉化工作中來。此外,還可建立“家校”聯系網絡,建立“家校”互動平臺,讓家長及時了解教育政策法規、學校規章制度;讓家長學會怎樣與孩子相處,學會與子女溝通,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學會真誠地“賞識”孩子。教師要將學生在校近期的表現告知家長,讓家長了解孩子的每一點進步,與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讓家長定時檢查學生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監督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 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作,學困生的教育事關教育工作的全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積極參與和努力工作,還要和每一位家長進行合作,共同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學困生實現自身的價值。
作者簡介:
張瑛(1966.5.9- ),女,甘肅武威人,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二中高級教師,多年從事初中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