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愛平
摘要: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經濟的騰飛,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在與前人文化融合之后又創造出了新的文化,這些新文化在不同程度上指引(積極方面)或影響(消極方面)著許多未成年人。國內很多語文教育工作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期讓學生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給他們以啟發和鼓勵,讓他們學會創新,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深處烙下民族英雄的印記,讓他們將來為家鄉、為國家的繁榮做出貢獻。
關鍵詞:民俗化 ?必要性 ?課程資源 ? 可行性 ? ?反思
一、實施語文教學民俗化的理論依據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當下,語文教學民俗化的實施已成為必然。我們先來了解它的正確涵義。民俗即民間風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的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我們從《現代漢語詞典》里可以查到其標準解釋:“民間的風俗習慣。”如大年三十日至初二,家中不許掃地,如果打掃就會破壞來年的財運。《語文新課標》對語文教材編寫提出了新的建議和要求:教材編寫應“從母語教育的角度,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開闊學生視野”。這些特點也正好體現了我國民俗文化的特色。所以無論是語文教師“教”的過程,還是學生“學”的過程,都應該把民俗文化這一教學資源有機地滲透進去。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和運用民俗文化教學資源的必要性
(一)民俗化為語文課程的解讀提供了便利
在語文教學中,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分析解讀課程文本,學生有可能在知識層面上出現對文本難以理解和知識斷層的現象,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表,不知其源。若從民俗文化這個層面來引導學生分析課程文本,那結局就不同了,它能清晰地梳理出文章的來源、背景等潛在內容。例如魯迅的作品《阿長與<山海經>》一文,是一篇懷念長媽媽的文章。教師在講讀時,如果從民俗文化的角度引導學生解讀,那么長媽媽的形象會更加逼真,更加豐滿。文中說“她懂得許多規矩”,如:除夕夜把福橘放在床頭,大年初一的早上第一句話要對人說“恭喜恭喜”,而且還要把橘子吃下去,以此表達對新年的一種美好愿望;還如,人死了不能說“死了”,必須說“老掉了”,以此來表達對逝者的尊重;再有,不能從曬褲子用的竹竿下鉆過去,等等。這些規矩其實是典型的人類在歷史發展的行程中,逐漸形成的習俗、禮儀、信仰、風尚的總和,是約定俗成的穩定的民間文化模式。所以,只有從民俗的角度來分析長媽媽,學生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她,理解與之相伴的種種文化現象。
(二)民俗文化為新一輪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了條件
長期以來,我國的語文教學過于程式化,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中,要突出實踐環節,多角度、多層面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么如何發掘課程資源,合理選擇和優化使用材料呢?在實踐中筆者是這樣做的。
1.民俗民情蘊涵語文課程資源。如果我們對家鄉的種種風俗細細品味、追溯,它們都包含著豐厚的內涵,蘊藏著寶貴的教學資源。這就是所謂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俗文化作為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充分地利用好它。例如,學了《祝福》一課后,可給學生布置作業,讓他們研究國人如何過年。盡管同為過年,但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過年的方式又有所不同,僅貼春聯、供灶神等儀式,在不同的地域就有不同的講究。這樣的節日有很多,像中國傳統的節日——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等,學生可以通過當地博物館、互聯網查閱出其來歷及內涵。這種做法既能拓展、提升學生的文化閱歷,又能提高他們探索知識奧秘的興趣。
2.歷史遺跡蘊涵語文課程資源。我們甘肅渭源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是古絲綢之路在今甘肅境內的必經之地。《史記》中有記載:沿著古老的渭河而上,隱居首陽山靠采薇菜充饑,以餓死于首陽山的伯夷、叔齊。這段歷史佳話鮮為人知,源遠流長。這一切都可以從我們渭源首陽山的“清圣祠”里,從碑文、詩詞等文獻中得到證實,找到佐證,這已經成為渭源縣的一大文化景觀。2014年8月渭源縣在此還舉辦了伯夷叔齊公祭典禮。這樣的歷史,只要我們用心挖掘,就會發現很多文化傳承的精髓。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舉行了一次“話說渭源”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布置了以下活動:通過走訪搜集一些關于渭源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與同學交流,收集與渭源土特產相關的諺語、俗語等,并寫出來,如渭源馬鈴薯、白條黨參、土豆粉、黃香溝雞(南山放養雞)等。本次活動使學生著實感受了家鄉的民俗文化風采,從而對家鄉的自豪感大大增強,語文綜合實踐能力也大有提高,學習語文的熱情空前高漲。
3.以“教材”為本,傳承文化,感受親情。初中語文教材中有關“親情”的文章很多,諸如《背影》《散步》《羚羊木雕》《風箏》《云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社戲》等很多篇課文都是通過描寫親情展示人間最真摯和美好的感情的,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潛心鉆研和挖掘。通過學習這些課文,我讓學生回家對父母做三件小事:給父母洗腳、梳頭、做飯,然后把自己做的過程細細寫下來。很多學生都寫出了自己的內心情感、真實感受,效果很好。試想,一個不愛自己父母的人,何以愛自己的祖國?傳統的美德教育最初是從親情關系、血緣關系開始的,靠的就是世代的傳承。一個人從幼兒開始就受到了親情的薰陶;民族精神重在弘揚、重在培育,它的延續與升華,很好地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進思想并頑強奮斗的杰出人物:林則徐、魯迅、雷鋒、焦裕祿、孔繁森,他們為振興中華而挺起了民族的脊梁。這便是學生成長的精神支柱。其實,不僅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涉及到民俗文化的內容,而且在初中歷史教材中,也有很多關于我國古代民風民俗的內容,比如民俗的變遷發展演化等。然而,隨著未來文化的滲透,人們開始熱衷于吃洋餐、過圣誕、看外譯動畫片等的思潮愈演愈烈。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學習并傳播中華文化經典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新的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樹立“資源”的概念,努力挖掘各種各樣的課程資源,然后根據教學目標,重新把這些資源加以整合。學生只有正真了解了我們的歷史,了解了我們自己,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實現我們偉大的中國夢!
三、中學生的特點為語文民俗化教學提供了可行性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年少時期,他們的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都還未真正定型,他們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都很強。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內容都或多或少地包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有許多展現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品質的優秀篇章,完全可以利用《地方志》《縣志》來了解民俗民情、鄉土人情。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能夠準確地引入和有所側重地加以點撥,以啟發學生去思考、感悟人的內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等方面。
四、中學語文課程編排有利于民俗文化的教學
當語文學科的性質重新被確定為“文化載體”時,語文教師更是義不容辭地擔負起了培養學生健康向上、高品位的文化素養,重鑄新世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歷史重任。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的逐步推進,為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發展其審美能力,傳統教學越來越多地走進了語文教學課堂,并為眾多教育理論研究者所討論。
五、實施語文教學的民俗化的反思
(一)現實與傳統文化發生碰撞
在進行民俗化探析的過程中,給教育教學帶來的利弊,對學生品德培養、人格塑造方面造成的得失;民俗教育無 “書”可教,民俗文化無“處”可學,民俗教育無“枝”可依…….“民俗”漸行漸遠的背后,是固守傳統與開放理念的沖突、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是由傳統文化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的結果。在這些矛盾斗爭中所產生的新的文化現象,促使著學生對此做出合理的解讀和價值觀判定,從而提高學生對現代人生觀的認識。
(二)語文教學中的民俗化探析,就是對現代教育對象人格的再塑造
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優越,自私而又缺乏獨立性。面對困難和打擊流淚者居多,求助者不少,獨立能夠解決者甚少,這就要求教師要從民俗文化中挖掘適合自己教育對象的典型例子去感化與教育學生,讓他們克服困難、勵志奮進、重塑人格!
參考文獻:
[1]譚汝.《民俗文化語匯通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08.
[2]鐘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2.
[3]李景陽.《語文教學論》.高等師范院校語文教學教材, 2003.
課題名稱:語文教學的民俗化探析,課題類別:甘肅省教育科學“一二五”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4]GHB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