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倩
摘要: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有一類重要的課型——試卷講評,它是一種特殊的復習課,能矯正、鞏固、充實、完善和深化既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這類課型不可或缺,更不可忽視。特別是進入高三總復習階段,在專題訓練與模擬考試頻繁進行的情況下,它是提高高考復習質量的十分重要的環節。本文總結了此課型中的“七重”,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三 ?地理 ?試卷 ? 講評課
一、重“準備”——克服“生”與“熟”的矛盾
這里所說的“生”,是指一份試卷,經歷了教師選編、學生的解答、教師的批改、教師的總結、教師的備評等諸多環節,往往間隔的時間較久,當教師將試卷發給學生進行講評時,學生對做過的試卷或者做過的某些試題比較陌生了。而這里所說的“熟”是指教師經過選編、批改、總結、備評等環節,對試卷已經相對熟悉了。這樣,教師的“熟”與學生的“生”,便形成了一對矛盾。
所以,要克服這對矛盾,我常采用這樣的方法,即每次將試卷批閱完后,首先對試卷進行抽樣統計,分析總結出學生在答題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主要問題和次要問題。其次將試卷發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訂正,然后再將學生訂正所反饋的信息搜集總結。這樣就能確定哪些內容是應詳細講評和重點講評的,哪些是應該拿到課堂上講評的,哪些是應該在課下與學生個別面評的。教師在講評課前做足這樣的準備工作,不僅能強化課堂講評的針對性,還能消除學生對試卷的陌生感,而且也就解決學生“生”與教師“熟”的矛盾。
二、重“審題”——教會學生入門的方法
在高考地理試題的解答中,審題的環節十分關鍵,學生審不清題目,答題就會“南轅北轍”,就會答非所問,就會離題萬里。所以在講審題時,教師首先要講出命題意圖。我們知道,不管是主觀性試題,亦或是客觀性試題,都體現有命題者的命題意圖,學生只有審明了命題者的命題意圖,答題的方向才會明確。
我們要重視平時的審題訓練。這里僅談兩個方面的審題:一是對選擇題的審題,主要有“二審”,其一審材料,因為有大量的有效信息就在材料中,學生只有細審材料,才能從中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其二審問題,因為問題中明確了答題的要求和限制條件。二是綜合題目中的讀圖分析題目的審題,主要有“四審”,其一審,確定解答的對象;其二審,確定地理圖表類型及承載的知識信息;其三審,確定限制條件;其四審,確定學科間的契合點。
三、重“構網”——提高綜合分析與知識遷移能力
通過試卷講評,學生在復習中形成的知識網絡會更加完整而牢固,因為它對學生在下一次考試中迅速判斷和提取信息十分有利。所以,我們必須要注意知識網絡的構建,構建網絡就要做到:第一,要注重將題目中遺漏(沒有涉及)的知識點聯系起來。第二,要考慮到高考的要求,要針對某些知識點進行適當的拓寬和加深,這樣就能夠運用教材中的原理和思維解決較為復雜的地理問題。第三,對試題的分析不要僅僅停留在知識點上,要注意從地理學科的能力角度進行分析,從側重基礎知識轉移到綜合能力上來,要重點分析和指導學生能力結構的欠缺點。第四,要加強橫向聯系,注意把相似、相近的知識聯系起來,學會舉一反三。第五,注意學科滲透,即與其他學科進行全面或廣泛的聯系,還要聯系當今的熱點問題。
四、重“思路”——交給學生解題的鑰匙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它告訴我們,講評時要結合題型與學情,因為不同的題型有不同的解答技巧與方法,解題的思路不同,解題的技巧與方法也不同。“授人以漁”,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創造思維能力。
下面以選擇題型為例來說明,選擇題目的構思往往十分巧妙,它有迷惑性,但也有提示性。它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通常為:第一步全面正確把握題干,第二步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找準題眼,然后用篩選排除法,將那些不符合題意或者表述不科學的題枝、題葉排除。此外,還可以運用直接判定法、分析推理法、借助圖解法、讀圖分析法、反向思維法等。對一些具有發散思維特征的問題,如“黃赤交角為0時,會出現哪些主要的自然現象?”我們在講評時,不妨運用質疑法將題目變式,進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進一步活躍,做到一題多思、多解、多變,培養其思維的靈活性,這也利于已有知識的遷移、重組、應用。無論運用哪一種方法,我們要做到除了結合題型外,還要針對學生的答題情況給學生講清從哪些方面入手,如何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十分關鍵的。
五、重“參與”——發揮學生講評課的主體地位
在講評課上,教師應該讓學生充分而積極地參與試卷的分析和總結過程。首先,讓學生對自己的試卷進行統計和分析,總結出自己在解題中出現了哪些類型的錯誤。如審題不清、知識點掌握得不牢、思維推導的過程有誤等。其次,要讓學生積極發言,堅決打破教師“一言堂”的習慣,對一些典型題,可以讓成績出色、解題思路好的學生進行正確思維演示。有的題目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敢于把自己(不論正確還是錯誤)的想法說出來,大家進行評判。只有發現錯誤,才能糾正錯誤,人們常說“發現了問題就等于解決了問題的一半”,就是這個道理。
六、重“反思”——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再度提升
人們常把做題與打乒乓球相比:對手就是命題人,要戰勝對手,就要首先看清發球(先讀懂題意),然后組織進攻(再運算推理),在解題過程中,要一分一分地爭取(要先易后難),最后打敗對手(主要是戰勝自己)。一場比賽,可能輸得很慘(一張試卷可能做得很差),假如不加以反思,下次遇到對手可能還會輸,說不定會輸得更慘(如果不研究,不反思,下次同樣的題,可能還會重復錯,平時錯,高考時還會錯)。所以,我們要求每個學生必備一錯題本,以便將那些典型的錯誤記載下來,每隔一段時間翻出來看一看,這樣不僅能牢牢吸取教訓,避免錯誤重復,而且通過思考,還能提高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七、重“規范”——強化學生良好的答題習慣
講評試卷時,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將最好與最差的試卷反復地給學生演示,并把答題總規范如“條理清楚,邏輯嚴密,語言精煉,書寫規范,恰當、精練地使用地理術語,不說廢話,不離題,把握答案的方向,注意答案的全面性、完整性、邏輯性等也展示在于屏幕之上,讓學生按照屏幕上的答題規范對照自己的試卷,“規范”自己的不足之處。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規范學生的答題習慣,提高以后在考試中的得分率。
一言以蔽之,講評課上好不容易,要上好講評課,教師就要抓好上述“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