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永剛
摘要: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武當武術發展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析與研究,并以武當武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契機,就武當武術保護與發展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強調指出:對武當武術的保護應基于存在是前提、傳承是根本、發展是硬道理原則之上。面對社會的巨大變革,我們應勇敢地面對現實,走武當武術特色發展之路。
關鍵詞:武當武術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05-0021-03
1 前言
武術乃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蘊含著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性,是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武當武術通稱“武當內家功夫”,亦稱“武當內家拳”、“武當拳功”、“武當武功”等近百個門派。武當武術的根本原理來源于傳統哲學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講,道家學說是整個武當武術的理論基礎。把中國古代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等哲學理論,用于拳理、拳技、練功原則和技擊戰略中,其本質上是探討生命活動的規律,是武當道教在生命探索中產生出的光耀結晶。“非遺”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人類社會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簡稱“非遺”。2006年5月20日,武當武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湖北省十堰市的趙劍英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本課題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武當武術發展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析與研究,并以武當武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契機,就武當武術之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強調指出:對武當武術的保護應基于政府“施予式”保護的基礎之上,充分挖潛,不斷豐富其“精神內核”,并力求創新求變。
2 武當武術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
武當武術文化是在武術文化的基礎之上,結合區域環境和人文風俗習慣而形成的。武當武術與道家有著千思萬縷的關系,具有相當鮮明的道家文化特色,集武術與養生于一身,是武功和養生方法的天然結合,既具有深厚的傳統武術文化底蘊,又蘊含著精湛豐富的科學道理。傳統的文化環境滋生傳統的武當武術文化,伴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滋生傳統文化的原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大趨勢下的今天,在我國由農耕社會向工業現代化社會轉型的時期,武當武術作為傳統武術的一部分更是受到大海退潮般的沖擊,其發展形勢已不容樂觀。因而,探求武當武術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路徑已刻不容緩。進過認真的分析研究,筆者認為目前武當武術所面臨的困境與問題較多,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2.1武當武術原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2.1.1受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沖擊
伴隨著全球文化一體化時代的到來,西方競技體育文化作為一強勢文化幾乎滲透到全球的每一個角落。早在鴉片戰爭時期,西方列強的火器槍炮打破了中國天朝大國的迷夢,伴隨著西方火器而來的西方文化也“紛至沓來”,外加當時我國“西學東漸”文化改良的興起,很快作為西方文化代表之一的西方競技體育以不可阻擋之勢涌入到我國的軍隊、工廠及各級學校,占據了本該屬于民族傳統體育的“位置”。時至今日,這種趨勢依然有增無減;再就是我國“舉國體制”下的奧運奪金計劃的興起,國家將有限的財力幾乎都用在現役奧運項目或準奧運項目的推廣與普及上,而自身民族體育項目如傳統武術卻遭到漠視;最后,是競技武術的產生,給予傳統武術的發展以致命打擊。如競技武術仍屬于民族傳統體育范疇,實際上它是地地道道的競技體育,國家斥巨資推廣中華武術其根本主要是在扶持競技武術,而作為母本的傳統武術再一次遭受到了推廣的冷漠。諸如以上競技武術在各方面的推廣與表現,雖然與我國傳統武術并沒有本質的沖突,但對其大力的倡導與扶持,客觀上占據了傳統武術的生存空間,使得諸如武當武術一樣的民族傳統體育的生存空間遭到前所未有的擠壓與破壞。
2.1.2傳統武術自身功利性的削弱
武當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國粹,伴隨著中華民族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雨坎坷,動力何在?筆者認為這與武當武術自身所具有的“功利性”是分不開的。而今,作為民族瑰寶的傳統武術已和我們漸行漸遠,顯然是傳統武術的功利性已被極大的削弱,表現在:第一,作為冷兵器時期軍事核心力量的“軍事武術”已被“火器”所取代,其結果是國家意志下的武術推廣力度已明顯減弱,這對武術(包括武當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其實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第二,和諧社會下武當武術“搏殺”功能的減弱抑制了作為實用武術的大發展,武當武術發展于部落間的武力爭斗和有階級社會的軍事戰爭,現而今武術搏殺功能的被抑制對于武當武術來說將失去繼續前行的動力;第三,武當武術競技功能的缺失與不足制約了其發展的腳步,武當武術強調以武演道,崇尚自然,講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與西方競技體育追求卓越思想大相徑庭。
2.1.3武當武術傳承乏力
武當武術,也稱“武當內家拳”,曾幾何時,在中華傳統武林中曾與少林功夫分庭抗禮。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無論是從文化傳承、推廣還是產業化進程上來看,已無法望少林項背,表現出明顯的傳承乏力現象,具體如:第一,搶救不及時,功法流失嚴重:作為武當武術文化主體的“功法”流失非常嚴重,原來近500多個拳(劍)譜的“武當拳功”目前已不足210個,原來近百多個門派到而今已不足30個,而且,伴隨著一些老藝人的相繼離世,這種功法流失現象或將加劇;第二,傳承對象的稀少將嚴重阻障武當武術的流傳于發展,就拿河南登封縣來說,僅以少林命名的武校就有80多個,在校學員達5萬人之眾,而就這一點而言,武當山集所有武當武校的人數尚不足“少林一個武校(塔溝武校)的零頭。試問武當山拿什么來延續與傳承其功法呢?第三,傳承方式的單一化阻障了武當武術的傳播與發展步伐:武當武術就拳種數量上來看無法與少林媲美,而其門派之多卻遠勝少林,并在傳承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各自為政的“自然傳承”現象,單一、無序是這一傳承現象的特點,等等。總之,對武當武術搶救的不及時、傳承對象缺失及傳承形式的單一、無序化將嚴重制約了武當武術的傳承與發展步伐。endprint
2.2對武當武術的保護與搶救缺乏后勁
傳統武術群體作為一種民族精英文化相繼遠離我們,這一點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為拯救傳統武術文化遺產,1982年國家體委召開武術工作會議,發出了“挖掘傳統武術,拯救民族傳統文化”的號召,從1983年至1986年動員了全國80名專職武術工作者和業余愛好者,耗資100多萬元,開展了武術史上史無前例的“普查武術家庭,搶救武術文化遺產”工作,相繼將分散在各地的武當派各門類拳種、拳法被逐步挖掘出來。時至今日,武當武術融入武當山特區的發展業已成為了武當山特色經濟亮點,這與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卓有成效的保護工作是分不開的。但同時也表露出明顯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表現在:第一,觀念陳舊,缺乏生存危機感:武當武術文化乃武當武術與道家思想融合的產物,一方面,道家“清靜無為,道法自然”的思想造就了武當武術的輝煌,另一方面,面對人類社會不斷前行的腳步,這一思想則表現出明顯的保守色彩,而且其突出的“內向”文化思想也嚴重桎梏了武當武術發展的步伐,表現出明顯的“缺乏生存危機感”來;第二,發展紊亂,缺乏規劃:武當山特區規劃很多,而對武當武術的未來中長期發展規劃則還沒有,目標不明確,缺乏中長期規劃勢必引發武當武術發展的紊亂與無序性;第三,文化產業發展主體不突出:少林、武當是以功夫吸引人的,講究“以武演道”和“禪拳歸一”,無拳則無市,而這一點少林寺做的很好,便宜且質量上乘的武術光碟及影像資料隨處可見,既弘揚了少林武學,又賺足了腰包。武當山以武揚名,所有一切應圍繞武術功法來做文章,沒有真正從武當武術文化產業發展的層面構建武當山的發展思路,給人一種“主體不突出”的印象。
2.3武當武術產業化發展滯后
當今社會的發展很多都被烙上了市場經濟的印記,武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毫不猶豫地融入到這一經濟發展的浪潮里。基于武當武術產業化的嚴重滯后這一客觀現象,許多致力于武當武術傳播與發展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從不同層面就這一現狀的根源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解析,歸納如下:第一,觀念守舊、市場意識淡薄:在融入現代市場經濟意識上來看,武當與少林相比相距甚遠,也許受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的影響,“武當武術”至始至終都沒能在“產業經濟”上“走出去”;第二,產業結構不合理,武術主體不突出:筆者曾先后去過少林寺和武當山進行走訪和調研,發現少林在產業發展上處處打著“少林”的牌子,將少林功夫納入到自己的產業規劃之中,而武當山在產業發展上基本上是出讓現有的道觀等資源,并沒能將武當功夫融入到自身發展之中,其產業結構極不合理,其“武”的特質沒能得到體現;第三,管理混亂,惡性競爭明顯:管理混亂是武當山武術產業化發展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同樣一把劍因店鋪位置、檔次不同其價格相差可達數倍,而且均以“正宗”自居,另外,通過對武當諸武校的教學大綱、教材內容等進行調研發現武當諸武校其授課內容多為時下的競技武術,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來弘揚武當功夫,而且各武術館校還競相通過壓價來搶生源;第四,政策扶持不力,缺乏宏觀調控:同為中華傳統武林泰斗的武當與少林在而今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所表現出來的產業發展差距如此巨大,這與當地政府扶持力度不濟不無關系,武當武術及其產業發展受制于本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的決策,政策扶持不力,缺乏宏觀調控,這同樣也是武當武術產業化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3 武當武術之保護與發展
為維系“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出于“對人類創造力的尊重”,197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94年,道教圣地武當山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5月,少林功夫、武當武術、回族重刀武術等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當武術迎來了其發展之重大機遇,就武當武術保護與發展層面來看,筆者認為應遵循如下原則:存在是前提、傳承是根本、發展是硬道理。面對社會的巨大變革,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應勇敢地面對現實,走武當武術特色發展之路。
3.1對武當武術“文化空間”的保護
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而,對于武當武術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建立在存在是前提,傳承是根本的基礎之上。“文化空間”乃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的派生概念。“武當武術文化空間”亦即在特定地點(武當山)、特定時間按傳統方式進行的有特定含義的“文化空間”。事實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空間”,“保護民族傳統體育,重中之重在于保護生它養它的文化母體-文化空間。”。對于武當武術文化空間的保護,筆者認為從思想上我們應該如同張遷作《史記》般,強調存在是前提,應對“傳統”作最真實、最原始的歷史“記錄”,留給世人原生態的“文化遺跡”,做到:第一,深化武當武術挖掘與整理:強化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快對那些頻臨滅絕武當拳種的挖掘、保護與整理;第二,加大對“傳承人”的保護力度:規范對傳承人的審批制度;第三,完善與恢復武當道觀的原貌:道觀作為“武當武術文化空間”主要內容之一,應該給予最大可能的保護;第四,扶持周邊武當武術館校:武當武術的傳承需要人去傳承,今天的傳承對象,明天的傳承人,武當武術館校作為現代武術傳播基地,擔負著傳播武當武術的重任,因而,對于那些以傳播武當武術為主的武術館校,政府應該給與最大可能的支持。
3.2對武當武術的策略性保護
如果把對武當武術文化空間的保護視作“靜態”保護的話,那么“策略性保護”應被視作“活態”保護。亦指強調站在可持續性發展高度上按照時代要求對之進行適當的改良后的保護,具體對策如下:第一,按現代學科發展要求完善對武當武術作為一學科的細化分類與整理:現代學科不斷向更寬泛、更縱深方向在發展,就武當武術保護而言,“寬泛”主要表現在其內容、形式與功能和文化涵蓋的多樣性上,在內容、形式上武當武術拳器械套路功法博大精深,在功能上其集技擊、競技、養身、修身、卻病、延年和保健休閑與一體,強調身心并養,所以我們在對武當武術實施策略性保護時應強調分門別類,而且還要按照現代人的思維在不改變其傳統文化性的基礎之上加以“粉飾”,使之符合現代人的“習慣”;“縱深”主要表現在對于一些功法功能與作用的深度挖掘上,如對于武當養身功法和“丹藥”養身延年機制的研究與開發等,并由此創造出不菲的經濟效益來;第二,批量培養“武當武術文化傳播人”:保護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體保護的具體內容之一,在此問題上,國家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其實,為了弘揚武當武術文化,國家有必要出資辦一所由眾多傳承人執教的武當武術傳承學校,融百家之長,批量培養出更多的、懂得現代教學方法的現代武當武術傳承人;第三,武、道并舉,融武當武術文化與道觀維護之中:“武道并舉,以武演道”乃武當武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區別于其它武林門派的標志,但作者通過對少林寺和武當山進行實地考察發現:在少林寺及各禪院處處都隱含著少林功夫與“禪文化”的高度融合,而在武當山各道觀里則處處彰顯著“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武當武術并沒有像“以武演道”般融入到“道文化”之中,因而建議在道觀的維護上管理者應花大力氣深度挖掘武當武術文化資源,讓武當武術與道家文化的融合深入人心;第四,走人各級校園,強調在傳承中保護:學校教育幾乎是每一個現代人一生中必須經歷過的事情,如果抓住了學校就等于抓住了其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保護神”,但就武當武術的內容和形式上來看,在學校傳播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們有必要在傳統武當武術的基礎上就其內容和形式進行適當的改良,使之符合在各級學校傳播的要求,在不改變其特色的前提下,盡量短化、簡單化、特色化武當各拳械,以便于更好的普及傳播。
3.3加大武當武術產業化發展力度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在人們“花錢買健康”的21世紀,武當武術的發展必然要走產業化的道路。其自身的健身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是武當武術實現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對促進武當武術產業發展成為地方經濟新的增長點、民族傳統文化振興等重大意義。武當武術產業化發展的思路:確立戰略產業的發展目標;爭取政府的優惠政策,加強法制管理;加強政府職能作用,促進武當武術產業發展;加快人才培養;挖掘資源,促進武當武術旅游經濟的發展;由國內推向國際,開展對外交流,拓展市場空間緊緊抓住武術產業的三大要素(培訓、產品、活動),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武術需求。關于武當武術的武俠影視對武當武術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武當山作為湖北省“一江兩山”旅游目的地,在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中的戰略地位舉足輕重。但武當山旅游產品的吸引力卻不夠強,因此,應緊扣“道、武、皇、俗”,深度開發武當山文化旅游產品,形成系統性、層次性,打造其核心競爭力。武當山旅游產品的開發,要緊緊扣住并突出其文化特色。離開文化,武當山旅游產品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沒有特色、沒有鮮明的市場形象了。“道、武、皇、俗”是武當文化特征的高度概括。從這四方面著手,在文物與環境保護前提下,結合市場需求與武當文化的深層內涵,開發出適銷對路的、參與性強的特色旅游產品,應是武當山旅游產品持續性開發的有效途徑。全力打造武當武術文化旅游國際品牌,將武當武術文化旅游推向國內外市場,以活動促宣傳,日益擴大武當武術影響力。endprint